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南宋淳熙十一年,範成大詩中的蘇州元夕

2024-02-27文化
原作者:愁予註意!!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火樹銀花,玉壺光轉,這可以是辛棄疾筆下的元夕,也可以是蘇州歷史上任何一個元夕佳節。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年),闊別蘇州已久的範成大再一次在故鄉迎來了元夕佳節,即便此時的他已不再年輕,且還疾病纏身,但來自記憶深處的呼喚依舊令他心緒起伏。就這樣,南宋淳熙十一年的蘇州元夕佳節,走進了範成大的詩中,並於今日與我們相逢。 01 範成大於少時離鄉任官,和故鄉蘇州一直都是聚少離多。淳熙十年(1183年),已經五十八歲的範成大因疾病侵身,倦仕思歸之情愈發強烈,他於當年元日所作詩中即有感慨:「歸心歷歷來時路,官事驅驅病裹身」。從當年夏天開始,範成大便連上五疏乞求致仕歸鄉,宋孝宗耐不住範成大的軟磨硬泡,終於於當年八月十三日授予範成大資政殿學士,提舉臨安府洞霄宮,此舉的言外之意即是範成大已獲允致仕返鄉。自此範成大便開始了長達數年的悠閑時光。
【南都繁華圖】局部 明 佚名
畫面中所繪乃是街頭雜耍之類
玩的這麽開心是很容易肚中饑餓的,此時範成大就會向你隆重地介紹吳中的美食:團子、孛婁和烏膩糖。團子即是一種用粉搓揉而成的食物,袁景瀾有載:「元夕,市人搓粉為丸,名為圓子」,圓子即團子。孛婁與如今的爆米花有些類似,範成大在詩中自註雲:「炒糯榖以蔔,俗名孛婁,北人號糯米花」,【姑蘇誌】記載該物又有「蔔流」之名,即「蔔流年」之意。烏膩糖又名白餳,傳言吃了此糖就可去除烏膩。有一年元夕,範成大臥病在家,隔著墻他時不時就可聽見有人叫賣烏膩糖,範成大不以為煩,反而覺得鄉音醒病耳(【元夕四首】)。盡管元夕如此歡愉熱鬧,但還是有些人是顧不上玩的,他們有著更加嚴肅的事情要做:「筵篿巫誌怪,香火婢輸誠。帚蔔拖裙驗,箕詩落筆驚。微如針屬尾,賤及葦分莖。」範成大所言多為占蔔之事,俗話說正月百草靈,因此許多奴婢皆會於此日向埽帚姑、筲箕姑、針姑和葦姑等所謂的仙女測問禍福前途,其中筲箕姑又名紫姑,名氣最盛,劉敬叔【異苑】曾經記載:「紫姑姓何;名媚,字麗娘,李景妾。不容於嫡,常役穢事。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歿」,因此,為了紀念這名紫姑也是為了占蔔禍福,後人常常於元宵夜在廁所或者是雞欄邊束草人,並念道:「子婿不在曹姑亦歸,小姑可出戲」,若是此時覺得扶著的草人變重了,便是神來,隨後擺設酒果就能進行占蔔事宜。範成大對這些占蔔事宜是頗有微詞的,但他又覺得既是元宵又不必苛責於別人。詩的最後,範成大慶幸自己已經致仕歸鄉,不用再於元夕佳節去參加無謂的應酬。他又交代,以上的風物習俗,大多是采訪自鄉間百姓,並且特意在詩的末尾說上一句:「誰修吳地誌,聊以助譏評」。這個後來人是誰呢?當然是他範成大自己。 結語 範成大曾感慨過:「生涯惟病骨,節物尚鄉情」,晚年體弱多病的範成大從故鄉的風物習俗中獲得了一絲慰藉,就連是唱賣烏膩糖的鄉音,範成大都聽得舒暢。淳熙十一年的元夕佳節或許讓範成大心中的郁結之氣稍稍去之,這首詩也是一個開始,此後更多的吳地風物習俗走進了範成大的詩中:【田時雜興六十首】【臘月村田樂府十首】等等。範成大對吳地風物習俗的觀察之微,熱愛之深,最終凝結而成了一部【吳郡誌】供天下傳頌,時至今日,我們依稀能夠在書中找到淳熙十一年那個元夕的影子。參考文獻:1. 範成大:【範石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2. 於北山:【範成大年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3. 袁景瀾:【吳郡歲華紀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4. 顧祿:【清嘉錄】,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5. 湛之編:【楊萬裏範成大資料組譯】,背景:中華書局,2004年聲明:本館原創文章轉載,須經館方授權。公益原創文章插圖,圖片版權歸屬於收藏地或創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