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當水墨「相遇」洛陽文物:觀見美術館展跨年水墨

2023-12-31國風

古都洛陽亦被稱作神都、洛邑、洛京,據說有十三朝皇帝在此建都,其厚重的歷史與文化也熏染了這裏的水墨藝術。2023年12月30日,一個名為「六法·清歡」的吳非跨年當代水墨畫展在洛陽觀見美術館對外展出,展出的水墨作品中,不少是以洛陽當地出土的文物俑等為題材,且見出當代人的情感與悲歡。

洛陽觀見美術館展出現場

洛陽觀見美術館展出現場

生於1962年的吳非是洛陽人,曾任洛陽博物館陳列部主任。在深研文物的同時,吳非一直致力於水墨藝術的創作,而其中,更多融入了他對於洛陽文物研究的感受。展出的作品中,一部份是傳統文人水墨的一路作品,有松下沈默的高士,有水邊獨行的文人,相似的是,高士的神情似乎不無孤獨苦澀處,見證著畫家這些年的一些心境;而在另一些直接描摩漢唐文物的水墨作品中,更多融入了畫家個人的經歷和情懷,以及對於當下的社會的思考。其中的一幅作品中,洛陽著名的龍門石窟佛像與漢俑唐俑錯雜一紙,其間或遊走雲紋,或古造像間的蓮花,或不知名的粗礪線條,或恍恍惚惚的色彩,右上畫有一手,托著一殘破的石塔,旁邊是幾個數位——「2022"。

展出作品現場

展出作品局部

「面對所有的荒唐和我們與生俱來的愚蠢,人性的幽暗和靈魂的光彩同樣讓我感動,它所構成的人間美景是那麽的順理成章。人世間,悲歡、沖突,掙紮,樂與苦都寫在面孔的溝壑裏,我希望這是人性的光芒。所看到的每一張臉就是一面鏡子,我執念於享受所有的一切。我畫畫的時候會不由自主的會帶出情緒,過程中有說不清的幻象,我挺在意表達出這個影像,揮之不去。」吳非說。

展出現場

對於這些水墨與文物「相遇」的畫作,用知名畫家劉慶和的話就是,一座古都,有著太多的故事,塵埃積澱,往事滄桑。時代向前轉動著,文化的重量輪回疊加,難以停下。活在今天的時段怎樣在這種慣性的轉動下找尋停靠的地方。可以想見,當遊人已去,夜深人靜,吳非躺在洛陽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辟邪」腳下值班守夜的人,自然要看到了時空倒置或說繼往開來。廝守在這些見證旁,過眼煙雲、軀殼遊蕩,拒絕又審視著今天的文化中心和喧囂時尚。吳非的心中,該是裝滿了重量。

「十年之後,因為畫展再在洛陽與吳非相聚格外感慨、欣喜。」專程從南京趕來的南京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張正民說:「吳非的畫展,每一次都有變化,每一次都是對人生的新認知。平日裏司空見慣的物品經過對生活經歷的反思,透過內省最終用畫的形式來呈現。」

展出作品【阿羅漢寶像】

展出作品【不可再現的夢境】

展出作品

在來自上海的畫家余啟平、宋克西、藝術評論家石建邦等看來,吳非的作品有著靜氣,這與他對於洛陽文化歷史的深研有關,也與他在洛陽博物館的工作相關。「他筆下的文物,讓我想起莫蘭迪所畫的靜物。」余啟平說。

策展人段小兵認為,吳非的作品在造型與筆墨中體現人物散淡的風情,用筆率意古拙,直取魏晉清歡意趣,散懷於山林之中。

「在我們忙著世事的時候,老吳在靜心搞創作,他沒有把洛陽厚重的歷史講得很沈悶,而是用輕松愉快的方式表達出來。」畫家、洛陽市美協主席張建京說,「看似漫不經心的線條表達的恰到好處,因為有傳統技巧的積澱所以心境得到了更好地詮釋。」

展出現場

展出海報

畫家吳非

對於創作,吳非自己說:「在我的認知當中,繪畫應該是表現我們現實中看不到的場景,這樣才能離靈魂更近,因為只有你進入其中,才能作為繪畫的主體,如果只是再現所謂真實的表象,便不能成為精神的承載媒介,這樣,畫家所具有的只是工具的內容,這樣的過程往往會被技術所替代,尤其在當下,AI技術的完善增加了這種可能性。人類在所掌握的知識裏麵包含了大量的邏輯,往往會約束我們的感知和想象力,而不合邏輯的想象力對於銳化我們的感知非常重要,正如愛因史坦所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我們大多數情況下所看到的事物只是表面的,真實的東西往往是藏在它的背後。繪畫所要表達的正是這些看不到的真實的東西。禪堅信我們的生活是被邏輯所劃定的,‘橋流水不流’就是在顛覆已有的邏輯規則,讓我們保持本有的自由。」

(本文部份發言記錄據「在洛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