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割完股民韭菜負債上百億,他坐著私人飛機顛兒不見了

2024-04-17文化

錢沒了,人也沒了。

文丨華商韜略 陳斯文

2009年,十八年沒拍過片子的中影集團董事長韓三平,準備再當一次導演。

他拿到了一個好劇本:【建國大業】。

在【建國大業】的投資方裏,不乏中影、英皇、寰亞等巨頭,一家名叫DMG的公司,盡管名不見經傳,也位列其中。

打動韓三平的,是DMG老板肖文革的一句話:

「我不是來分錢的,而是來幫著賺錢的。」

【1】

在所有的公開資料裏,肖文革的出身都是一個謎。

他出生在1967年,因此起名「文革」,多年後,感覺時代烙印太強的他,還曾把名字改成了「肖文閣」。

他自稱出身軍人家庭,曾經在政府和部隊工作,而這種經歷往往會被當成是「有關系、有能量」的。

1993年,肖文革創立了DMG娛樂傳媒公司,兩個合夥人,一個叫丹·密茨,對外官宣是來自美國好萊塢的導演;另一個叫吳冰,是八十年代的全國體操冠軍,退休後沈浮香港,從武打替身開始,拍了一連串動作電影。

▲從左至右為肖文革、吳冰、丹·密茨

據肖文革自述,三人能走到一起,是因為「都是電影的狂熱愛好者」。

但DMG的起家業務,卻和電影沒什麽關系。

關於要不要幹電影,他們討論了好一陣子,結論是90年代的中國電影剛起步,院線少、觀眾少、市場有限,最重要的是:審查制度太嚴。

【紅高粱】被批缺乏崇高、歌頌土匪;【大紅燈籠高高掛】被批醜化民族、迎合洋人;【活著】差點給槍斃了;【陽光燦爛的日子】送審時,姜文渾身緊張,整天拎著一把斧子在院裏轉悠。

人都快神經了。

所以三個人達成了一個約定: 寧可不做中國電影的先鋒,也堅決不做中國電影的先烈。

但不拍電影的DMG仍然拿起了攝影機——給企業拍廣告片。

這個業務,DMG幹得很真誠。用吳冰的話說:

「再小的廣告片,也當成好萊塢大片拍,再小的客戶,也當成大客戶維護。」

靠這份真誠,DMG開始在廣告公關行業嶄露頭角。根據官方宣傳,十幾年裏,美國Summit廣告獎、坎城廣告金獎、倫敦國際廣告獎提名,DMG把圈子裏的大獎拿了個遍。

它的客戶,也從最早的嘉陵摩托,一路擴充套件到寶馬、奧迪、耐吉、NBA、一汽大眾、中國移動等國際大品牌。

但肖文革他們,仍然一直在暗中觀察中國電影,等待一個入場的好時機。

多年後,當媒體問到「好時機究竟是什麽」時,肖文革和吳冰同時伸出一只手,對著鏡頭張開了五指。

【2】

張開五指的手,代表的是5000塊銀幕。

2009年,中國電影院線的銀幕總數突破了5000塊。對於行業,這裏面藏著兩個機會。

一方面,如同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一樣,5000塊銀幕,意味著中國電影的市場規模沖破了臨界點,消費者觀影需求上去了,中國電影終於可以靠市場養活自己了。

另一方面,作為國內廣告業的資深機構,DMG曾經為許多客戶做過電影廣告植入,肖文革他們很清楚其中的商業價值—— 5000塊銀幕,就是5000塊廣告牌。

喜上加喜的是,根據肖文革打探來的「內幕訊息」,國務院正在制訂【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影視制作行業被列為重點發展行業,過去的審查制度將會松動。

大幹一場的時候,到了!

為了進軍中國電影行業,DMG做了很多準備工作,包括在美國成立分公司,收購好萊塢的劇本公司,也包括找一個「打響第一炮」的機會。

那一年的春天,肖文革他們發現了一個絕佳的良機: 18年沒拍電影的中影集團董事長韓三平,居然要重新拍片了。

打動韓三平的劇本,叫作【建國大業】,反映了抗戰勝利到新中國建立的歷史,是一部向建國60周年的獻禮片。

在那之前的主旋律影片,其實不太能吸引觀眾。但在電影籌備會上,名導陳凱歌出了個主意: 想讓更多人進電影院,就要搞全明星陣容。

於是劇組開始到處拉人,一開始大家都不太情願,但隨著姜文、張國立、葛優、陳凱歌、馮小剛等人的加入,影視圈紛紛行動,主動表態要來參演,不少經紀人甚至托人表態:

就是不說話,露個臉也行。

【建國大業】的明星越聚越多,等到周星馳想要參演,另一位導演黃建新回復說:

「抱歉,您連跑龍套的機會都沒了。」

最後,【建國大業】劇組集合了172位專業演員,其中明星、名導83位。為了電影拍攝,多部門一路開綠燈,連南京的「總統府」景點都破例讓劇組進入。

讓片子更有商業價值的是,這些明星都是義演,省掉了巨大的片酬。基本上播了就能火,火了就能賺。

肖文革找到韓三平時,【建國大業】其實不缺投資方。雖然彼此早就認識,但韓三平並沒有太強意願讓DMG分一杯羹。

可肖文革只說了一句話,就打動了韓三平:「DMG不是來分錢的,是來幫著賺錢的。」

肖文革拿來參與【建國大業】的資格,是中國電影產業一直想學,卻始終沒有學到手的盈利模式—— 在電影中不動聲色,恰到好處的廣告植入。

在肖文革的操盤下,中國交通銀行成為了植入品牌。

在影片裏,蔣經國在上海的辦公地點,巧妙地設在中國交通銀行的舊址。「交通銀行」的標識,在電影中清晰可見。

而在影片之外,從電影院到戶外廣告牌,再到交通銀行營業網點的宣傳公告欄,都貼滿了【建國大業】——中國交通銀行鼎力支持的電影海報。

【建國大業】總投資3000萬元,最終的票房達到了4.3億元。隨著影片大火,電影本身和品牌都成了贏家。

最大的贏家,則是在圈內一炮而紅的DMG。

【3】

【建國大業】,只是DMG的牛刀小試。

在肖文革看來,和好萊塢相比,中國電影的商業模式始終沒能「正」過來。

好萊塢最成功的商業影片,票房只占總收入的30%,票房外的價值鏈占到70%,這種模式,被稱為「三七結構」。

而多年來,中國電影的票房收入,卻一直占電影收入的90%。

在借【建國大業】的大船成功登陸後,肖文革決心按照好萊塢的模式,從劇本設計、前期推廣、話題行銷、首映禮直到後續開發,把中國電影的商業模式「正」過來。而他所依仗的,是DMG在廣告業內長期積累的雄厚資源。

DMG選擇的變現試驗場,是根據熱銷小說【杜拉拉升職記】改編的同名電影。

這部電影最終拿下了超1.3億元的票房收入,但早在上映之前,DMG出品方就透過廣告植入收回了成本。

在影片裏,角色開馬自達轎車、用聯想電腦、用諾基亞手機,去泰國旅遊,解壓的時候吃德芙巧克力,每份簡歷上都有招聘平台的LOGO……20多個品牌的植入,讓網友評論道:

「【杜拉拉升職記】不是電影,是像電影的廣告。」

但肖文革卻不以為意,面對批評,他只回應了一句: 「票房是廣告植入是否成功的試金石。」

憑借公司合夥人丹·密茨在好萊塢的活動,DMG代理了【神秘程式碼】【暮光之城】【生化危機:戰神再生】等一系列好萊塢大片。但由於行業監管對於進口影片的數量限制,肖文革很清楚,代理業務根本做不大。

在出品了中美合拍電影【環形使者】後,DMG決定玩一票更大的:拍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好萊塢大片。

2013年5月1日,由DMG中國區業務整合而來的印紀傳媒,與漫威合作拍攝的【鋼鐵俠3】在國內正式上映。僅5月1日淩晨零點整的首場公映,就收獲了2400多個午夜場,一舉斬獲1250萬元票房。

最終,【鋼鐵俠3】收獲了7.54億元國內票房,位列當年國內票房榜亞軍。

作為影片策劃、劇本、投資、拍攝、宣發全環節的參與者,印紀傳媒打了更響的一炮。

身為DMG的「鐵三角」,吳冰在國內被塑造成「中國好萊塢首位制片人」的形象,丹·密茨則在海外成了推動好萊塢與中國電影結合的「好萊塢先生」,本就出身成謎的肖文革經此一戰,則儼然成為最神秘的「中國電影新教父」。

【鋼鐵俠3】的成功,直接推動印紀傳媒2013年的凈利潤飆升到2.76億元,相較於2012年的1022萬元,翻了超過25倍。

這也成為了肖文革跳出影視行業,到更大的市場大撈一票的底氣。

【4】

2014年,已經停牌半年的四川高金食品,披露了重組方案:將以資產置換的方式,引入印紀傳媒。

2015年1月8日,印紀傳媒以借殼上市的方式,正式登陸深交所。

借著各種耀眼的光環,以及牛市的到來,印紀傳媒成為了資本市場上的佼佼者。

在5個月的時間裏,印紀傳媒的股價從上市當天9.8元/股的收盤價,一度高漲至44.6元,總市值接近500億元。

因為一度持有70%以上的股權,肖文革所持股份價值高達349億元,首次入選當年富比士全球富豪榜,並被不少媒體封為「四川首富」。

在最輝煌的時刻,印紀傳媒放出的大炮一個接著一個。

2015年,返回美國、擔任獨立公司美國DMG娛樂CEO的丹·密茨宣布,以6億美元收購台灣東森電視。

盡管強調收購主體為美國DMG娛樂,屬於獨立行為,但這個動作,還是被中國台灣當局認為是印紀傳媒的意向,收購因此在長達一年的調查後,以失敗告終。

2016年,印紀宣布可能收購派拉蒙影業的部份股權;次年,印紀又宣布已籌集2.56億美元的基金,準備收購美國富比士傳媒100%股權。

這些接連放出的大炮,每一個都格外響亮,但結果基本都變成了空炮:對派拉蒙影業的收購再無後話,對富比士傳媒的收購只拿到10%的股份。

而在這些空炮的背後,印紀傳媒本身的業績,卻很令人玩味。

在借殼上市時,印紀傳媒進行了業績承諾:2014到2016年,印紀傳媒三年歸母凈利潤分別不低於4.3億、5.58億、7.19億元。

而根據印紀傳媒年報,公司這三年的凈利潤分別是:4.36億、5.74億、7.31億元。

在雪球社群有條評論: 印紀傳媒的業績,看起來特別像大學生的成績單,60分萬歲,多一分浪費。

把這些空炮和這些「勉強及格」的成績單聯系起來,共同指向了一個外強中幹的印紀。

2014年,印紀傳媒的應收款項為11.95億,占總營收比例的48.56%,但壞賬計提卻只有1496萬元,僅占應收賬款的1.21%,而余下的11億,則透過會計記賬法則,增加了公司的凈利潤。

在接下來的兩年裏,仍然是同樣的手法——2015、2016年應收賬款分別為12.58億、15.62億,僅分別計提4054萬、5740萬。

但這個手法,卻留下了一個漏洞——按照記賬法則,已滿三年的壞賬,必須要全部計提。

2017年,印紀傳媒的蓋子,終於蓋不住了。

這一年,公司的應收賬款狂飆到21.55億元,壞賬計提比也升至7.5%,達到1.75億元;到2018年,公司的壞賬準備金再翻一倍,達到3.6億元。公司在2018年僅錄得營收3.62億元,歸母凈利潤更是巨虧17.86億元。

財報一出,印紀傳媒的股價隨之一路狂跌,到2018年4月30日,印紀傳媒變更為*ST印紀,股價收盤於2.49元/股,市值僅剩44.07億元。

但從「電影教父」巔峰跌落的肖文革,卻隨著股份解禁期結束,瘋狂套現成了人生贏家。

2018年1月30日,肖文革將其持有的印紀傳媒1.07億股股份轉讓給了安信信托,股份轉讓單價12.75元,套現金額13.6億元;當年5月,肖文革又分別轉讓其持有的8142萬股,和印紀華城持有的708萬股,每股均價11.8元,再度套現10.44億元。

僅這兩次減持,肖文革便已套現24億元。

而這遠遠還不是肖文革的全部操作。根據網易清流工作室的報道,自印紀傳媒上市以來,肖文革及其一致行動人,頻繁質押股權34次, 截止2018年6月,已將持有的印紀傳媒股票全部質押完畢,質押融資資金合計超過80億元。

2018年7月,這些質押股票紛紛到期,卻根本沒有等來肖文革的回購。

而昔日的「中國電影教父」,則在這一年的12月,被北京第三人民法院列為失信被執行人和限制消費人員名單。肖文革及其一致行動人印紀華城、印紀時代涉訴事項累計涉訴金額高達78.85億元,其中肖文革涉及的訴訟金額為57.35億元。

而此時的印紀傳媒,已是嚴重的資不抵債。根據印紀傳媒2018年年報,截至報告期,公司流動負債為105.12億元,流動資產卻只有25.98億元。

2019年10月10日,印紀傳媒股票因連續二十個交易日的每日收盤價均低於股票面值(1元),深圳證券交易所決定公司股票終止上市。

2024年4月3日,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釋出公告,裁定宣告印紀娛樂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破產。在公司管理人向法院送出的報告中稱:

印紀傳媒公司銀行帳戶余額,僅剩371.07元。

從「教父」到「老賴」,肖文革留下了一地雞毛,從2018年開始,便不知所終。「鐵三角」的另兩位成員,丹密茨在上市公司中早已難覓蹤影,吳冰則長期稱病,滯留美國。

這些錢,都去了哪裏?

2018年2月,在DMG娛樂工作了17年的美國員工凱瑞斯·芬頓向DMG娛樂公司訴訟,在起訴書中他提到,吳冰和丹·密茨多次表示,「上市讓我們變得富有」,但最終卻只是老板們變得富有了。

在起訴書中,他還爆料了更多關於「富有」的細節:

比如美國比弗利山莊的豪宅(價值5000萬美元),比如包括價值2500萬美元的龐巴迪挑戰者850,和價值3000萬美元的龐巴迪全球Global Express這些私人飛機,以及包括賓利、法拉利、勞斯萊斯在內的多輛豪車。

而肖文革還在2015年5月2日前後,也就是公司借殼上市不久,乘坐拉斯維加斯永利酒店的私人飛機前往賭場,並被永利酒店視為座上賓。

也是在2015年,曾經有記者向肖文革和吳冰提問:到底想賺多少錢?

肖文革沒有回應,吳冰則回答說:

「我沒想過賺多少才夠,反正賺多了就捐。」

還是網友說的好,這個賺字應該改成騙,捐字也應該改成:

跑。

【參考資料】

[1]【印紀傳媒400億覆滅內幕】 網易清流工作室

[2] 印紀傳媒歷年上市財務報告

[3]【主旋律電影中植入式廣告的冷思考】 中國論文中心

——END——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部份圖片來源於網路

如涉及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