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一幅有意思的山水畫,用傳統筆墨構圖畫實景

2024-10-22國風

古人偶爾也會畫實景山水,傳說吳道子畫過嘉陵江兩岸的壯麗山水,令人感受到輕舟已過萬重山的暢快。後來隨著文人畫的蓬勃發展,畫家開始強調「舍形取神」。這是由於,在文人畫的發展過程中,很多文人雅士參與繪畫創作。有些文人繪畫基本功較弱,無法進行精準刻畫,於是采用概括、誇張、簡化等方法,強調氣韻意境。久而久之就有神似重於形似的審美主張。

到了元代,黃公望、王蒙等一眾名家佳作頻出,讓人們認識到神似與形似並不矛盾。明代吳門畫派的多位名家積極研究形神兼備的畫法,他們描繪蘇州一帶的名勝古跡,取得了成功。文人畫技法也可以抓住形似,在細節刻畫上產生真實立體的效果。在他們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文人畫家嘗試畫實景山水。

翁嵩年 湖上采蒪圖

這幅【湖上采蓴圖】是清初畫家翁嵩年的作品,他用山水的形式描繪人們在西湖上采摘蒓菜的場景。蓴,是水生植物蒓菜,幼嫩的莖梢和初生的葉片可以食用。因其味道鮮美,采摘時間長達半年,吸引西湖附近的百姓采摘回家做成湯羹。「采蓴」很明顯不適合作為山水畫的主題,不過可以換一個思路,透過描繪西湖美景想辦法讓人關註到湖上采蓴。

翁嵩年也是這麽構思的,他采用全景構圖方式,讓西湖山水展現在人們眼前。他選擇可以代表西湖的標誌性景物進行描繪,長堤、垂柳、望山橋、孤山。一下子把人們的思緒帶到西湖岸邊,畫中景色如在眼前。不過細看之後就會發現,翁嵩年在空間處理上似乎有些問題。哪怕他力求疏曠深遠,也有堆砌的感覺。

翁嵩年 湖上采蒪圖 局部

問題出在哪裏呢?元代文人畫家畫實景山水沒有這個問題,明代文人畫家也沒有,怎麽到了翁嵩年筆下就出現了呢?前景和遠景都在畫面右側,前景畫岸邊一角,遠景是起伏群山隱沒在煙霧中。前景突出天然感,遠景強調平淡神秘。只不過翁嵩年沒有協調好構圖平衡與突出主體的關系。

畫實景山水在構圖上要考慮更多,自然山水不存在留白,但山水畫中的留白必不可少。翁嵩年用留白代替湖面、雲煙、山嵐、天空,他只想到了盡力還原西湖風光,忘記了均衡。傳統山水畫常用堆疊、交錯等方法進行位置經營,就是讓畫面看上去穩定。翁嵩年在構圖上不穩,缺失了實景山水最基本的真實感。

翁嵩年 湖上采蒪圖 局部

至於筆墨上也有問題,中景用渴筆淡墨描繪,看上去更加深遠。為了具有真實感,這道長堤應該畫在遠景高山之外。空間處理,除了用構圖調整,還要用筆墨變化加以強調暗示。翁嵩年畫的前景和遠景在筆墨上基本沒有變化,加重了空間混亂的感覺。

畫實景不成功,並不意味著翁嵩年就徹底失敗了。如果在畫紙上抹去遠山,畫成一幅冊頁小品,應該會更好。

翁嵩年 湖上采蒪圖 局部

看來古人在畫實景山水的時候需要找到新方法,不去復制元明兩代畫家的風格,只能想辦法自成一派。從這個角度看,解決了困難的元四家、明四家有多麽了不起了。

拓展閱讀

仿黃公望山水少了平淡天真韻味,問題出在哪裏
仿巨然山水,為什麽看不出來啊
近代畫家筆下的青綠山水,既有裝飾性又有表現力
畫外之意與畫外之韻,感受傳統山水畫的意境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