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帶你逛上海博物館——雕塑館(三)

2024-10-19文化

五代、兩宋時期,墓葬、石窟雕塑由盛轉衰,寺觀、建築雕塑等日漸興盛。到元、明、清時期,雕塑藝術更加程式化、世俗化。此時漢藏藝術的融合是民族團結、國家統一的象征,呈現別開生面的氣象。

↑漆金彩繪木觀音菩薩像 北宋 高92厘米

第一件展示的是一尊木雕觀音菩薩。此像原出山西境內,是宋代菩薩像的代表作。雕像全身漆金彩繪,幾百年的歲月過去仍然能看到雖然斑駁但還是絢麗的色彩。

↑漆金彩繪木觀音菩薩像 北宋(公元960-1127年)

觀音身著偏衫,下著長裙。頭戴寶冠,面目豐腴,雙眼凝視,神態慈愛;袒露右胸,胸前瓔珞華美,衣帶隨著動態垂落。右腿支起,右手擱置膝上;左腿盤於身前,作半跏半倚坐姿勢。這種隨意安坐、舒坦自在的坐式,是更接近世俗化的一種表現,屬於自在觀音常見坐姿。金色的衣裙之上還能看到精美繁復的紋樣。

↑漆金彩繪木觀音菩薩像 北宋(公元960-1127年)

菩薩的軀體和四肢由多塊木料拼接而成,表面經過後代妝鑾。其舒相坐姿源自印度笈多至帕拉時期的造像姿態,但表現方式特別是五官刻畫,已經中國化。

↑石元始天尊三尊像 唐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

↑石元始天尊三尊像唐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

↑漆木迦葉頭像 唐(公元618-907年)

↑漆木迦葉頭像 唐(公元618-907年)

↑石獅 唐(公元618-907年) 高22厘米

獅子是百獸之王,氣勢威嚴;但此件石獅造型生動,還帶點萌趣可愛,極富情趣。石獅蹲坐在基座上,頭向左上仰,張口露齒,陰刻的獅發向後自然的披下,前撐的雙爪、露出有力的肌肉;左後爪向上翹起,正在抓癢理毛,表現出獅子悠閑自得的神態,給人以調皮可愛的感覺。

↑石獅 唐(公元618-907年)

中國古代雕刻石獅的作用有三:一是在佛教中,百獸之王的獅子作為佛的護法形象出現,它表示佛的偉大。二是在宮殿、府邸門前的擺放的獅子,它顯示了主人的地位和尊嚴。三是在陵墓中的出現獅子,它辟邪、驅鬼,用以鎮墓。

↑石獅 唐(公元618-907年)

↑石獅 唐(公元618-907年)

↑石伎樂構件 五代(公元907-960年)

這件石雕原名: 樂伎畫像石 ,是五代十國的石刻。

伎樂作為一種佛教供養儀式,指以音聲、器樂、歌舞等來供養佛陀。此伎樂浮雕是吹笙、擊大鼓和揮動披帛踏地起舞的三人組合。

↑石伎樂構件 五代 局部

中古時期伎樂多從印度、中亞地區傳來,樂器以吹奏、打擊類為主,舞蹈節奏明快,動作熱烈,這件伎樂浮雕還保留了中東地區余韻。

這件南唐保大元年的陶彩繪的文吏俑是南京博物院調撥,展上很多調撥來展覽的古文物,作為中國歷史文化的見證,給我們提供了強有力的參考。

↑彩繪陶文吏俑 南唐保大元年(公元943年)

看展的時候聽講解員說:上海並不是古文物的發祥地,為什麽還有這麽多優秀的保存完好的文物展出?除了外省博物館的調撥,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上海的古畫文物修復技術好,許多文物都會送來修復。

在上海博物館東館四樓的文物保護修復館,就有「文物如何修復」和上海非遺計畫「珂羅版書畫復制技藝」的展出詳解。 一個展廳用多種媒介介紹如何修復文物。而且還有一個大型玻璃墻可以直觀地看到修復師工作的場景。 另一個展廳用珂羅版復制,用人工設色的古畫展示廳。修復的古畫還原度很高、古韻深厚。

↑彩繪陶仕女俑 南唐保大元年(公元943年) 南京博物院調撥

↑彩繪陶仕女俑 南唐保大元年(公元943年) 南京博物院調撥

↑彩繪陶文吏俑 唐(公元618-907年)

↑彩色釉陶男侍俑 唐 高72.0厘米

↑彩色釉陶文吏俑 唐(公元618-907年)

↑彩色釉陶武士俑 唐(公元618-907年)

↑彩色釉陶武士俑局部 唐(公元618-907年)

↑彩繪陶騎馬俑 唐(公元618-907年)

這一組是唐代陶彩繪的騎馬俑,俑像為泥質灰陶。二人俑面相豐滿,手握韁繩狀雙眼正視,鼻挺、嘴巧,唇上加朱紅,頭戴紅色風帽,身穿窄袖長衣,足蹬長靴,直坐於馬鞍之上。

↑彩繪陶騎馬俑 唐(公元618-907年)

馬為靜立姿,雙目圓睜,兩耳上聳,胸肌突出,身姿矯健,四足踏於長方形踏板上,身上仍留有淡淡的紅褐色彩繪。

↑彩繪陶騎馬俑 唐(公元618-907年)

陶彩繪騎馬男俑表現了唐代社會的生活狀況,是唐代彩繪俑像的佳作。造像結構比例和諧,姿態優美,雖是為適用制作卻又藝術美。

感受原創之美,傳承中華文化!

[心]歡迎關註、點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