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王安石最好的兩首詞,蘇軾讀後佩服不已,不愧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2024-05-20國風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

他的一生,都致力於變法改革,想要為國家走出一條能夠擺脫困境的道路。只是政見不同,也讓他與一位位曾經的好友站到了對立面。

他一生的時間用於改革,只可惜未能成功,最終也不免落得毀譽參半。盡管在政治上,王安石飽受爭議,但他在文學上的造詣卻是登峰造極,讓人敬仰。

歐陽修就曾作詩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這兩句詩以詩仙李白和文豪韓愈、南朝詩人謝眺的典故來誇贊王安石的才華之高,也寓意其作詩之多、文章之不朽。

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一生著作極豐,流傳於世的詩詞文章有一千余篇。其中就不乏很多傳承不朽,膾炙人口的經典之作。文章有【傷仲永】 、【遊褒禪山記】 ,詩則有【元日】 、【梅花】 、【泊船瓜洲】 、【烏江亭】 等等。

而在這些作品中,王安石的詞作是最少,流傳後世的也僅有寥寥二十余首。

雖然數目上極少,但少而彌精,王安石傳世的詞幾乎都是精品。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王安石最經典的2首宋詞。

首先便是被譽為「兩宋名家皆不可及 」的【桂枝香·金陵懷古】。這首詞就連兩宋詞作第一人蘇軾也為之贊嘆。

桂枝香·金陵懷古

北宋·王安石

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裏澄江似練,翠峰如簇。歸帆去棹殘陽裏,背西風,酒旗斜矗。彩舟雲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

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千古憑高對此,謾嗟榮辱。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

這是王安石晚年的一首代表作,當時王安石已經離開了政壇,隱居於鐘山。

都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從明槍暗箭交織,陰謀詭計齊來的朝堂脫身,王安石對於世事也看得更加透徹。

身處金陵這個六朝都城,遠望奔流不息的長江,王安石心中也不由生出往昔繁華,六朝興亡的感慨。

詞的上闋,以登高望遠為主題,以故國晚秋為眼目,點化出金陵之形勝。

「千裏澄江似練,翠峰如簇 」,道出了長江的浩渺和金陵周遭山巒之秀美。然後,「歸帆去棹殘陽裏,背西風,酒旗斜矗。彩舟雲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 」,生動地描繪了江面上歸舟點點,酒旗招展的景象。

長江煙波浩渺,群山聳翠,斜陽映照,帆風檣影,江波閃閃,酒旗飄拂,彩舟星河。一幅金陵秋景圖躍然於眼前。

到了詞的下闋,王安石便開始抒發其自己的歷史感慨。

悲恨榮辱,空貽後人憑吊之資;往事無痕,唯見秋草淒碧觸目驚心。

江南秀麗山川,成了王侯將相豪華競逐,肆意享樂的場所,繁華的場景背後,是權貴們紙醉金迷,醉生夢死的生活。六朝建都於此,憑大江之險,虎踞南方,最終卻只落得六朝破滅的下場。

六朝興亡,曾經的輝煌盡皆覆滅,而最終留下來的,也不過只是一首被視為亡國之音的【玉樹後庭花】。

王安石也借【玉樹後庭花】警示朝廷,若是忘記歷史,不知道從那些覆滅的王朝身上找找原因,不趕緊勵精圖治,富國強兵,遠離奢靡無度的生活,亡國的命運必將再次降臨。

同樣是寫懷古詩詞,王安石與其他文人相比,有著一個明顯的優勢。那就是他的境界。作為一個銳意進取的政治家,王安石有著更加長遠的眼光,他能夠站在更高的位置去觀察,去審視歷史興衰。也正是如此,這首【桂枝香·金陵懷古】更加具有警示意義。

接下來,第二首是【千秋歲引·秋景】

千秋歲引·秋景

北宋·王安石

別館寒砧,孤城畫角,一派秋聲入寥廓。東歸燕從海上去,南來雁向沙頭落。楚台風,庾樓月,宛如昨。

無奈被些名利縛,無奈被他情擔閣!可惜風流總閑卻!當初漫留華表語,而今誤我秦樓約。夢闌時,酒醒後,思量著。

這首【千秋歲引】是王安石晚年退隱後所作,與【桂枝香】和其他詩詞的躊躇滿誌相比,這首詞則顯得空靈婉轉,情真意切。

這首詞題為「秋景」,上闋通篇都是寫景,一派哀婉淒清的秋聲、冷雋寂寥的秋光。以燕雁、風月的秋景引發出詞人內心客居異鄉、身不由己的愁緒。「宛如昨」寥寥三字卻蘊藉無數難言之語。

下闋接「宛如昨」轉而即景抒情,以戀情語比興,看似寫的是情人約會相思寄托,實則借此抒發內心對政治的厭倦、對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國家博物館藏 王安石像

「夢闌時,酒醒後,思量著 」如醉與醒的矛盾心態,又似乎是歷盡滄桑後的憣然大悟,大有感慨。

自古以來,在一個政局穩定,體制成熟的國家進行改革,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為了鏟除積弊,為了掃清吏治,為了緩解社會矛盾,就不得不得罪一部份人。而這一部份人也正好就是這個國家的統治階級,是現有體制的受益者。

整頓吏治,杜絕腐敗,就意味著得罪官員,得罪讀書人。

整頓田地,改革賦稅徭役,就意味著得罪地主豪紳。

而擋在這些人面前,侵害他們的利益,就一定會招致他們瘋狂的報復。與這樣強大的力量為敵,別說王安石,就算是帝王,也同樣會心驚膽戰。

王安石寶塔

所以歷朝歷代,但凡想要在王朝中後期進行改革,就很難成功,而改革者也幾乎沒有好下場。

博學多才的王安石對於歷代史書自然不陌生,他也清楚這其中的阻力和風險,但為了能夠替國家延長時間,他不得不做。

而結局就是,曾經詩詞唱和的好友反目成仇,曾經的科舉同年成為勢不兩立的政敵,新黨舊黨之爭延續多年,宋朝這一時期的著名詞人也大多數都被卷入其中,宦海浮沈。

作為新政的開啟者,王安石身上的壓力絕對遠大於其他人,面對四面八方,鋪天蓋地來的壓力,他該是何等艱難。面對改革困境,需要付出的心力龐大,也難怪王安石會感到厭倦,厭倦政壇的鬥爭。

王安石大多數詩詞,都表現出熱衷政治上改革變法,兼濟天下的壯誌,一如他本人始終堅持新政。但唯有這首【千秋歲引】於纏綿低語間表達出一位政治家兼濟天下與獨善其身的矛盾和功名誤身的感慨。

正所謂,是非成敗,千秋功過,自有後人評說。曾經那籠罩宋朝的黨爭,究竟孰對孰錯,公道自在人心。王安石只是做了他能做的,盡自己所能,於重重迷霧中,為國家找到一條路,就算失敗,他的貢獻亦不容忽視。

新政或許失敗,但詩詞文章不會,王安石將會隨著這些作品,一直活在每一個讀者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