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如何讀書71:把內容當作是作者的「分享」而不是「教育」

2024-04-10文化

我看到過很多人在讀完一本書之後有許多的批評意見,有人甚至會覺得這本書完全沒有可讀性,對此,我是有一點「好奇」的,如果是我,遇到了那種沒有可讀性的書,通常是在發現「真相」之時果斷棄書,而不會在消耗了許多時間之後再來評價這本書「無可讀性」。對於我不喜歡的書,我是「讀不完」的。

我一直認為每一本可以讓我讀完的書,都說明了這本書在閱讀時對我產生了一定的吸重力,或許書中存在著「槽點」,但是吸引我的部份一定可以覆蓋掉這些「槽點」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力,因此我才能堅持著把這本書讀完,才願意在讀完書之後寫讀後感或評論,否則,我真的覺得是在浪費自己的時間。

在買東西的時候遇到了各種欺詐行為,因為心中不滿而在網路上吐槽或者投訴一下——我是可以接受這種行為的,畢竟有時負面的情感確實需要宣泄——而讀書,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既然覺得這本書不好,為什麽要勉強自己花費時間讀完呢?

當然,每個人確實都有評價某一本圖書的權利,需要思考的並不是稱贊或者批評,而是我們為什麽要花時間做這樣的事情。不排除有些人是為了顯得自己「與眾不同」、透過「反對圖書中的觀點」來凸顯自己的價值,更多的時候,我們是否應該放平胡自己的心態,把圖書中的觀點當作是一種「分享」而不是「教育」呢?

就比如那些有關「宇宙大霹靂」的圖書,到目前為止,還無法驗證宇宙到底是否真的由「奇異點大霹靂」而來,我們也無須從「是非對錯的角度」來評判這種假說——「大霹靂」只是一些科學家自己提出的假說理論,他們所撰寫的圖書只是一種對自己觀點的分享——他們所做的,並不是要透過自己的觀點來「教育」科學界或者大眾。

如果說我們每個人都有明確表達自己觀點的權利,那麽這些圖書的作者不是也應該擁有這些權利嗎?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接觸的事物都會變多,也會發現和自己認知不一致的觀點越來越多,遇到「異見者」,完全沒有必要在第一時間去否定——這並不是說對錯的問題,而是對於這些「異見者」來說——我們的觀點也是「異見」。

正所謂「兼聽則明」,不去批評讀過的圖書,並不意味著我們一定同意書中的觀點,而是我們尊重了那些與我們觀點、邏輯……不同的「聲音」,可以讓我們看到這個世界的「多樣性」,同時,也可以讓我們去思考這本圖書得以出版的原因。

就個人觀點而言,我認為過度的負面情緒會對自己造成很大的傷害,而平胡地對待他人也就等於平胡地對待自己。圖書中的觀點,未必就是閱讀者認同的、也未必就是閱讀者需要認同的;圖書的出版,也未必是要教育市場,或許,就如同當年的「百家爭鳴」一樣,圖書,只是讓願意著書立傳的人有一個可以分享自己觀點的機會,而對於讀者而言,遇到喜歡的書就看,遇到不喜歡的就放棄,這是一種多麽自然而然的心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