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陰成大雪,看處亂霏霏。玉管鳴寒夜,披書曉絳帷。
【
梅花·墻角數枝梅】
是
宋朝詩人
王安石的一首是描寫梅花,贊美梅花的古詩,詩人是在以梅花的堅強和高潔品格喻示像詩人自己一樣處於艱難、惡劣的環境中依然能堅持操守、主張正義的那些人,為國家強盛不畏排擠和打擊的那些人。
墻角數枝梅,淩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賞析】
古人吟唱梅花的詩中,北宋詩人
林逋的【山園小梅】。尤其是詩中「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兩句,更被贊為詠梅的絕唱。
林逋一輩子不做官,一個人住在西湖畔孤山山坡上種梅養鶴,過著隱居的生活。所以他的詠梅詩,表現的不過是脫離社會現實自命清高的思想。
作者巧妙地借用了林逋的詩句,卻能推陳出新。你看他寫的梅花,潔白如雪,長在墻角但毫不自卑,遠遠地散發著清香。透過對梅花不畏嚴寒的高潔品性的贊賞,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潔,又用
「暗香」
點出梅勝於雪,說明堅強高潔的人格所具有的偉大的魅力。
這首小詩意味深遠,而語句又十分樸素自然,沒有絲毫雕琢的痕跡。
黃鐘隨氣改,鷃鳥不鳴時。何限蒼生類,依依惜暮暉。
【別董大二首】
是唐代詩人高適的作品。這兩首詩是高適與董大久別重逢,經過短暫的聚會以後,又各奔他方的贈別之作。作品勾勒了送別時晦暗寒冷的愁人景色,表現了詩人當時處在困頓不達的境遇之中,表露出詩人對友人遠行的依依惜別之情,也展現出詩人豪邁豁達的胸襟。
千裏黃雲白日昏,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賞析】「千裏黃雲白日昏,北風吹雁雪紛紛。」 這兩句以其內心之真,寫別離心緒,故能深摯。以胸襟之闊,敘眼前景色,故能悲壯。昏,指夕陽西沈時的昏黃景色,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傷氣勢。高適於此自是作手。
頭兩句以敘景而見內心之郁積,雖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風雪之中,似聞山巔水涯有壯士長嘯。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摯,別意之淒酸。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這兩句是對朋友的勸慰:
此去你不要擔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個不知道你董庭蘭啊!
話說得多麽響亮,多麽有力,於慰藉中充滿著信心和力量,激勵朋友抖擻精神去奮鬥、去拼搏。於慰藉之中充滿信心和力量。
詩人在即將分手之際,全然不寫千絲萬縷的離愁別緒,而是滿懷激情地鼓勵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來。詩之所以卓絕,給人一種滿懷信心和力量的感覺。只為誌士增色,為遊子拭淚。
此首詩詞是詩人內心的郁積噴薄而出,如果不能把臨別贈語說得如此體貼入微,如此堅定不移,也就不能使此樸素無華之語言,鑄造出這等冰清玉潔、醇厚動人的詩情。
建辰開此月,上巳預今朝。柳絮寒應未,雪花晚故飄。
【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是唐代詩人岑參的作品。此詩描寫西域八月飛雪的壯麗景色,抒寫塞外送別、雪中送客之情,表現離愁和鄉思。詩中所表現出來的浪漫理想和壯逸情懷使人覺得塞外風雪變成了可玩味欣賞的物件。此詩堪稱盛世大唐
邊塞詩的壓卷之作。其中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等詩句已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猶著。
瀚海闌幹百丈冰,愁雲黲淡萬裏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台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賞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是岑參邊塞詩的代表作,他在這首詩中,以詩人的敏銳觀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筆調,描繪了祖國西北邊塞的壯麗景色,以及邊塞軍營送別歸京使臣的熱烈場面,表現了詩人和邊防將士的愛國熱情,以及他們對戰友的真摯感情。
前八句為第一部份,描寫早晨起來看到的奇麗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來的奇寒。友人即將登上歸京之途,掛在枝頭的積雪,在詩人的眼中變成一夜盛開的梨花,和美麗的春天一起到來。
前面四句主要寫景色的奇麗。 「即」、「忽如」 等詞形象、準確地表現了早晨起來突然看到雪景時的神情。經過一夜,大地銀裝素裹,煥然一新。
接著四句寫雪後嚴寒。視線從帳外逐漸轉入帳內。詩人選取
居住、睡眠、穿衣、拉弓
等日常活動來表現寒冷,如同選取早晨觀雪表現奇異一樣是很恰當的。天氣寒冷,但將士也會訓練,還在拉弓練兵。表現出將士們樂觀的戰鬥情緒。
中間四句為第二部份,描繪白天雪景的雄偉壯闊和餞別宴會的盛況。
「瀚海闌幹百丈冰,愁雲慘淡萬裏凝」,
用浪漫誇張的手法,描繪雪中天地的整體形象,反襯下文的歡樂場面,體現將士們歌舞的積極意義。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筆墨不多,卻表現了送別的熱烈與隆重。這宴會一直持續到暮色來臨。內在的熱情,在這裏迸發傾泄出來,達到了歡樂的頂點。
最後六句為第三部份,寫傍晚送別友人踏上歸途。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歸客在暮色中迎著紛飛的大雪步出帳幕,凍結在空中的鮮艷旗幟,在白雪中顯得絢麗。旗幟在寒風中毫不動搖、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將士的象征。這兩句
一動一靜,一白一紅,
相互映襯,畫面生動,色彩鮮明。
「輪台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雖然雪越下越大,送行的人千叮萬囑,不肯回去。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用平淡質樸的語言表現了將士們對戰友的真摯感情,這一部份描寫了對友人惜別之情,也表現了邊塞將士的豪邁精神。
這首詩,以奇麗多變的雪景,縱橫矯健的筆力,開闔自如的結構,抑揚頓挫的韻律。不僅寫得聲色宜,張弛有致,而且剛柔相同。是一幅不可多得的邊塞佳作。
全詩不斷變換著白雪畫面,化景為情,慷慨悲壯,渾然雄勁。抒發了詩人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產生的惆悵之情。
輕盈對山榭,點綴愛芳條。若伴邊愁客,經春總不消。
【
夜雪·已訝衾枕冷】
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
五言絕句。這是一首詠雪詩,詩人描寫的是
「夜雪」
,全用側面烘托手法。詩人懷著真情實感抒寫自己獨特的感受,在眾多的詠雪詩中,此詩新穎別致,清新淡雅,別具韻味。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鑒賞】 在大自然眾多的冬景中,雪可謂得天獨厚。她以潔白晶瑩的天賦麗質,裝點關山的神奇本領,贏得古往今來無數詩人的贊美。在令人目不暇接的詠雪篇章中,白居易這首 【夜雪】 ,顯得那麽平凡,既沒有色彩的刻畫,
這首詩新穎別致,但詠雪詩寫夜雪的不多,這與雪本身的特點有關。而在沈沈夜色裏,人的視覺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無從捕捉。然而,樂於創新的白居易避開人們通常使用的正面描寫的手法,全用側面烘托,從而生動傳神地寫出一場夜雪來。
詩中既沒有色彩的刻畫,初看簡直毫不起眼。但細細品味,便會發現它不僅凝重古樸、清新淡雅,立意不俗。雪無聲無味,只能從顏色、形狀、姿態見出分別。
然而,白居易正是從這一特殊情況出發,從 觸覺(冷)、視覺(明)、感覺(知)、聽覺(聞) 四個層次敘寫,曲盡其貌其勢、其情其狀。
這首小詩充分體現了詩人通俗易懂、明白曉暢的語言特色。全詩樸實自然,卻韻味十足。詩境平易,而渾成熨貼,無一點安排痕跡,也不假纖巧雕琢,這正是白居易詩歌固有的風格。
雪沒轅門鐵鎖開,空營啄肉北風哀。
【
冬夜讀書示子聿】
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遊,一生勤學不息,寫下不少教育子女的美麗詩篇。【冬夜讀書示子聿】就是這樣一首哲理詩,其內容飽含了對子女的殷切期望,也體現了詩人深邃的教育思想,整首詩只有短短的4句,讀起來朗朗上口,且意境深遠。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賞析】
這是一首教子詩,子聿(yù),詩人的小兒子,是要告訴兒子學習的道理。
首句是對古人刻苦做學問精神的贊揚。
「遺」,即保留。「無遺力」,
毫無保留,全力以赴。
次句是說做學問的艱難。養成良好學習習慣,打好紮實基礎,最後才能有所成就。否則只能是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這是以古人刻苦學習的精神及做學問的艱難來告誡自己的兒子:
做學問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
後兩句,詩人更進一步指出實踐經驗的重要性。
「紙上得來」,
指的是書本知識。
「絕知此事」,
指的是真正把握事物的底蘊
。「躬行」,
就是指
親自去實踐,眼見為實。
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學知識,固然很重要,書本知識是前人實踐經驗的總結,不能紙上談兵,要 「親身躬行」。一個既有書本知識,不要死讀書,又有實踐經驗的人,才是真正有學問的人。
詩的前兩句,贊揚了古人刻苦學習的精神以及做學問的艱難。說明只有少年時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竭盡全力地打好紮實基礎,將來才能成就一番事業。
陸遊從古人做學問入手娓娓道來,使人倍感親切清新,如沐春風。其中 「無遺力」 三個字,形容古人做學問勤奮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動又形象。
第二句強調
「少壯工夫」
的重要性。他告誡兒子,趁著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時光奮力拼搏,莫讓青春年華付諸東流。否則只能是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言切切,情深深。
書本知識是前人實踐經驗的總結,能否符合此時此地的情況,還有待實踐去檢驗。只有經過親身實踐,才能把書本上的知識變成自己的實際本領。
一是學習過程中要
「躬行」,
力求做到
「口到、手到、心到」,
二是獲取知識後還要
「躬行」
,透過親身
實踐化為己有,轉為己用。作者
旨在激勵兒子不要片面滿足於書本知識,而應在實踐中夯實和進一步獲得昇華。
這首詩以思想和哲理取勝,使我們在理性的思辨中受到教益。它蘊含著深刻的哲理:
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是人們獲取知識的兩條途徑。
從書本中汲取營養,學習前人的知識和技巧是非常必要的,這是人們掌握知識、積累知識的一個重要的方面,即形成間接經驗。直接經驗是直接從實踐中產生的認識,這是獲取知識更加重要的一個途徑。
詩人在書本與實踐的關系上,強調了實踐的重要性,這符合唯物主義認識論的觀點。這種獨到的見解,不僅在封建社會對人們做學問、求知識大有裨益,即使在科技日新月異的現代,仍然具有較強的啟迪和借鑒意義。
將軍伏劍寒沙裏,胡馬長驅萬騎來。
【初冬夜飲】
為唐代詩人
杜牧
所作。這首詩描寫詩人在初冬寒夜中自斟自飲的情形,抒發了詩人懷才不遇,無法
施展
自己才華的惆悵苦悶之情。
淮陽多病偶求歡,客袖侵霜與燭盤。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誰此憑欄桿。
【鑒賞】「淮陽多病偶求歡」, 淮陽,指西漢汲黯。汲黯因剛直敢言,數被外放。在出任東海太守時,雖臥病不視事,而能大治。後又拜為淮陽太守,他流著淚對漢武帝說:「臣嘗有狗馬之心,今病,力不能任郡事」,要求留在京師,但遭拒絕。
詩人暗示自己由於耿介直言而被排擠出京的。「偶求歡」的「歡」, 指代酒,暗點詩題「飲」字,表明詩人愁思郁積,難以排遣,今夜只能借酒澆愁,以求得片刻慰藉。
這一句語意沈痛而措辭委婉。第二句「客袖侵霜與燭盤」, 進一步抒寫作客他鄉的失意情懷。天寒歲暮,秉燭獨飲,更覺寂寞悲涼。
「霜」,
在這裏含風霜、風塵之意,不僅與
「初冬」
暗合,更暗示作者心境的孤寒。
「客袖」
已見鄉思之切,
「侵霜」
更增流徙之苦,只此四字,概括了多年來的遊宦生涯,飽含了多少辛酸!
「燭盤」,
則關合題面中的
「夜飲」,
真是語不虛設。寥寥七字,勾勒出一個在燭光下自斟自飲、幽獨苦悶的詩人形象。
第三句忽然插入寫景:
「砌下梨花一堆雪」,
是頗具匠心的。看來詩人獨斟獨飲,並不能釋憂解愁。但見朔風陣陣,暮雪紛紛,那階下積雪象是堆簇著的潔白的梨花。這裏看似純寫景色,實則情因景生,寓情於景,包孕極為豐富。
詩人燭下獨飲,本已孤淒不堪,他不禁想到明年此時又不知身在何處! 「明年誰此憑欄桿?」 這一問,凝聚著詩人流轉無定的困苦、思念故園的情思、仕途不遇的憤慨、壯誌難酬的隱痛,是很能發人深思的。
一帶西南巷陌喧,城隅東北最蕭寒。
【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是唐代詩人劉長卿的一首
五言絕句,這首詩描繪的是一幅風雪夜歸圖。全詩語言樸實淺顯,寫景如畫,敘事雖然簡樸,含意十分深刻。此詩表面看似乎字字
「明白」,
而情非直抒、事不明寫,這給解讀帶來難度,歧義難免,多解必然。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賞析】
這首詩用極其凝煉的詩筆,描畫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風雪人歸為素材的寒山夜宿圖。首句寫
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進時所感,
次句寫
到達投宿人家時所見
,後兩句寫
入夜後在投宿人家所聞
。每句詩都構成一個獨立的畫面,而又彼此連屬。詩中有畫,畫外見情。
詩的開端,以
「日暮蒼山遠」
五個字勾畫出一個暮色蒼茫、山路漫長的畫面。詩句中並沒有明寫人物,直抒情思,但其人呼之欲出,其情浮現紙上。這裏托出詩境的是一個
「遠」
字,從這一個字可以推知有行人急於投宿的心情。
「天寒白屋貧」 是對這戶人家的寫照;而一個 「貧」 字,應當是從遙遙望見茅屋到叩門入室後形成的印象。
上句在 「蒼山遠」 前先寫 「日暮」 ,這句則在 「白屋貧」 前先寫 「天寒」, 漫長的山路,行程遙遠,又眼看日暮,簡陋的茅屋,本來已經使人感到境況貧窮,再時逢寒冬,就更顯出貧窮。
這一句裏的
「天寒」
兩字,還有其承上啟下作用。承上,是進一步渲染日暮路遙的行色。啟下,是作為夜來風雪的伏筆。
這兩句詩,合起來只用了十個字,已經把山行和投宿的情景寫得神完氣足了。後兩句詩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在用字上,
「柴門」上承「白屋」,「風雪」遙承「天寒」,而「夜」則與「日暮」銜接。
從整首詩來說,雖然下半首另外開辟了一個詩境,卻又與上半首緊緊相扣。
「聞犬吠」 既在夜間,勞累的旅人多半已經就寢;而從寒氣侵人到風雪交作,從進入茅屋到安頓就寢,詩筆跳過了這段時間,即使詩篇顯得格外精煉,承接顯得更加緊湊。
詩人在取舍之間是費了一番斟酌的。前半首詩是從所見之景著墨,後半首詩則是從所聞之聲下筆的。既然夜已來臨,人已就寢,所以,只可能寫所聞了。 「柴門」 句寫的應是黑夜中、臥榻上聽到的院內動靜: 「風雪」 而是耳聞,是因聽到各種聲音而知道風雪中有人歸來。
這裏寫「聞犬吠」,實際聽到的當然不只是犬吠聲,應當還有
風雪聲、叩門聲、柴門啟閉聲、家人回答聲
,等等。這一片嘈雜的聲音足以構想出一幅風雪人歸的畫面。
全詩純用白描手法,語言樸實無華,格調清雅淡靜,卻具有悠遠的意境與無窮的韻味。
只饒雪意存公道,白屋朱樓一例看。
【
巴山道中除夜書懷】
是唐代詩人崔塗的作品,此詩寫
除夕之夜旅居之感懷。首聯即對,起句點地,次句點人,氣象闊大。頷聯寫除夕客居異地的孤獨。頸聯寫親眷遠離,僮仆成了至親,再烘托「獨」字。尾聯點出時逢除夕,更不堪漂泊,全詩流露出濃烈的離愁鄉思和對羈旅的厭倦情緒。
迢遞三巴路,羈危萬裏身。
亂山殘雪夜,孤燭異鄉人。
漸與骨肉遠,轉於僮仆親。
那堪正漂泊,明日歲華新。
【賞析】 首聯 「迢遞三巴路,羈危萬裏身」, 感嘆三巴道路的迢遠,感嘆與故鄉的萬裏相隔。詩人舉目無可親之人,生活的艱辛,生命的危險,如影隨形地纏結著他。 「迢遞」「羈危」 用字精煉而準確,讓人頓感起筆之突兀。
「三巴路」「萬裏身」
又顯得氣象宏大,真可謂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生動地反映出巴蜀的山川形勢。雖是深摯地抒發飄泊天涯的無限情懷,卻並不給人以蕭瑟的感覺。
頷聯
「亂山殘雪夜,孤燭異鄉春」,
具體地描繪出了異鄉除夜的淒涼。屋外是覆蓋著殘雪的亂山;屋裏是孤零零的一支蠟燭陪伴著詩人。
「亂山」、「殘雪」
既是寫旅居的環境,也是在烘托詩人除夕之夜的紛亂、淒涼的心情。
寫山用 一「亂」字 ,展現其雜亂的形態,借以寫詩人諸事紛雜的心態。寫雪 用一「殘」字, 寫出殘冬余寒未消,借以表現心境的淒冷。
「孤燭」
二字也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往年過除夕,合家團聚,如今過除夕,卻是獨自一人處在異鄉,
「孤燭」照孤客,孤客對「孤燭」,
有力地揭示出詩人孤苦的心境。讀來令人心碎。
「漸與骨肉遠,轉於僮仆親」,
真切地寫出了久別家鄉之人常有的親疏情感。文字雖直樸,道情非常細膩曲折。漂泊在外,與骨肉遠隔,無法與親人們一同迎接新年,
詩人明寫
「情親」之樂,暗道羈旅之苦,
於無字之處發出一片浩嘆。此聯語言質樸,感情細膩,真摯感人。
「那堪正飄泊,明日歲華新」,
歸結本題意旨,詩人寄希望於新年,祈禱不再漂泊流離,真切自然。這種結尾統攝了全篇的情感,把
嘆羈旅、思故鄉、念骨肉、感孤獨
諸多紛雜的心緒歸為「那堪」二字,又用
「明日歲華新」
把思緒框定在
「除夜」,
意境鮮明,結構嚴謹。
篇末強烈地表達了詩人不堪忍受的異鄉飄泊,希望早日結束羈旅生涯的願望。離愁鄉思,發泄無余。
全詩語言樸素,平實之處湧動真情,意境蒼涼,刻畫細膩,情韻幽絕,令人回味無窮。
滿城著地折紅蓮,天使今宵樂事全。已是雪中千裏白,更兼月色十分圓。
【漁家】
是明代詩人
孫承宗
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講述的是一位漁夫在鋪滿了雪的江面上釣魚,冰冷的月光照在船上,一些不了解漁家生活辛苦的畫家卻偏喜歡畫在下著雪的寒冷江面上垂釣的圖畫。
呵凍提篙手未蘇,滿船涼月雪模糊。
畫家不識漁家苦,好作寒江釣雪圖。
【鑒賞】
大凡詩人畫家總愛把漁家生活想象成悠閑恬適,充溢著閑情逸致。在他們筆下,日月晨昏的漁夫生涯顯得輕松舒暢,撒網逐浪的歲月也變得碧波蕩漾,其樂無窮。但是,孫承宗的漁家別具一番情調,道出了漁家的艱難與哀怨,對詩人,畫家號為「漁康寶」的時弊提出了詰難。
詩的前兩句白描了兩幅畫,一幅是 雪月江上風波圖, 一幅是 浪尖捕撈圖。 在一個雪霽朗月的冬夜,迫於生計的漁夫撐著小船顛蕩在浪尖上。江上北風凜冽,船板上塗滿了清冷月光。遙看岸上厚厚的雪,在月色下閃著模糊的寒光。
在陰冷的背景映襯下,凸顯出打漁人家的辛苦。一個
「呵」
字,一個
「提」
字,生動逼真,人物神態畢現。漁夫再拿起結滿冰霜的竹篙來撐船,一股涼意直透心底,他飛力的撒著網,生活的小舟隨波逐流飄蕩著。
第三,第四句,描述許多封建士大夫不體察民苦,
「不識」
大自然的險風惡浪,卻想當然的描摹出一幅幅風花雪月圖,借以排遣仕途失意惆悵和苦悶。此詩觀察細致,格調清新,文句簡潔,描摹傳神,筆力矯健,是為民請命的好詩。
胡為佳客猶辭醉,正恐明年未必然。我欲乞身歸去也,懸知此酒是離筵。
【
征人怨·歲歲金河復玉關】
是唐代詩人柳中庸的詩作。此詩抒寫了征人在邊塞久戌,對著荒涼的環境更是心生怨苦,表現了詩人對統治者窮兵黷武的譴責。詩中只是客觀地記錄征人歲歲朝朝征戰的生活情況,描繪邊地荒涼寒苦的景象,而征人深深的怨情已寓於其中。全詩語言精美,對仗精工,筆法巧妙,境界闊大。
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
三春白雪歸青冢,萬裏黃河繞蒙特內哥羅。
【賞析】
這是一首傳誦極廣的
邊塞詩。全詩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連屬,實際上卻統一於「征人」的形象,都圍繞著一個「怨」字鋪開。
前兩句就時記事,說的是:年復一年,東西奔波,往來邊城。日復一日,躍馬橫刀,征戰不休。金河在東而玉門關在西,相距很遠,但都是邊陲前線。馬策、刀環雖小而微,然而對於表現軍中生活來說卻有典型性,足以引起對征戍之事的一系列的聯想。
這兩句
「歲歲」「朝朝」
相對,
「金河」「玉關」,「馬策」「刀環」
並舉,又加以
「復」字、「與」 字,
給人以單調困苦、不盡無窮之感,怨情自然透出。
時屆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卻
「春色未曾看」
,所見者唯有白雪落向
「青冢」
而已。令人淒絕。
末句寫邊塞的山川形勢:滔滔黃河,繞過沈沈蒙特內哥羅,復又奔騰向前。黃河和蒙特內哥羅相隔甚遠,上句說青冢,這裏自然想起青冢附近的蒙特內哥羅,並用一個「繞」字牽合,寄寓綿綿怨情。這兩句寫景,
此詩通篇不著一個 「怨」 字,卻又處處彌漫著怨情。詩人抓住產生怨情的緣由,讓「歲歲」「朝朝」的戎馬生涯以及 「三春白雪」與「黃河」「蒙特內哥羅」 的自然景象去現身說法,收到了「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藝術效果。而這首詩的謹嚴工整也歷來為人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