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困守具象局部場景的中國人在語言表達上有多尷尬?

2024-01-24文化

我把【異星災變】的android該如何轉譯?這篇轉發在知乎後,有人留言,截圖如下:

預防有人對圖片看不見,把截圖中的內容文字復制一下:「真是什麽人都能教英語……Android這個詞最早的意思就是仿機器人,20世紀的科幻小說普遍稱仿生人為Android哦。Google的系統不過是用這個詞來當名字,突出一個未來感而已」。

android 這個詞,我在那篇文章中已解釋得非常清楚了,不但有英英釋義,還有多個英美劇的實際使用案例,以及英語跟中文詞匯的區別。只要認得字的人,就應該看懂了。但這個留言的人就是非常頑固的認為android 的含義是永遠不變的,就是當初某個科幻小說創造時所指定的含義。

android 真的一直只是「仿生人」的粗糙含義?隨手在百度轉譯中查一下「人造人」,出現的同義詞有Cyborg、Homunculus、Made Man、Android、Replicant這麽多個。百度轉譯不是專業的詞典,但收集的資料來源於網路,也就是從活生生的案例中提取出來的。

在中文的語境中,「仿生人」與「人造人」是一回事,都是把非自然狀態的東西做成人類的樣子。多個英文詞匯的含義彼此有區別,中文就籠統在一起。這種籠統的概念並不是中文的原創概念,而是中文缺詞的情況下,不得不做籠統轉譯。

英語詞匯 Android 被籠統轉譯為「仿生人」,在當初就很勉強。現在的 Android 含義已大振幅擴充套件,以區別於 AI、robot、Cyborg、Replicant、nanite、holograph 這些。從英語轉譯為中文,你不說老老實實遵守英語給出的含義,努力把中文轉譯工作搞好,你還以為中文舊詞是標準答案,英語那邊全搞錯了?

事實上,真的就是很多中國人固守著中文的一小片天空,跟不上時代。英美劇的中文字幕轉譯裏,就有大量場景是把 AI、robot、Cyborg、Replicant、nanite、holograph 這麽多不同的物件全都用「仿生人」或「人造人」或「機器人」來打包的,彼此混淆,張冠李戴。你光看中文,根本搞不清到底哪個是哪個。

Android 這個詞出現的年代還不長,含義變化還不是特別明顯。另舉個例子 robot,就可以清晰的看到中文困守籠統具象含義所帶來的巨大的麻煩。

robot 當初被轉譯為「機器人」,似乎象那麽回事。但 robot 的英語含義一直在擴充套件,現在中國已在各個領域廣泛起用 robot 來做事,比如送餐的車子、分揀快遞包裹的小盒子、銷售商品的櫃子、取款的櫃子、掃地的小盤子等,英語用 robot 來表達非常自然,大家都懂。中文用「××機器人」來表達,場面尷尬,不知所雲。

類似的尷尬又具象的中式詞匯:alien--外星人、AI--智慧人、Cyborg--機械人、Artificial objects--人造人、nanite--奈米機器人、holograph--全像投影人。

這些詞匯的中文都只能用在人形的場景中,一旦外形不是人形,比如貓形、方盒子形、蟲形、房屋形、瓦斯形、程式碼形,這些詞就用不成,或者用起來無比尷尬。但這些英語詞匯,在任何場景都可用。因為英語詞匯都是抽象符號,從來不搞成「某人」這種自我設限。

不僅在描述物件的時候,中文用「人」來具象化。在大量復合詞匯中,中文也只有「人」的概念,一直局限在人的圈子裏。在針對不同外星種族或者非人的動物時,極為麻煩。

明明是蟲子的生命 miserable life,中文寫成「悲慘人生」,因為無法擴充套件為「蟲生」。

明明是控制螞蟻的數量 control popul,中文寫成「控制人口」,因為無法擴充套件為「蟻口」。

明明是來了一群動物 you have company,中文寫成「來人了」或者「來了敵人」,因為法擴充套件為「來動物了」。

明明是一群蛇形生物 worker,中文寫成「工人」,因為無法擴充套件為「工蛇」。

明明是一只野獸的 loyal server,中文寫成「忠誠的仆人」,因為法擴充套件為「仆獸」。

明明是蛇的同族 my people,中文寫成「我的人民」,因為無法擴充套件為「蛇民」。

明明是針對蜘蛛 outnumbered,中文寫成「人數太少」,因為無法擴充套件為「蛛數」。

明明是狼族造的 artefact,中文寫成「人造品」,因為無法擴充套件為「狼造品」。

每個場景都是這麽尷尬,這麽不通。但中國人有辦法嗎?中國人主動去想辦法解決嗎?

太多人長期接受中國學校的填鴨式馴養教育,搬著字典捆綁著背下對應的中文詞匯,就以為掌握了英語詞匯的含義。卻不知道中英字典站在中文局部碎詞的角度所做的釋義,絕大部份都是錯誤的。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英語詞匯的含義進一步擴充套件,中英字典卻守著幾十年前的舊含義刻舟求劍。這個客觀情況,在繽紛英語創造出「根詞匯」的概念之前,幾乎沒有人發現過。但是這種情況並不難看懂,只要睜開眼睛實際看英語的使用場景所表達的意思,就知道很多詞匯含義早已不是原始含義。但就有些人,哪怕你講清了道理、舉了實際案例,他依然認定學校課本上教的、字典上寫著的就絕對真理,依然認為鐵的現實是別人捏造出來的幻象。

根詞匯和局部碎詞在表意能力上的巨大差距

在詞匯轉譯方面比較好的案例是 clone,中文音譯為「複制」,而不是具象為「無性繁殖」或「復制人」什麽的。除了用於生物體的複制,還可用於社會組織、物品、方法等場景中,絕無尷尬。這樣的根詞匯,才具備跟英語詞匯一樣與時俱進的實力。

假如當初 Android 不是局限轉譯為「仿生人」,而是「安卓」。robot 不是局限轉譯為「機器人」而是「柔巴」,Cyborg 不是局限轉譯為「半機械人」而是「賽博」,在英語詞匯含義擴充套件之後,中文將減少多少麻煩?

英語詞匯的含義辨析,匯總在 詞匯含義專題、 英中轉譯專題、 轉譯糾錯專題、 中英對比專題 這幾個專題中,都是根據現實案例和英英字典總結出來的當代準確含義,多數跟中英字典上寫的舊資料區別巨大。

英語的高度成熟現代化,不是天生就這樣的。有什麽樣的人群,就創造什麽樣的語言。原始守舊的中國人,曾經守著死亡的文言文過了兩千年,一成不變。現在守著殘缺的現代漢語過了一百年,依然一成不變。相對來說,古代中國人是比較幸福的,因為語言古殘就古殘吧,反正在中華小圈子裏混,還過得挺滋潤。當代中國人時時刻刻被西方文化沖擊,而且學英語是絕大多數人必經的任務,想綣縮在中華小圈子裏自嗨,似乎已不太可能。西方文明的日新月異、英語含義的不斷擴充套件,讓思維上墨守成規的當代中國人感覺很痛苦。很多人在痛苦不堪又無法改變自己時,就幻想「西方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之類的假想敵來自我平衡。當代中國人對世界文明的格格不入,比晚清時代好不了多少。如果頭腦頑固依舊,下一代中國人的情況依然不會有什麽改善。

英美人自古以來習慣了詞匯含義的擴充套件,頭腦非常容易適應。他們查字典只是做參考,對含義是在實踐場景中體會出來的。只要頭腦中原來儲存的含義跟當前現實場景中的含義不對等,或者不夠用,就會馬上做調整,字典也跟著調整。大家都這樣,結果英語詞匯的新含義非常容易被社會吸收,英美人接受新概念新含義非常輕松。中國完相反,每創造一個新詞匯千難萬難,詞匯含義一旦套用開就幾乎不再變化。詞匯不夠的時候要麽造個新的局部碎詞,要麽無詞可用。從五四時代到現在一百年了,整個中國創造了幾個有效的新詞匯?象「寫真、上班族」這樣的新詞匯,又是從日語引進的。中國人學習英語時,除了死背書本上、字典中寫好的固定含義,就沒別的辦法積累新詞匯了。背每個中式單詞都九死一生那麽困難,背下來了還無法在聽說讀寫譯的場景中正確套用。

如果沒從日語引進現代詞匯,中文能表達什麽?

困守具象思維和舊詞匯含義的中國人,在中文的局部思維環境裏也許還能混得象個樣子,但想把英語學好,是沒有絲毫希望的。就算非常努力,也最多學個僵屍英語,僅能應個考。對活生生的英語理解得模糊不清、霧裏看花,自己說寫的英語句子永遠跟寫程式碼一樣生硬編出來的,明顯的中式腔調。截圖中留言那位「熊天真」不是僅說轉譯,連帶還懷疑我的教學,恐怕他自己就是一位教僵屍英語的,每天強制學生背多少假單詞、背標準答案,背不下來就極力挖苦攻擊,這種戾氣句式在生活中講成了習慣,在網路上也張嘴就來。

轉載自繽紛英語

原作者:Lis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