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人,越清醒,越有些「不合群」,原因很簡單

2024-04-29文化

文章開始前,先請大家思考一個問題:

你覺得為什麽有的人總是格格不入,或者說不合群?

可能有人會說,因為性格原因,因為不善交際,因為驕傲自大,因為與眾不同……

每個人的理由都不盡相同。

但深入分析,無論是性格因素,還是態度問題,其實都指向了一個關鍵詞—— 「清醒」。

這就是我想告訴大家的第一點:

一個人的清醒程度,直接決定了他在人際交往中的處境。

你的思想越成熟,對人情世故看得越透,在某些場合就越容易顯得格格不入;

你的認知層次越高,對事物的判斷越精準,在某些圈子裏就越容易讓人覺得你「不合群」。

領悟這個道理後就會明白,很多時候並非我們有意孤立自己,而是我們的認知和思維方式,註定了我們無法隨波逐流。

畢竟,在復雜的人際交往中,一個不變的規律就是:你怎麽想,就會遇到什麽樣的人和事。

造成這種現象,與人性的特點密不可分。

01

人性,都有從眾和趨同的傾向

生活中有個有趣的現象:

無論老人還是年輕人,都喜歡結交誌趣相投的朋友,性格相似的人,可在交往的基礎上,是彼此都能接受對方的處事方式和價值觀。

人們都強調友誼建立在「互相理解」的基礎上,可人們真正願意深交的,卻往往是那些和自己「臭味相投」的人。

說起來有些諷刺,但這確實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實。

因為人性使然,我們總是傾向於和自己相似的人為伍,這樣能讓我們在群體中獲得認同感和歸屬感,久而久之,誰都不願意成為「異類」。

正如法國哲學家笛卡爾所言:

從眾使我們感到安全,它讓我們融入人群,它是通往內心平靜的捷徑。

沒有人可以真正逃脫從眾心理的影響,所以身邊的人多數都是這樣。

舉個簡單的例子。

一個人進入一個新的集體,他本身性格內向不善言辭,可周圍的人都很外向愛聊天。為了盡快融入集體,他便開始有意模仿其他人的行為方式,努力讓自己變得健談。

他的做法奏效了嗎?

通常來說是見效的,因為一個人的示好會讓他獲得群體的接納,內向的個性雖然不會被當面指責, 但無形中總歸會成為別人眼中的「另類」。

也許有人會說,這只是個例,未必具有普遍性,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其實無論何時何地,人們或多或少都在復制這種模式。

設想一下,倘若你是一個思想開明的人,可你生活的圈子裏,大家都秉持保守思想,你會怎麽做?

即便內心有一千個一萬個不認同,礙於人情世故,你也只能學會妥協退讓,因為你明白一味堅持只會讓自己被群體孤立。

順著這個邏輯說, 當你的獨立思考太多時,其實是很難融入一個不「清醒」的團體的。

因為大多數人會不自覺地趨同,這就是人性。

這是我想告訴大家的第二點: 你能交到什麽樣的朋友,是你思想境界的體現,你的認知高度決定了你的交往圈,也決定了在什麽樣的場合你會顯得格格不入。

02

你擁有什麽樣的視野,就會看到什麽樣的風景

生活中常聽人感嘆:

朋友常常勾心鬥角,可自己總是置身事外,因此很難融入集體;

同事之間總愛拉幫結派,可自己不願隨波逐流,所以人際關系總是很一般。

類似的情況數不勝數,歸根結底就一點: 格格不入源於高人一等。

面對這樣的困境,我們往往傾向於把原因歸咎於周圍的環境不好,但事實上,也許這恰恰證明了我們的與眾不同。

這並非是說超脫不好,而是在說,我們很容易忽視一個事實,那就是: 清醒是有代價的。

還是以生活中的例子來說明。

一個視野開闊的人,進入一個平庸的圈子,他發現身邊的人都喜歡在背後討論別人的是非,彼此之間也常為一些小利小惠而勾心鬥角。

他會有什麽感受?

他一定會覺得無法融入,因為在他眼裏這樣的相處模式太低階,他情願獨善其身,也不願意參與其中。

註意到沒有,你不屑於參與某些事,正是因為從你的視角看,一切都太過低俗。

因為你已經站在更高遠的角度看待問題,自然很難再回到從前的層次上與人同流合汙。

更何況,一個人在保持清醒和獨立的過程中,也在不斷向身邊的人傳遞「與眾不同」的訊號,久而久之,「不合群」的標簽在所難免。

類似的情形可以延伸到很多事上。

比如同事之間總愛勾心鬥角,與其抱怨環境復雜,不如反思自己是否早已超脫這樣的層次。

一個人,他對世界的認知有多深刻,他能看到的世界就有多廣闊;一個人,他的思維方式有多成熟,他就越不可能隨波逐流。

你對生活的感悟有多深,你做人處事的原則有多高,是你無法茍同他人時,堅守本心的重要支撐。

03

「不合群」的人生,都需要極強的定力

當你學會用平胡的心態看待世事,就會明白很多不如意其實是必然;當你有勇氣去選擇「不合群」的人生,就會發現守住本心並非難事。

那麽,什麽是交往中的「極強定力」呢?

用一句話概括就是: 學會堅守自我。

在很多人的觀念裏,做人處世就要隨俗,就應當合群,遇事要學會見風使舵,抱團才有前途。

但是很明顯,這樣的生存法則往往只會讓人迷失自我,遺失獨立人格。

因為從本質上說,一個人受歡迎的程度,從來不取決於他有多合群,而在於這個人的言談舉止和獨特魅力。

既然如此,我們要堅守的就是內心的骨氣和操守。

原本應該用來奉承拍馬的精力,不如多花在提升自己上;原本應該用來玩樂應酬的時間,不如留出來充實自我;原本應該討好他人的機會,不如用來錘煉心性。

你可能會覺得,完全不合群是不現實的,偶爾還是要迎合一下大家。

但當你嘗試過獨善其身後就會明白, 那些本來就不屬於你的圈子,你不融入也無妨 ,對你誌不同道不合的人,你不交往反而是福。

一個人要學會和有共同語言的人來往,但永遠不要為了合群而違背自己的原則。

你敢於跳出「隨波逐流」的怪圈,才能擁有思想的獨立性,在這個過程中,你也會對生命的意義有更深刻的理解。

再者,你唯有先提升自己的認知水平,才有底氣去堅持自我,在堅持自我的路上,你會發現那些事其實並沒有想象中的困難。

比如為了與身邊人合群,所以總是去參加一些毫無意義的應酬,以至於浪費時間浪費金錢,其實你靜下心來充實自己,不僅能拓寬眼界,還能交到更有深度的朋友。

所以,不要總覺得是現實逼迫你隨波逐流。

人生在世的真諦,繞不開活出真我,你越能坦然面對自我,就越能豁達地對待身邊的是非。

人這一生,總是在「合群」與「不合群」間搖擺,生活也在「隨波逐流」和「特立獨行」間徘徊。

願我們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以平胡的心態看待「合群」,也以豁達的胸襟接納「不合群」。

畢竟,生而為人,首先要問心無愧,其次才是合群。只要我們能堅守本心,管它合不合群,都終將擁有自己的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