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難怪釋迦牟尼能成佛祖?看他悟出了什麽!

2024-08-18國風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神秘的菩提樹下,釋迦牟尼到底悟出了什麽?他何德何能成為佛祖?

釋迦牟尼,是世界上第一個看清「人」之真相的人,而且早在2500年前就做到了。

但是,關於釋迦牟尼的故事,卻很少有人知曉。

關註我,今天就為大家講解一下釋迦牟尼其人其事。

釋迦牟尼,原名喬達摩·悉達多,印度語中,喬達摩·悉達多是「心想事成」之意,相當於我們現在一些小孩的名字:梓豪、思涵、子琪等。

喬達摩·悉達多是古印度的釋迦族人,釋迦族是印度最高貴的族群,當然,這個族群後來被滅門了,此是後話,暫且不表。

今天我們所說的釋迦牟尼是音譯,這是後人對他的尊稱。

佛家經文中,稱他為佛陀,意為「覺悟的人」,或者說,世界上第一個覺悟的人,這個評價就非常之高了。

喬達摩·悉達多出生於公元前623年,出生地是古印度的加毗羅衛城,就是今天的尼泊爾地區,所以我們也能理解,為什麽今天的印度對尼泊爾有那麽強的滲透力了吧?

從史料來看,喬達摩·悉達多生活的時間段,相當於中國的春秋時期,在古希臘,則是雅典城邦逐漸衰落的時期。

這一時期,人類哲學思想正是群星閃耀時,用董網紅的話說,印度的釋迦牟尼、中國的老莊、古希臘的柏拉圖,「眾神歸位」了。

喬達摩·悉達多是迦毗羅衛國的王子,他的母親是來自鄰國拘利族天臂國的公主摩耶。

因為出生於的王室家庭,喬達摩·悉達多從小就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同時,他從小聰穎,對婆羅門教的經典常有獨到見解。

後面這一點,對他將來的人生走向產生了決定性影響。

因為長大後的釋迦摩尼發現,並不是所有人都過著和他一樣的生活:有人醉生於「朱門酒肉臭」,有人夢死於「路有凍死骨」;有人隱居深山不問世事,有人因為繩頭小利刀劍相向,就連貴為王子的他,也逃脫不了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則。

他開始翻閱教義,想找到造成這一切的根源,以及擺脫法則禁錮的方法。

直到有一天,他終於意識到,他所找尋的「解藥」,並不在教義之中,而是要透過親身體驗和內心覺悟,一步步求證出來。這個,就是「般若菠蘿蜜」,即智慧到彼岸的境界。

這時的喬達摩·悉達多,已然嘗盡了人世間的榮華富貴,當他開始將目光探索更大的世界時,擺在他面前的只有兩條路:要麽讓溫柔富貴鄉來得更長久一些;要麽拋棄眼前的膏粱沃土,尋求永恒的內心解脫。

很多人在這個時候,都會選擇前者。但是,喬達摩·悉達多沒有這樣做,他選擇了後者。

為了探索人的真相,他拋棄了錦衣玉食的生活,毫不猶豫地進入修行之門。

他從王宮中出來後,一步步遠離家鄉,走向一個個陌生的城市和鄉村,過起了挨家挨戶乞討的生活。

因為在他看來,只有先體驗眾生之苦,才能找到免除眾生苦難的方法。

他還去拜訪了幾位隱者,從他們那裏學到了禪定之法。

說到禪定,很多人是不是第一時間會想到冥想?

但是其實,禪定和冥想還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冥想,就是打座,是一種讓人心靜的心法,英語中所謂inner peace。而禪定則有點相反,就是聚精會神地專註於一物之上,直到將這個東西的前因後世都參透了。

就像紀昌學射,用一根牛尾毛拴住一只虱子,把它掛在窗戶上,每天都目不轉睛地盯著它看。三年之後,那小虱子在他眼裏像車輪一般大了。

學習完禪定後,喬達摩·悉達多開始嚴格的苦行。

這個苦行有一個基礎的理論支撐:五谷雜糧,是克制人類智慧的源頭,所以,人類苦行的前提,是拒絕五谷雜糧的侵蝕。

這種理論,在【莊子逍遙遊】中有更生動的描述: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雲氣,禦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

看來,在不食五谷而能成神人這一點上,中外的哲學家是達成了共識的。

而喬達摩·悉達多開始苦行之後,就開始主動減少飲食了。據說他每天只吃一粒米,或者七天只吃一頓。

晚上,他和動物們睡在一起,為了讓自己睡得不踏實,還故意睡在尖石頭或荊棘之上。

這樣的苦行,他一直持續了六年。六年後,他衣服破爛,胡子遮面,骨瘦形消,和原始人無異。

但是,他還是發現,就算如此極端的苦行,還是不能找到人生的真相。

他開始反思:極端苦行是不是真的能找到人生真相?

有一天,他經過一個城邦,聽到不遠處的琴師在彈奏,他註意到,琴師在彈琴時,如果琴弦太緊,琴聲就很會很悶,而如果琴弦太松,又會找不到音調。

他領悟到:極端的做法,會失其本心,何談找到真理?

他決定結束自己的苦行之旅。

但是,當隨行的五位同夥知道他不再苦行時,紛紛用悲哀的眼神看著他。因為在古印度,苦行一直被認為是最可能接近真理的方法。

這五位夥伴,最終離開了他。

這時候的喬達摩·悉達多,不知不覺直到一棵菩提樹下,他被菩提樹的肅穆和莊嚴所觸動,席地而坐,開始了禪定。而這次禪定,對準的是人這個本體。

在哲學中,有一個著名的「哲學三問」:我是誰?我在哪?我要去往何方?

有些人可能會說,活在當下就好,想這些不著邊際的事有什麽意義?但是,對哲學家而言,人,卻是一個宏大得不得了的命題。

菩提樹下的喬達摩·悉達多,就這樣陷入了無盡的沈思,這一沈思,就是七天。

就像聖經中,上帝在第七天終於搞定創世的一切,喬達摩·悉達多也是在第七天醒了過來,他頓悟了。

他找到當初棄他去者的五個人,向他們講述了自己的所悟,五人聽完之後,深受震撼,很快就皈依了他,成為最初的五名弟子。

從這時開始,喬達摩·悉達多再也不是喬達摩·悉達多了,而是佛陀(buddha)。那五名弟子,則成為「五比丘」,一個影響全世界2500多年,並且還將影響下去的教派——佛教,就這樣產生了。

那麽,釋迦牟尼當初在菩提樹下到底悟出了什麽?

首先,眾生皆苦,這一點,就不過多展開了。

其次,人生無常,大常包小常。這個理論和道家的「道可道也,非常道」很接近,就是說,世間萬物都是在變化發展的,以及,任何事物都有正反兩個方面,2500年前的釋迦牟尼,能悟出這些,難怪人家會成佛。

還有,六道輪回,也是佛教最完善的理論體系。

所謂六道,即天道、人道、阿修羅道、蓄生道、餓鬼道和地獄道,我們也可以將它們理解為六個「異度空間」。原來,諾蘭【星際穿越】中的所謂平行空間,在佛教中是可以找到出處的。具體解釋一下六道,天道是快樂最多,煩惱最少的一道,西方叫天堂,中國叫天庭,參見【西遊記】;人道就是我們現在所處的世界,一個苦多於樂的空間;阿修羅道則是到處勾心鬥角的空間;畜生道呢,就是動物空間了,也是最受人類壓迫的空間;餓鬼道,顧名思義,不記吃,只記飽,欲望被強烈折磨的空間;地域道,就是專門用來懲罰的空間了。

以及,因果業報,上文提到的「六道」中,天道、人道、阿修羅道是「三善道」,而蓄生道、餓鬼道、地獄道則是「三惡道」,他們本身就能互證因果。

因果業報理論認為,這個世界正是遵循了因果業報而迴圈:你種下什麽因,就結下什麽果,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的所作所為決定的。

比如說,當年,琉璃王的軍隊攻入釋迦牟尼世居的衛城,殺了所有城中之人,印度血統最尊貴的釋迦族從此灰飛煙滅。當時,作為世尊的釋迦牟尼並沒有阻止這場屠殺,因為他知道,很多世之前,釋迦族人是一個村裏的漁夫,有一次,漁夫們將一個池塘裏的水放幹,將裏面的魚全部捕撈上來殺掉了,而琉璃王就是當時的魚王。

看到沒有?因果報應,真實不虛!即便是佛,也阻止不了業力!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到這裏了,關註我,咱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