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時間哲學:研究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本質

2023-12-19文化

時間難以理解,更難以解釋。你是否曾想過它的含義?

時間是我們每天都要面對的東西。

我們通常把時間劃分為過去、現在和未來。

時間的行程體現在我們的經驗中,未來變成現在,現在變成過去。

事實上,如果沒有時間及其進展的概念,就不可能談論運動和動態。

雖然我們對時間的感知,與我們對空間的感知相似,但時間卻是一個哲學要求更高的話題。

薩爾瓦多-達利的【記憶的持續】

時間的本質

時間是什麽?

這一現象似乎很神秘。

事實上,一方面,時間無所不在,在某種意義上無所不能。

另一方面,盡管我們都能直觀地理解時間是什麽,但要給時間下一個準確而全面的定義,幾乎是不可能的。

有一種觀點認為,時間是 "變化的普遍形式"。

在這種表述中,"普遍 "意味著包羅永珍,因為任何變化實際上只有在時間內才有可能發生。

定義中的 "形式 "是指時間就像一個透明的容器,可以裝入任何內容。

變化可以是多種多樣的,但時間的流逝似乎總是統一的、不可阻擋的。

最後,我們再來看看 "變化 "的概念,它是硬幣的另一面。

沒有時間的變化似乎是不可想象的,但沒有變化的時間也是不可想象的。

事實上,想象中的時間停止,與生命和宇宙的完全凍結有關。

因此,時間是世界的公分母,可以說是現實的主要貨幣。

我們以不同的方式體驗著時間:有時,我們認為過去已經失去,並為之惋惜。

有時,我們努力明智地利用現在,以便我們的未來更加美好。

有時,我們熱切地等待著下一個到來。

哲學中首次提到時間

柏拉圖是最早開始思考時間本質的哲學家之一。

他在論文【蒂邁歐篇】中將時間描述為 "永恒的移動相似物"。

在柏拉圖看來,時間是一個不完美的動態世界的特征,在這個世界裏沒有善,只有擁有善的欲望。

因此,時間揭示了不完整和低劣的時刻。

相反,永恒則是靜態的、完美的諸神世界的特征。

亞里斯多德進一步發展了這種對時間的理解,將其定義為 "運動的尺度"。

這一解釋被載入他的【物理學】,為自然科學對時間的理解奠定了基礎。

他提出了時間存在的證據問題,並在此再現了一種辯證的方法:過去不再存在,未來尚不存在,現在是存在與非存在的統一時刻。

這種辯證法促使亞里斯多德研究時間與運動之間的聯系。

這位思想家指出,時間雖然不等同於運動,但卻與運動密不可分。

亞里斯多德將時間定義為 "相對於過去和未來的運動次數",以及 "運動和靜止的度量"。

後來,在中世紀初期,奧古斯丁提出了主觀時間的概念。

他將時間描述為感知變化的心理現象。

奧古斯丁將時間分為三個部份:現在、過去和未來。

牛頓在伍斯特霍普的花園中

牛頓與愛因史坦

在過去的一百多年裏,科學界對時間的理解,發生了一場真正的革命。

事實上,直到 20 世紀初,物理學和日常意識,一直被牛頓的絕對數學時間假設所支配。

根據這一假設,時間在整個宇宙中以相同的速度流動,而絕不依賴於宇宙中發生的物理過程或任何其他過程。

例如,如果現在是英國的傍晚六點,到了喝茶的時間。

這意味著在數千光年之外的仙女座大星雲的某個地方,現在也是傍晚六點。

這種對時間的理解非常符合我們的日常經驗;因為它很直觀。

正因為如此,愛因史坦於 1905 年提出的狹義相對論,才真正震撼了科學界。

首先,根據這一理論,時間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與空間構成一個整體(因此有 "時空 "和 "時空連續體 "的說法)。

其次,時間與其他物理量一樣,是相對的,因此其流動速度取決於參考點。

也就是說,在一個運動的物體中(例如,在宇宙飛船中),時鐘的執行速度會比在一個靜止的物體中慢。

然而,這種所謂的相對論效應,只有在接近真空中的光速(約每秒 30 萬公裏)時才會明顯表現出來,而這在相對論中被認為是極限速度。

雷內-馬格利特【時間定格】

因此,舉例來說,眾所周知的雙胞胎悖論:當雙胞胎兄弟中的一個乘坐飛船進入太空,以接近光速飛行了幾年,回到家後,他可以看到地球上已經過去了整整幾十年。

但是,愛因史坦對牛頓理論的踐踏並沒有就此止步。

牛頓的萬有重力定律假定重力的傳播速度是無限的。

然而,根據我們已經提到的關於光速極限的假設,這是不可能的。

正因為如此,愛因史坦不得不發展自己的重力理論,這就是後來的廣義相對論。

關於時間,它的結論也許比狹義相對論的結論更令人印象深刻。

事實證明,時間不僅與空間密不可分,而且與物質也密不可分。

尤其是,物質的重力能夠讓時間再次變慢,如果重力足夠強大,它甚至可以讓時間停止。

後一種現象是所謂 "黑洞 "的特征,黑洞是大品質恒星演化的最後階段。

康德和他的朋友們

康德的時間理論

在哲學界,康德在我們對時間的理解方面是個大人物。

他認為,時間並不是一種獨立存在的東西,而是思維的一種特征。

這樣想吧,你的大腦並不只是以一種完全準確的方式反映你周圍的世界。

相反,它將所有事物組織成不同的類別,以便你能夠理解你所看到的。

其中一個類別就是時間。

因此,對康德來說,時間並不是某種具體存在的東西;相反,他認為時間是一種 "空的形式"。

讓我們來解釋一下,在你大腦的某個地方,有一種 "計時 "機制,幫助我們把事情看作是在特定的時間軸內發生的。

如果沒有這種機制,我們可能就無法以同樣的方式理解事件,所有事情都是同時發生的。

但也許你會想,康德認為我們用思想創造了時間,這有什麽關系呢?

康德還認為:當我們思考時間(還有空間)時,我們並不只是被動地觀察周圍的世界,而是透過我們的思考和體驗積極地參與其中。

想象你在音樂會上。音樂在舞台上響起,你體驗著一首接一首的歌曲。

但假設你最好的朋友胡關外也在音樂會現場,只是坐在與你不同的區域。

在這種情況下,胡關外會有完全不同的體驗,因為由於胡關外獨特的視角,聽到和看到的一切都與你不同。

康德也是這樣看待時間的,每個人對事物的體驗都略有不同,這取決於他們的思維如何處理資訊。

因此,牛頓可能把時間看成是一種客觀的普遍自然規律,而康德則把它看成是一種,不斷被我們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所塑造的東西。

時間的勝利

過去、現在、未來: 時間的維度

讓我們從過去開始。

對於一些哲學家(比如黑格爾)來說,過去是已經發生的事情,無法改變。

它就像一本已經寫好的書,你無法回到過去,抹去或覆寫書中發生的一切。

另一些人(如尼采)的看法則略有不同,他們認為過去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相反,我們對過去的記憶,會隨著我們當前的處境和視角而改變。

現在,事情變得棘手起來:一些現代哲學家認為時間根本不存在。

相反,他們認為所有事情都是同時發生的(有點像一幀一幀地看電影),但我們的大腦把所有事情都當作連續的時間來處理。

還有一些人認為現在是做出決定的重要時刻,而這些決定將影響我們的未來。

未來就像一個水晶球;盡管沒有人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麽,但現實生活和小說中的每一個行動,都在為未知的明天鋪平道路。

一些哲學家(如海德格爾)認為,未來是我們可以透過當下的選擇 "伸手抓住 "的東西,就像我們今天伸手去抓什麽東西,明天它就會幫助我們。

另一些人則持宿命論觀點,認為未來是註定的,我們只是順其自然。

騎自由車者的活力

哲學中的時間概念是什麽?

說到哲學,人們從各個角度對時間進行了探討:過去、現在、未來,以及介於兩者之間的一切。

但是,在所有這些不同的思想流派中,有幾件關鍵的事情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時間到底是什麽(或不是什麽)。

首先,大多數哲學家都認為,時間並不是某種萬能的力量。

它不像重力或電力,你無法像測量距離或速度那樣測量它。

時間並不是獨立存在的,相反,它更像是我們用來理解周圍世界的一種工具。

一些哲學家認為,時間可能完全是一種幻覺,就像沙漠中的海市蜃樓看似真實,其實並不存在。

相反,他們認為萬事萬物總是同時發生,盡管在我們看來並非如此。

其他哲學家認為時間是人類經驗的重要組成部份,它塑造了我們的記憶,並將我們聯系在一起。

想想看:如果沒有關於時間含義的共同觀念(比如 "日 "或 "年"),我們將如何組織自己的社會?

我們怎麽知道何時開始上學或工作?

因此,時間既是一種個人建構,也是一種社會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