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佛陀的微笑 —- 56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 隆興寺之三)

2024-01-08國風

世界上最高大的銅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立像,通高21.3公尺,石質須彌座高2.2公尺。

北宋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於開寶四年(公元971年)敕賜擴建寺院鑄造大佛,至開寶八年方鑄造完成。用時四年,用工3000余人,用銅12萬斤,用銅量幾乎是北宋當年銅產量的十分之一,堪稱北宋初年的浩大工程。

民國初年時期,裸露在外的大佛像

大佛像的鑄造,充分體現出古代匠人們非凡的智慧和高超的銅器制造技藝。

據史料載,在鑄造佛像之前,先挖出深2公尺各邊長為13公尺的深坑,作為地基;在此地基內深栽7根鐵柱,每根鐵柱用7根鐵鐧合成,以鐵繩綁紮,其後以鐵水灌滿地基坑內,將鐵柱和鐵水融合成一體,使基礎堅實無比,歷千年而依然挺立;再在基礎之上立出巨型木胎為內模,木胎外層做泥塑,以此內模外範,精塑出千手千眼觀音銅鑄觀音巨像;由於佛像巨高大,古時工匠便采用了屯土的方法,自下而上分七段澆註銅水,接續而成。銅水澆註依次為蓮座(第一段),蓮座至膝蓋(第二段),膝蓋至腹部(第三段),膝蓋至胸部(第四段),胸部至腋下(第五段),腋下至肩部(第六段),肩部至佛頭(第七段)。

膝蓋部的澆註接續痕跡

隨著大佛像自下而上的澆註進展,冶煉銅水的熔爐也在隨著澆註的高度而不斷升高。據傳在澆註第七段佛像頭部時,由於佛像模範太高,屯土的長度達到三裏,使屯土的坡度加大,便於冶煉熔爐推到頂部進行澆註作業。

觀世音菩薩宏願是 「為諸眾生得安樂故,除一切病故,得壽命故,得富饒故,滅除一切惡業重罪故,離障難故,增長一切白法諸功德故,成就一切諸善根故,遠離一切諸怖畏故,速能滿足一切諸希求故」。

民國時期

「若我當來,堪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者,令我即時,身生千手、千眼具足。 發是願已,應時身上,千手千眼,悉皆具足」。

觀音菩薩的千手千眼形象,以此大願而具足千手千眼。在佛教造像畫像中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多 以42只手來代表千手。除在觀世音菩薩胸前合十的兩只手外,在菩薩的左右兩側各塑 20只手臂,每只代表25只手,各持寶戟、拂塵、傘、絹索和凈瓶等法器,以象征1000只手,手上各有眼睛,以象征1000只眼。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摩訶薩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下方的須彌座,應為與大佛像同時期的宋代遺物。須彌座為青石質,平面呈 凸 字狀,正前面長12.5公尺,東側面長5.5公尺,西側面長5.3公尺,東正面長3.6公尺,西正面長3.5公尺,全長約30.5公尺。高2.23公尺。須彌座自上而下由上枋,上梟,束腰,下梟,下枋,圭腳六層組成。各層立面均飾有各種浮雕造像。

被撫摸出包漿的現眼包麗仕

須彌座前宋代立像

須彌座各層滿工滿雕的各種雕像,繼承了晚唐和五代的技法,采用了淺浮雕,高浮雕,圓雕,透雕等等高超技藝,使碩大厚重的須彌座頗具動感和靈秀之氣,體現了宋代佛教流行的雕飾以及同期的民間生活氣息。

迦陵頻伽 美音鳥

伎樂人

供養飛天

右側供養飛天

伎樂人

網紅麗仕

須彌座前宋代立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