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鴨無泥滓,階前每緩行。
羽毛知獨立,黑白太分明。
不覺群心妒,休牽眾眼驚。
稻粱沾汝在,作意莫先鳴。
本詩寫於杜甫到了成都,修好草堂安頓下來之後。這時杜甫四十八九歲了。
回顧前半生,他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發揮自己的才智,但是汙穢官場並沒有他的位置。再加上安史之亂,一路走來真是荊棘遍地,內心滿是挫敗感。
入蜀是他自己的選擇,入蜀相當於遠離官場,完全進入隱居的狀態。
草堂物質條件並不是很好,杜甫內心卻獲得了安寧,他有余暇和興致,為身邊觀察到的事物寫詩記錄。
【江頭四詠】分別寫了丁香、梔子、鸂鶒(xī chì)、花鴨。丁香、梔子是常見的小花,鸂鶒、花鴨是常見的水鳥。可以說,都是「凡種」,並不名貴,也極少有人寫詩歌頌。而杜甫卻專門為每一樣事物寫了一首詩,這本身反映的是杜甫的心態,他認為自己就是普通人,和這些小花水鳥是一樣的。
花色羽毛的鴨子,身上沒有沾上汙泥渣滓,在階前怡然緩行。
鴨子的習性是在水中鳧遊,在岸上行走,水岸交界的地方,必然多泥濘汙穢,但是鴨子卻可以做到一塵不染,走起路來不急不躁。
每一只花鴨都有自己獨特的羽毛,讓人一眼就能認出,並不會泯然於眾。有一點不太好的就是過於黑白分明,顏色分界太清晰。
羽毛獨立、黑白分明,按說在藝術上可能是不太提倡的。從本詩的用詞來看,杜甫所描述的花鴨應該也不是什麽名品種。但是結合首聯和頷聯,杜甫表面上說的是花鴨,其實在談論的是一個人的操守。
一個人在泥濘的塵世間摸爬滾打,卻能保持內心不沾染汙塵。不急不躁,慢慢度過每一天。這是很妙的生活狀態。他的內心有著獨立的人格和思想,並不同流合汙。只是這樣一來,內心對於是非的觀念就比較執著,不會妥協。
到了頸聯,本詩到底是在說花鴨,還是在說人的操守行為已經很模糊了。既然詩題是花鴨,那麽就繼續用花鴨來代表。
特立獨行,是非分明,不染泥塵的花鴨註定會遭到眾人的妒忌。只是花鴨感受不到,或者他根本不在乎。作為旁觀者,很想勸一句花鴨,不要這麽有個性,引人妒忌並不是好事。
既然有人投以稻梁飼養,就不要發聲惹人討厭,最後搞的沒有人投餵了。
花鴨特立獨行遭遇嫉妒,會讓它有失去被投餵飼料的風險。
這裏顯然說的不是花鴨了,而是杜甫自己。
安史之亂前,李林甫曾說過一段話斥責言官,他是這麽說的,「君等獨不見立仗馬呼?終日無聲,而飫三品芻豆,一鳴則黜之矣,後雖欲不鳴,得乎?」
意思是你們看門口那些站立的儀仗馬,只要一聲不吭,每天就是好吃好喝的待遇。但凡叫了一聲,就會立刻被趕出隊伍,再也沒有精飼料吃了。你們覺得值嗎?
意思是讓言官不要出聲。
杜甫在長安時因為李林甫的亂來,斷送了科舉晉升的路。想必對李林甫的行事為人是有著非常不好印象的。因此,在本詩,他借勸解花鴨,對李林甫的言論和當時被收拾的服服帖帖的言官們進行諷刺。
為了口吃的,尊嚴和操守是可以不要的。但這是杜甫絕不贊同的。
所以,本詩寫的是花鴨,其實說的是杜甫自己。
花鴨是凡物,杜甫是普通人,凡物和普通人都有著自己的堅持和操守,並不會為五鬥米折腰。
哪怕這麽做的代價就是不會有人再給予稻梁薪俸,只有自己掙紮謀生,杜甫也是心甘情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