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漫談圓明 | 古今一夢畫中遊

2024-02-19國風

劉夢星/攝

雪花紛揚時漫步圓明園,自然別有一番滋味。

我見那威風凜凜的石獅在寒風中傲然而立,卻又天生福相,令人感到欣然可喜,它是否曾見過披堅執銳的侍衛列隊而行、巡查護衛?我見那鵝黃的花鳥宮燈在風中搖晃,不時搖落薄薄的積雪,是否有一盞與它十分相像的宮燈,曾由宮女手持、秉燭夜遊,在靜謐的夜裏落下「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的一筆?

任翾/攝

我見那紅墻碧瓦結清霜,枯藤老樹纏舊枝,冬日雖然一片寂然,沒有「紅杏枝頭春意鬧」的歡悅熱鬧,卻能如唐詩宋詞般將風景娓娓道來——那潭前的木亭是「十裏蒼波帶古亭」,那岸邊的樓閣是「隔岸樓台春去遠」,那枯枝間點染的些微綠意是「到處皆詩境,隨時有物華」,那遠天邊掠過的陣陣飛鳥則是「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子曰/攝

春夏之時,圓明園的湖泊上不乏有「一葉舟輕,雙槳鴻驚。水天清、影湛波平。魚翻藻鑒,鷺點煙汀」之美景,而今水面結冰,卻亦有奇趣所在,張岱在【湖心亭看雪】一文中寫道:「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而此時此刻,此地此景,恰如此言。

圓明園極盛之時,殿、堂、亭、台、樓、閣、榭、廊、軒、齋、房、舫、館、廳、橋、閘、墻、塔,重檐琉璃、彩瓦覆頂,可謂無所不有,如今雖然無法一模一樣地復現,但仍是琳瑯滿目、美不勝收,處處可以想見當年的恢弘大氣。或許古建築的魅力正在於此,當我們置身其中,雖已暌違千裏、久別百年,卻仍能沿著歲月的長河逆流而上,在心中默然遙想曾經的模樣,正所謂「明月寺前明月夜,依然月色如銀。明明明月是前身,回頭成一笑,清冷幾千春。」

曾賢松/攝

有人說:「一下雪,南京就成了金陵,西安就成了長安,開封就成了汴京,蘇州就成了姑蘇,故宮就成了紫禁城……」 圓明園又何嘗不是如此?百年以來,「圓明園」之名雖未改,情卻隨景而遷,由皇家園林變成文旅景區,圓明園的建設覆上了一層現代化的色彩,然而,當紛紛揚揚的大雪浩蕩而臨,圓明園便又好似開啟了時空隧道,回到最初的模樣,漫遊者如在畫中,又如在夢中,心搖神馳。

只是,當殘垣斷壁映入眼簾,心神為之一顫,不由得想起當年的一場浩劫,是怎樣將這座「萬園之園」付之一炬,金玉珠石,無不淪喪,此後又有天災人禍,不乏利欲熏心之徒出手掠奪,使圓明園傷痕累累。只是,當年榮華利祿,全如浮雲,聚了又散,縱曾有烈火烹油、繁花錦簇,不過是「今古空名」,他們苦心算計的一切,得不到歷史贊許的筆墨,更得不到今人欽佩的註目,無法久留,沒有意義,何其荒謬。

劉夢星/攝

再看遠山重重似畫、曲曲如屏,湧動的白雲低低地掠過天際,遠眺之下,好似與雪地融為一體,雪天相映,更顯遼遠,也更顯孤寂,恍若這偌大天地之中,唯余一人一園一天一地而已,正如昔日柳河東漫遊小石潭,頓生「淒神寒骨、悄愴幽邃」之感。

然而,這份寂寥很快就被陣陣笑鬧聲沖淡,遊客們三三兩兩結伴而來,或為至親、或為摯友,笑聲朗朗,共享園中美景。時光之河流動不息,榮華利祿成糞土,自然勝景卻能久久留駐、眾所共享,正可謂「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恰如史鐵生所說:「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將一個歌舞煉為永恒。這欲望有怎樣一個人間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計。」

圓明園官微征稿活動自舉辦至今,陸續收到了很多朋友的優秀稿件。感謝朋友們對圓明園的關愛,我們將會用心對待每一篇稿件,把更多更好的文章分享給大家。

投稿 信箱地址: [email protected](標題請註明:圓明園官微投稿。並標註作者聯系方式,請 所有投稿者「保證稿件均為原創,且為微信公眾號先發 」 , 謝絕一稿多投。 )

[作者]

唐 書 惟

[編輯]

付 懷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