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李白去世後,白居易含淚寫下一首悼亡詩,讀來讓人淚目

2024-06-28國風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那輪映照古今的明月,從盛唐而來;可盛唐那段輝煌的歲月,卻早已隨風飄散,化作歷史長河中的漣漪。

我們要想去領略盛唐繁華、風流,除了從一本本厚重的史冊中尋覓,還可以在那一首首優美的唐詩中感受。


當我們翻開盛唐的詩歌篇章,首先躍入眼簾的,便是李白。

李白,李太白,他的名字,還真如同天上那的太白金星,一直在人們頭頂上熠熠生輝。

他,是天上的謫仙人,從月光的懷抱中走來,帶著一身的浪漫,繡口一吐便是半個盛唐的風華。

就連李白的去世,人們也賦予了他灑脫氣息,說他是踏浪而行,逐月而去,回到了屬於他的天上。

那一天之後,他告別了這個人間,留給後人的,除了那永恒的傳說和無盡的詩篇之外,還有一座孤零零靜臥著的墳塋。

自古以來人們皆知李白愛酒如命,因此千年時光流轉,無數讀過李白詩篇之人,懷揣著各式各樣的美酒,來到位於在安徽當塗的采石磯處的李白墓,只為瞻仰一下這位大詩人的風采,給他獻上一杯美酒。

當然除了美酒,更有無數文人墨客,自四面八方而來,他們或駐足,或徘徊,在李白墓前寄托哀思,揮毫潑墨,留下了無數篇感人肺腑的悼念詩篇。

唐憲宗元和年間,因宰相武元衡遇刺一事憤然上書最終被貶謫的白居易,也來到了李白墓前。

他望著那座荒草叢生、孤獨寂寥的墳墓,心中湧起了對李白這位偉大詩人的無盡敬仰與惺惺相惜之情。在萬千感慨之中,他揮筆寫下了【李白墓】。

【李白墓】

采石江邊李白墳,繞田無限草連雲。

可憐荒壟窮泉骨,曾有驚天動地文。

但是詩人多薄命,就中淪落不過君。

首句「 采石江邊李白墳,繞田無限草連雲 」,白居易以簡練的筆觸,勾勒出了李白墓邊荒涼而深邃的場景。

在采石江畔,李白的安息之地靜靜佇立,江水滔滔,如同歷史的洪流,而環繞其間的荒草,更是連綿不絕,直至天邊。

江水與荒草交織,構成了一幅悲壯而蒼涼的畫面,仿佛訴說著這位偉大詩人的離世之哀,不禁令人心生感慨。

「可憐荒壟窮泉骨,曾有驚天動地文 。」這一句就是表達作者的對李白生前的敬仰,對他死後淒涼的感慨。

他感嘆著如此詩仙李白曾經的作下的詩文如同那驚天的雷聲,令人震撼不已,可如今卻只剩下黃土一抔,怎能不令人扼腕嘆息?

「但是詩人多薄命,就中淪落不過君。」 想到這裏,白居易用這一句道出了詩人命運的坎坷與無奈,表達出他對李白深深的惋惜。

李白這位才華橫溢的詩人,本該擁有更加輝煌的人生,卻偏偏命運多舛,一生郁郁不得誌。

這強烈的對比反差,又怎能不讓人為之嘆息,為之感傷?

其實白居易在這首詩中,不僅表達了對李白命運的同情,也借此抒發了自己心中的不平與憤慨。

李白的生活的那個朝代,那可是「昭昭有唐,天俾萬國」盛唐時期,是那些創造力、生命力極強的詩人們的黃金時代。

而自己生活的這個年代,盛唐已經過去,無論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各個方面都遠遠不如李白那個年代。

可李白生在那個開明美好的年代還如此薄命淪落至此,我豈不是要更加淒慘。

正是想到這裏,白居易才會有這麽多感慨,既是惋惜李白,也是抒發對當下時局的無奈之感。

為什麽我們常常讀一段文字,或者聽一首歌曲時,總會有流淚的感覺。

那是因為在文字深處看到自己,在歌曲中聽到了自己,所以才會讓你的靈魂,對此產生深深的共鳴。

白居易這首詩便是如此。

薄命的何止是李白,何止是這些詩人,如今奮鬥半生,大多數人潦倒淪落遠遠不如這些詩人呢!

這也是為何我每每讀到這首詩時,都會有淚目的感覺吧!

畢竟,我也只是塵世中普通平凡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