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八首詩詞,說說「聊贈一枝春」唯美象征借代手法,及對詩詞的影響

2023-12-13國風

話說南北朝時期,北魏人陸凱率兵南征度梅嶺,正值嶺梅怒放,他立馬於梅花叢中,回首北望,想起了隴頭好友範曄,又正好碰上北去的驛使,於是折下一枝梅花,寫下了這首著名的【贈範曄詩】,「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這首短短的五言詩,可說的地方很多,這裏只說說「聊贈一枝春」這句。所謂「一枝春」,當然是指一枝梅花。中國傳統文化中,以「梅花」象征「春天」,這種象征說法,在詩詞中比比皆是。比如,同樣是南北朝的詩人江總就有,「臘月正月早驚春,眾花未發梅花新」;再如,唐代詩人孟浩然也有,「聞說梅花早,何如北地春」;還有,唐代詩人許稷有,「江南正月春花早,梅花柳花夾長道」,都是以「梅花」象征「春天」之意。

這種象征手法,一般都有象征體和被象征體。「象征體」一般是具體的事物,比如說,梅花;而「被象征體」一般是抽象事物,比如說,春天。文學中還有一種常用的手法,就是借代,所謂「借代」,不直接說某人或某物的名稱,借同它密切相關的名稱去代替。比如,【三國演義】中,常常以「劉豫州」來代指劉備,是因為劉備當過豫州刺史;新聞中,常以「北京」代指中國政府,是因為中國中央政府所在地是北京。所以,「借代」手法使用得非常廣泛。

回頭再看這句,「聊贈一枝春」,這其中又有一種「借代」手法在裏頭,就是以「被象征體」,「春天」來代指「象征體」,「梅花」。這種混合了象征和借代的修辭手法,我稱之為「陸凱體」,詩人陸凱的「聊贈一枝春」是第一次使用,讓這首詩產生了強烈的震撼感覺,並且被後世的詩人反復模仿。

1. 幾夜故人來,尋畦剪春雨,高啟

明代詩人高啟的這首【韭·芽抽冒余濕】,是使用這種「陸凱體」的典範,他使用了象征借代手法,把「春韭」這種植物描寫得如夢似幻,就像「夢裏田園」,深深的觸動了我們內心的深處:

芽抽冒余濕,掩冉煙中縷。

幾夜故人來,尋畦剪春雨。

幾夜故人來,尋畦剪春雨

很多詩人喜歡韭菜。在所有描寫韭菜的詩詞中,詩聖杜甫在【贈衛八處士】中的這句,「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也非常有名。朋友冒著夜雨,剪回來春天新發的韭菜,端上新煮的黃米飯讓我品嘗,表達了詩人和朋友之間深厚的感情。

但是,同樣是表達朋友之間的友情,老杜的那句「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比起高啟的「幾夜故人來,尋畦剪春雨」的意象,就差了好多。這裏以「春韭」象征「春雨」這個美好的事物,因為只有「春雨」及時,韭菜才能長得好,所以,有嫩綠的韭菜,必然下過及時的「春雨」。而「春雨」的美好,又是眾所周知的,比如老杜就有,「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老杜的「夜雨剪春韭」,固然是很美,但沒有以「春韭」象征「春雨」的這層意思。而「尋畦剪春雨」,則進一步用「春雨」來借代了「春韭」,表明了「春韭」就像「春雨」一樣美好之意。

進一步理解,「幾夜故人來,尋畦剪春雨」,就包含了朋友幾次來看我,對我的心靈,就像及時的「春雨」一樣滋潤了我。

2.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李清照

要說模仿「陸凱體」的詩詞,最為高仿的,非易安居士的這句,「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莫屬。這首【減字木蘭花·賣花擔上】,寫的是李清照婚後的生活,毫無疑問,婚後的易安,仍然保持著一顆少女的心: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

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雲鬢斜簪。徒要教郎比並看。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

其實,在愛花人心裏,早春開放的花朵,都代表了「春天」,不止是「梅花」。李清照的這句,「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我們不知道是一枝什麽花,但在易安居士眼裏,它們都代表了「春天」。

這句,「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在模仿陸凱的「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的基礎上,又有了進一步的新意,這就是易安居士的筆力。

陸凱的「聊贈一枝春」是靜寫,以「梅花」象征「春天」,又以「春天」指代「梅花」,都是寫靜物。而李清照的「買得一枝春欲放」,如果只有「買得一枝春」,這就是高仿,也是靜寫;而「一枝春欲放」中的「欲放」,則是「靜中有動」,就更進一步,把花兒寫得活力四射了,非常符合他們年輕夫婦的身份。

易安居士是古往今來稍有的詩詞高手,她善於學習前人的優點,模仿的詩詞不在少數,但她厲害的一點是,每次模仿,都不是簡單的模仿,而是能推陳出新,每每寫出新意來。

3.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

可是說,所有使用「陸凱體」的詩詞中,唐代邊塞詩人王昌齡的這首【芙蓉樓送辛漸二首·其一】名氣是最大的,甚至是超過了陸凱的那首【贈範曄詩】。因為這首詩裏,除了友情,還有堅定的信念:

寒雨連天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這句,「一片冰心在玉壺」,又跟「聊贈一枝春」有所不一樣。它是將詩人一顆冰清玉潔的心,比喻成玉壺裏的冰心,是一個比喻,而不是「聊贈一枝春」裏的象征手法。但它們最終都疊用了「借代」的手法。「一片冰心在玉壺」是用玉壺裏的冰心,指代詩人那顆冰清玉潔的內心。

「一片冰心在玉壺」中,詩人一顆冰清玉潔的心是本體,而玉壺裏一片冰心則是喻體,這本是一個比喻句,但比喻句中沒了本體,只留下喻體,就又有借代的手法在裏面,以喻體指代本體,以「玉壺的冰心」指代詩人的那顆「冰清玉潔的心」,這就是比喻借代手法。雖然跟象征借代手法稍有不同,但仍可以歸結到「陸凱體」。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這句詩的意思是,朋友啊,洛陽親友若是問起我來;就說我依然冰心玉壺,堅守信念!

4. 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白居易

大詩人白居易善於給朋友寫詩,而且寫得每每都非常有名。比如,他寫給劉禹錫的那首【問劉十九】,「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是朋友之間相互問候的絕唱;再如他寫給韓愈的詩,充滿了詼謔,「近來韓閣老,疏我我心知。戶大嫌甜酒,才高笑小詩」。而元白身為好基友,白居易寫給元稹的這首【夢微之】,最為沈痛:

夜來攜手夢同遊,晨起盈巾淚莫收。

漳浦老身三度病,鹹陽草樹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

阿衛韓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

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

「我寄人間雪滿頭」中的「雪滿頭」,當然是一種比喻,它的本體是「白發」,喻體是「雪」。以「雪」比喻「白發」,可見頭發之白,人之蒼老;又以「雪滿頭」比喻「白發鬢鬢」,再次比喻人之蒼老。

這個比喻之精準,在形容白發這件事情上,無出其右!

同樣,「我寄人間雪滿頭」中,只有喻體,不見本體,這也是一種借代手法,以「雪滿頭」代指「白發鬢鬢」。這樣,「我寄人間雪滿頭」就是一種典型的「陸凱體」,一種比喻借代相結合的修辭手法。

這句「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微之啊,你已經深埋在九泉之下,很久了,現在是九泉之下的泥土正在銷毀你的屍骨。而我呢?我像一個暫時寄居在人間的浪子,現在已經像皚皚白雪堆滿了頭顱一樣,我也寄居不了多久了。要不了多久,你我將在九泉之下相會。

一句,「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詩人痛苦於老友的離去,也痛苦於自己的衰老,雙重痛苦,痛徹心扉!

5. 陌頭擔得春風行,美人出簾聞叫聲,高啟

明代詩人高啟很喜歡使用這種「陸凱體」,他對「陸凱體」用得最好的是「幾夜故人來,尋畦剪春雨」。其他,這首【賣花詞·綠盆小樹枝枝好】,也寫得很好,雖然比不上那句,「幾夜故人來,尋畦剪春雨」,但也深得「陸凱體」的妙處:

綠盆小樹枝枝好,花比人家別開早。

陌頭擔得春風行,美人出簾聞叫聲。

移去莫愁花不活,賣與還傳種花訣。

余香滿路日暮歸,猶有蜂蝶相隨飛。

買花朱門幾回改,不如擔上花長在。

陌頭擔得春風行,美人出簾聞叫聲

「賣花」,在中國是一個古老的行業,從唐代就開始了。在唐代應該是以買回去「插花」和「賞花」為主,到了宋代,又流行起了「簪花」、「戴花」的風俗,從而「買花」就開始以女孩為主,因為女孩不容易出門,所以挑擔「賣花」就開始很常見了。

前面,易安居士以「春花」象征「春天」,這固然是沒有錯,但如果以「春花」象征「春風」,也是非常恰當的。古人相信「春風」吹出萬紫千紅,那麽,以「春花」象征「春風」,就毫無疑問了。「陌頭擔得春風行」,正是以「春花」象征「春風」。

而在「陌頭擔得春風行」中,也是只見「被象征體」,不見「象征體」,屬於一種典型的「借代」手法。那麽,這句「陌頭擔得春風行」,就是一句典型的「陸凱體」,是一種象征借代混合手法了。

總之,一句,「陌頭擔得春風行」,非常形象,賣花人擔著一擔鮮花,行走在陌頭,人們看見了擔上的鮮花,就像被春風拂面一樣。那種感覺,是個人都會喜歡!

6. 金井烏啼一葉秋,半規纖月掛銀鉤,胡奎

這首元末明初詩人胡奎的【秋思】,是沿著陸凱的「聊贈一枝春」的思路繼續寫下去的。既然「梅花」象征了「春天」,那麽,自然而然,「黃葉」也就象征了「秋天」。你陸凱有「一枝春」,我胡奎就有「一葉秋」:

金井烏啼一葉秋,半規纖月掛銀鉤。

不知天上雙星會,今夜穿針懶下樓。

金井烏啼一葉秋

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就有「一葉知秋」的成語,這也是一個老傳統了。唐代女詩人柳氏就在【答韓翃】中寫道,「一葉隨風忽報秋,縱使君來豈堪折」。所以,「黃葉」很早也就象征了「秋天」,比之陸凱的「聊贈一枝春」晚不了多少。

「金井烏啼一葉秋」中,一片「黃葉」象征了「秋天」,同樣,「黃葉」這個「象征體」沒有出現,而是出現了「秋」這個「被象征體」,妥妥的「借代」手法。也是一種標準的「陸凱體」,也是一種標準的象征借代混合手法。

這首詩裏,簡簡單單一句,「金井烏啼一葉秋」,包含了豐富的內容。傳統文化中,「金井」旁邊一般種植著梧桐,因此,這一片黃葉,是梧桐葉。而梧桐,通常代表了相思、愛情等。「烏啼」,通常是一種悲傷的表現形式,比如,張繼就有「月落烏啼霜滿天」,元曲大家馬致遠也有,「枯藤老樹昏鴉」,烏鴉通常代表了悲傷。最後,「一葉秋」,黃葉要葉落歸根,不管是黃葉,還是秋天,都是代表了悲傷。

7. 醉中同盡一杯歡,歸後各成孤枕恨,晏幾道

小山的詞,永遠充滿了淡淡的憂傷。比如,「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比如,「舞低普都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這首【玉樓春·其十二】,也是這樣,哪怕是讀到「同盡一杯歡」,我們也感受不到歡樂:

芳年正是香英嫩,天與嬌波長入鬢。

蕊珠宮裏舊承恩,夜拂銀屏朝把鏡。

雲情去住終難信,花意有無休更問。

醉中同盡一杯歡,歸後各成孤枕恨。

醉中同盡一杯歡,歸後各成孤枕恨

「醉中同盡一杯歡」,所謂「一杯歡」,「酒」當然象征了「歡樂」,這裏用「一杯歡」指代了「一杯酒」,以抽象指代了具體,以「被像真題」指代了「象征體」,這就是一種典型的「陸凱體」,裏面既有象征手法,又有借代手法。

「醉中同盡一杯歡,歸後各成孤枕恨」,整體看起來,又充滿了強烈的對比,同醉的時候有多歡樂,歸後孤枕的時候,就有多麽悔恨。其實,在「同盡一杯歡」的時候,詞人就未必真的歡樂,要不然為什麽要醉呢?

同時,這「同盡一杯歡」,又展現了詞人歡樂的短暫,只有一杯酒的歡樂時光,在一飲而盡的瞬間就消逝了。而短暫的歡樂過去以後,就是漫長的「歸後各成孤枕恨」,慢慢長夜,孤枕難眠。

一句,「醉中同盡一杯歡,歸後各成孤枕恨」,小晏的婉約,是刻在骨子裏的婉約,在詩詞歷史上,只有清代的納蘭性德可以一比。

不信,同樣是「一杯歡」,元代詩人劉詵在【故裏】寫道,「莫論千載去,且共一杯歡」,就帶著一種淡然,一種把世間萬事都看透的灑脫。

8. 一竿風月,一蓑煙雨,陸遊

中國歷朝歷代,描寫隱居生活的詩詞,比比皆是。但大詩人陸遊的這首【鵲橋仙·一竿風月】,毫無疑問是其中的佼佼者。通常寫隱居生活,是截取其中的一個片段描寫,但陸遊的這首詞,卻描寫的是一個隱者的全景。全詞如下:

一竿風月,一蓑煙雨,家在釣台西住。

賣魚生怕近城門,況肯到、紅塵深處。

潮生理棹,潮平系纜,潮落浩歌歸去。

時人錯把比嚴光,我自是、無名漁父。

一竿風月,一蓑煙雨,家在釣台西住

第一句,「一竿風月,一蓑煙雨」,很值得琢磨。所謂「風月」,指的是「風花雪月」,指的是人間的美好。所謂「煙雨」,指的是人間的艱難困苦,大文豪蘇東坡就有,「一蓑煙雨任平生」之句。

所以,「一竿風月」,以魚竿上的風景,象征了人世間的「風月」;而「一蓑煙雨」,是以蓑衣上的風雨,來象征人世間的「艱難困苦」;這是典型的象征手法。

而在象征手法中,「象征體」,魚竿上的風景,蓑衣上的風雨,都沒有出現,而是出現了「被象征體」,人世間的「風月」和人世間的「艱難困苦」,這又是一種「借代」手法。這樣一分析,「一竿風月,一蓑煙雨」,就是一個典型的「陸凱體」,一種象征借代手法。

但細細琢磨起來,「一竿風月」,感覺又像是指具體的風和月,「一蓑煙雨」又像是指具體的煙和雨,好像又是實指。有這樣的感覺的根本原因,在於「風月」和「煙雨」這兩個詞的傳統文化內涵太深、太廣,怎麽理解都可以。

總之,無論你怎麽理解,這句,「一竿風月,一蓑煙雨」,總讓人忍不住拍案叫絕!

好了,家人們,從陸凱的「聊贈一枝春」說開來的修辭手法,就說這麽多。如果大家看到過有類似這樣手法的詩詞,不妨寫在評論區,大家一起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