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王勃 範仲淹名篇永垂,為何沒入選唐宋八大家?

2024-06-28國風

唐宋八大家主要是指的新古文運動的倡導者,查一查小石潭記 石鐘山記 醉翁亭記,再對比一下阿房宮賦 嶽陽樓記,滕王閣序,你會發現前三者的文風開始轉向實用性,言之有物的方向轉變。

唐宋八大家新古文明顯擺脫了秦漢時期的賦體文學,六朝時期的駢體文學創作特點,擺脫了長篇大論的排比,華麗詞藻的堆砌,朗朗上口的工整對仗,給文壇帶來妍妍向榮的清新風氣。

所以不是八大家選不選王勃 範仲淹的問題,而是他們沒有參與到這個運動中來。

我們來看看他們的傳世作品到底如何歸類?

網路上將嶽陽樓記歸為駢散結合,其實不盡然。

粗略統計一下,嶽陽樓記,通篇對仗工整,一對到底以四字對仗為主,對仗部份占到85%,只有承接過渡部份,用了少量的散句。

對比一下滕王閣序,對仗部份約90%,以4+6對仗為主,辭藻華麗 大氣磅礴,文學成就明顯高於嶽陽樓記。

再對比曹植的洛神賦,作為賦體作品對仗比例還略低於嶽陽樓記,當然我們可以說後者是賦體,對仗要求不像駢體那麽嚴格,但嶽陽樓記的對仗比例超出了洛神賦,歸於駢體更合理。

賦體起源於詩經,發展於秦漢,以屈原的離騷和司馬相如的三賦為巔峰,賦體強調鋪陳渲染 堆砌辭藻,達到感情充沛的效果。

駢體則是魏晉時期,在賦體基礎上發展出來的,追求對仗工整,朗朗上口,文風浮華奢靡,但往往華而不實,言之無物。這種文體在盛唐時期被實用主義見長的新古文取代,代表人物是韓愈柳宗元,自此文章回歸了它本來的功能,狀物靈動準確,言情情真意切,寫景栩栩如生,說理流暢通達。

可以這樣說,大量用駢體寫作的話,會出現表意單一,內容空洞,情感不真實,表達不自然,詞不達意,形式大於內容,略顯誇張矯情的毛病。從這個方向來看,嶽陽樓記、滕王閣序與韓愈的師說、柳宗元的小石潭記有著較大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