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莊子告訴你:追求「有用」生活,可能正在毀掉你的幸福

2024-10-14文化

全球約有 3 億人受抑郁癥困擾,在中國,這一數位已超 9000 萬。此外,一項針對中國白領的調查表明,超 70%的人深感焦慮與內耗。

我們每個人恰似高速運轉的機器,被追逐的「成功」與「成就」壓迫成焦慮和內耗。這樣的生活,真的是我們心之所向嗎?

兩千多年前,莊子以其獨特哲學觀念,為我們展現了一種別樣的生活方式——依順本性,追尋內心的安寧。

01

無用方為大用。

莊子生活於戰國,紛爭不斷。

與其他同時代的思想者不同,莊子並未試圖以制定規矩制度來化解社會難題,而是提出一種看似「無用」的生活哲學。

在【莊子·秋水】裏,他講述了一棵大樹的故事。此樹因「無用」而未被砍伐,得以茁壯成長。

莊子言:「世人皆知有用之用,而不知無用之用。」這句話,對現代社會無疑是深刻諷刺。

我們奔波於工作、忙碌於社交、執著於物質滿足,在追求「有用」的征程中,卻忽略了生活的本真。

忘卻停下腳步,去體悟生活中那些「無用」的美妙。

與家人共度的溫馨時光、在大自然中漫步的寧靜片刻、沈浸於書籍和藝術的愉悅體驗,這些看似「無用」之物, 實則是心靈的真正滋養。

愛因史坦曾說:「想象力比知識更為重要。」在他的科學探索之旅中,並非只有嚴謹公式和實驗,還有那些看似「無用」的思索與幻想。

他時常在寧靜的自然中徜徉,讓思緒自由飛揚,這些「無用」的時光賦予了他無盡的科學靈感。

靜謐的思考空間,與自然的深情對話,正是這些被世俗標簽為「無用」的時刻,孕育了心靈的深度與寬度。

02

順應自然,尋得內心寧靜。

莊子的哲學,不只是對「無用」的思索,更是一種順應自然的生活態度。

在【莊子·逍遙遊】中,他描繪了一種名為「逍遙」的生活狀態,即「無所依,無所待,無所用」。這種狀態絕非消極逃避,而是積極順應,是對生命本質的深刻洞察。

當今社會中,我們竭力滿足他人期許,追逐被定義為「成功」的目標,卻在這過程中漸漸迷失自我。

然而,莊子告訴我們, 真正的幸福與滿足源自內心的寧靜與自由。

蘇軾,這位北宋文學大家一生歷經坎坷,多次被貶。但他始終以豁達超脫的心態面對困境。他縱情山水,在自然中尋找心靈的慰藉,體現了他順應自然、追求內心寧靜的生活態度。

無論是「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灑脫,還是「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的曠達,都展現了他在困境中依然能保持內心寧靜的智慧。

順應自然,心就會平胡,就能與寧靜、自由和諧共鳴,從而跨越逆境。

03

無為而治,激發生命活力

在莊子認知裏,「無為」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概念。

【莊子·應帝王】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名為「渾沌」的神因無五官而被視為「無用」。

然而,正是這種「無用」,使渾沌保持了純真與完整,當其他神試圖給渾沌添加五官時,渾沌卻因此失去了生命。

我們常常試圖透過各種方式「改造」自己,努力學習、勤奮工作,力求成為一個「有用」之人,以適應社會的期待與標準。

但這種持續的「改造」與「努力」,卻讓我們喪失了生命的活力與創造力,不但戴著面具行為處事, 心靈也疲憊麻木。

齊白石,不拘泥於傳統技法,以自然為師,隨性而作。他常常觀察花鳥魚蟲的自然形態,在不經意間捕捉靈感。

所以,他的畫充滿了生機與活力,體現了「無為而治」的創作理念,以質樸的筆觸展現對生活的熱愛和對自然的敬畏。

真正的活力與創造力,不是外在雕琢的結果,而是內心「無為」狀態下的自然流露。

04

超越規矩,展現真實自我。

莊子常把規矩和制度視為束縛與限制。

【莊子·外物】有這樣一則故事:工匠「輪扁」因不願遵守規矩而遭其他工匠嘲笑。然而,正是這種對規矩的「不遵守」,讓輪扁創造出更加精美獨特的作品。

現代社會充滿了規矩制度,雖維持了社會秩序與穩定,但同時也限制了我們的自由與創造力。

埃隆·馬斯克,這位商業傳奇人物以其大膽創新和突破傳統的精神而聞名。

他從不畏懼挑戰現有的行業規則和觀念,不滿足於遵循既定的發展路徑,而是以獨特的視角和果敢的行動開拓新的領域。

特斯拉汽車顛覆了傳統汽車行業,SpaceX為人類太空探索帶來了新的希望,展現出真實的自我追求和對未來的無畏探索精神。

真正的超越源自跨越,跨越對規矩的傳統認知,讓真實自我的光芒照亮前行之路。

05

結語:於紛擾世界覓內心寧靜

莊子為我們提供了全新生活視角:在這個充滿競爭與壓力的社會,我們 無需被外在標準與期望所束縛。

可以嘗試放下那些無謂的執著與欲望,順應自己的本性,追尋內心的寧靜。

這是一種深刻的生命體驗。

讓我們在忙碌的生活中,尋得一片屬於自己的寧靜之地,讓心靈得到真正的休憩與滋養。

圖片來自百度搜尋,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