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長亭古韻——形式多樣的中國古亭

2024-09-19文化

亭是古建築型別中形式最為多樣、造型最富變化、分布最為廣泛、風格最為靈活的一種。

亭者,停也, 就是停止的意思,也就是供人們停步休息之用的建築。

明代著名的造園學家計成在他的一本造園專著【園冶】中,在談到亭子的修造時說:「造式無定,自三角、四角、五角、梅花、六角、橫圭、八角以至十字,隨意合宜則制。唯地圖,可略式也。」

今天我們跟隨【營造歷】來領略中國古建築中亭子的魅力。

1.江蘇蘇州滄浪亭

滄浪亭(園林)位於蘇州市城南,是蘇州最古老的一所園林,滄浪亭(石亭)就坐落在園內土山頂。北宋慶歷四年(1044),集賢院校理蘇舜欽在汴京遭貶,翌年流寓蘇州,在北部土山傍水處築亭建園,命名「滄浪亭」。之後亭園多次增修擴建,自宋至清及民國,歷經興廢。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遷建石亭於土山之巔,單檐歇山頂,飛檐翹角,亭內有石棋桌一張、石凳四只。

2.陜西西安清真寺一真亭

一真亭位於陜西西安清真大寺第四進院內,因其集亭閣與牌樓於一體,且三亭相連,形若鳳凰展翅,故又名鳳凰亭。主亭平面呈六邊形,六角攢尖頂,檐角飛翹,東檐下懸有「一真」雕龍豎匾,為明建文元年(1399)兵部尚書鐵鉉所書。主亭兩側各有一座三角攢尖頂亭。三亭之間透過兩座兩柱一間式的木牌樓相連,形成一個整體,建在磚石台基上,四周圍有石質勾闌。整座亭造型獨特,頗具魅力。

3.北京景山萬春亭

萬春亭是景山五亭的主亭,高17.4公尺,建於清乾隆十六年(1751),位於北京景山的中峰,是北京城南北中軸線上的最高和最佳觀景點。亭平面呈正方形,三開間,三重檐四角攢尖頂,黃琉璃瓦綠剪邊,頂置黃色琉璃寶頂,檐下額枋彩繪旋子大點金龍錦枋心。雖為亭,卻四面封閉,柱內設槅扇門窗,外周檐下有回廊。亭內供奉銅鎏金毗盧遮那佛(即大日如來佛,原像在「文革」中被毀,1998年重鑄)一尊。

4.安徽歙縣許村大觀亭

大觀亭位於安徽省歙縣許村,建於明嘉靖十六年(1537),清康熙二十二年(1633)重修。此亭為三重檐樓閣式建築,通高11.75公尺,共三層。第一、二層平面呈八邊形,檐角飛揚;一層南、北兩面辟門,中間可穿行。二層腰檐下置平座,外有回廊。第三層平面呈四方形,單檐歇山頂,四柱置於第二層的對角梁上。整體造型秀麗別致。

5.天津薊州獨樂寺韋馱亭

韋馱亭位於獨樂寺觀音閣北,明代建築,平面八角形,頂作攢尖。亭內原有明代銅鑄韋馱像一尊,1942年被日軍盜毀。現在的韋馱立像為1985年重塑。

6.湖南長沙嶽麓書院愛晚亭

中國四大名亭之一,始建於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位於長沙市嶽麓山,由時任嶽麓書院山長的羅典建立,原名紅葉亭,後由湖廣總督畢沅根據杜牧的「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詩句更名為愛晚亭。亭為重檐四角攢尖頂,覆綠琉璃筒瓦,上立寶頂,檐角飛翹,邊長6.23公尺,台基高0.4公尺,通高12公尺,亭內金柱圓木丹漆,外檐立柱四根,用整條方形花崗巖制成。

7.河北曲陽北嶽廟禦香亭

禦香亭始建於明嘉靖十五年(1536),是進入北嶽廟後的第一座古建築,每逢祭祀大典,皇帝在此更換禮服,故又叫更衣亭。亭平面呈八邊形,磚木結構,三重檐八角攢尖頂,花琉璃脊,內外檐柱各八根。內檐八面磚砌封閉,四正面辟拱券門,外檐周匝建回廊。亭內原有石香爐一座,每逢祭祀,爐中的松枝、檀香等被點燃,皇帝攜文武百官拈香叩謝天地。今香爐已不存,僅留遺址。

8.浙江永嘉芙蓉村芙蓉亭

芙蓉亭始建於明,位於芙蓉村芙蓉池中心,四面環水,亭下石砌台基浸於水中,平面呈方形,重檐歇山頂,覆小青瓦。面闊三間,高5.42公尺,金柱四根,檐柱十二根,柱頭直承檐檁,不設鬥拱。亭內大小木料均「天然去雕飾」,外表粗糲質樸。亭中檐柱外側沿台基設直欞式美人靠,南北各有一3公尺左右的石梁(條石)與兩岸相通。芙蓉池及芙蓉亭是村子中重要的公共活動場所。

9.江蘇蘇州虎丘二仙亭

二仙亭初建於宋,清嘉慶年間(1796—1820)重建。亭位於虎丘劍池旁,整體全部采用花崗巖雕造,故又稱「石亭」。亭為單檐四角攢尖頂,高約5公尺,亭柱鐫刻楹聯,枋上雕刻雙龍戲珠浮雕,鬥拱四周雕刻鶴、鹿。亭內壁間嵌有兩黑色石碑,分別刻有兩位神仙的造像。一位是呂洞賓,上鐫【純陽呂祖師自敘碑】;一位是陳摶,上鐫【希夷陳祖鄰序】。

10.北京天壇雙環亭

雙環亭又叫雙環萬壽亭,是清乾隆六年(1741)時,清高宗弘歷帝為其母崇慶皇太後慶祝50歲壽辰所建的三座亭中的主壽亭。原本位於中南海西苑萬字廊南側,1975年遷入天壇今址。此亭造型罕見,由兩個重檐圓形攢尖頂亭套合而成,平面呈雙環形,直徑各達十米左右,形似一對壽桃,俗稱「桃亭」,體現了和合、吉祥和長壽的美好寓意,上檐為孔雀藍琉璃瓦黃剪邊,下檐反之,為黃琉璃瓦孔雀藍剪邊,黃琉璃寶頂,色彩鮮艷明快。

11.浙江紹興蘭亭

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曾在此植蘭。漢代時,蘭亭曾為驛亭。東晉永和九年(353),王羲之邀謝安等文人賢士在蘭亭修禊,作「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蘭亭隨之聞名於世。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時任郡守沈啟遷建蘭亭於今址。今亭為清康熙十二年(1673)在明代舊址上所重建,平面呈正方形,四角攢尖頂,石柱木構架,翼角飛揚,面寬3.82公尺,進深3.78公尺,亭內立康熙禦筆「蘭亭」石碑。今日的蘭亭已成為一座明清風格的園林。

12.北京頤和園廊如亭

廓如亭位於頤和園宮門以南的東堤上,俗名八方亭,始建於清乾隆十七年(1752),光緒十四年(1888)重修,建築面積約385㎡,為國內現存最大的亭式木構建築。平面呈八邊形,重檐八角攢尖頂,由內外三圈共40根柱子支承,其中24根為圓柱,16根為方柱。每面外觀三開間,各懸一塊木匾(共8塊),上鐫乾隆禦制詩文。外有回廊。額枋等處原飾金線大點金彩繪,1955年油葺時為節約大赤金,改為墨線大點金。

13.北京天壇百花亭

百花亭為慈禧皇太後禦碑亭,原建在北京東城區西總布胡同的李鴻章公祠(已於1991年1月拆除)內。1901年李鴻章死後,慈禧太後賜禦碑並建亭,以旌表其功績。1978年,這座著名的亭子被遷建到天壇公園內,亭內的禦碑今已不知所蹤。亭為重檐六角攢尖頂,黃琉璃瓦藍剪邊,因梁、枋等處均彩繪有精美的花草圖案,分外美麗,故定名「百花亭」。

14.山西太原晉祠善利泉亭

善利泉是晉水源頭之一,如今已經枯竭。北齊天保年間在泉上建小亭,明正德初期被毀,明嘉靖年間重建。善利泉亭平面八角形,四面通透,攢尖頂。亭內懸掛「善利」匾額,出自【老子】中「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之句。與之相對的是難老泉亭,兩座亭的建造年代及式樣完全相同。

15.江蘇揚州何園水心亭

何園西部園區以水池為中心,池中央建有湖心亭一座,名為水心亭,此亭是水中戲亭,專供園主人觀賞戲曲、歌舞和納涼賞景之用。亭子建在磚石的基座上,平面四邊形,四角攢尖頂,亭脊彎曲高高上揚,造型輕盈。小亭的檐下和橫枋上方采用冰裂紋作為裝飾紋樣。枋下采用透雕飛罩的形式進行裝飾,雕刻精美。

16.山西運城解州關帝廟碑亭

關帝廟主體建築崇寧殿的前部有兩座亭式建築,都是清代增設的。大殿東側的是碑亭,亭內立詩碑一塊,為和碩果親王於清雍正十二年(1734)敬留。西側與之對應的是一座鐘亭。

17.河北承德避暑山莊「水流雲在」亭

「水流雲在」亭位於澄湖、如意湖與長湖的連線處,是澄湖北岸最西一亭,為康熙三十六景之最後一景。亭平面呈十字形(含抱廈),是一座重檐四角攢尖頂、四面出抱廈的敞亭。主亭為方亭,三開間,頂部挑出四個檐角,底層四面出卷棚抱廈,挑出十二個檐角,雙層共十六個檐角,俗稱「十六角亭」,形制獨具一格,被公認為避暑山莊內最漂亮的亭,是不可多得的清代木構建築藝術珍品。

18.北京天壇扇面亭

扇面亭也是一座現存同類中國古建築中較為罕見的異形亭,它與雙環亭、方勝亭一樣,均為清乾隆六年(1741)年高宗弘歷皇帝為其母50大壽所建,在1975年從中南海遷入天壇,位於雙環亭的東南側。亭坐西朝東,單檐歇山頂,造型為一帶狀弧形,前面窄並往裏凹進,後面寬並向外凸出,整個平面呈折扇展開狀,頗不尋常。

19.山西晉中榆次常家莊園四角亭

常氏家族擁有中國民居中規模最大的書院,名為「石蕓軒書院」。該院位於北常後街中端,即是提供休閑娛樂的園林式建築,又是常家培養族中子第的書廊學府。書院的前院由四亭三廊組成,圖中的四角亭為重檐頂,亭身有精美的磚雕和木雕。

20.北京故宮禦花園萬春亭 / 明

萬春亭位於故宮最北端的禦花園內,始建於明嘉靖十五年(1536)。亭平面呈岔角十字花形,重檐,上圓下方,為「天圓地方」的古明堂形制。上層為圓形攢尖頂,明稱「一把傘」式,黃琉璃瓦覆頂,彩色琉璃寶瓶承托鎏金華蓋寶頂。下層為方亭,四面各出抱廈,抱廈前各出白玉石台階,周圍白玉石欄板。綠色琉璃檻墻飾黃色龜背錦花紋,三交六椀菱花槅心,梁枋施龍錦彩畫。亭內藻井內建貼金雕盤龍,口銜寶珠。亭色彩絢麗,造型精美,為宮中亭子之最。

21.北京頤和園知春亭/ 清

因每年春天昆明湖解凍總由此開始,故取名知春亭。亭位於頤和園昆明湖東岸邊,始建於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光緒十九年(1893)重建時,在亭東添建一座平橋,使湖心島與湖東岸相連,以方便慈禧上島遊覽。亭坐東朝西,平面呈方形,重檐四角攢尖頂,方寶頂,高4.25公尺。梁、枋繪蘇式彩畫,井字牡丹天花。檐下柱間置倒掛楣子與坐凳楣子,青石台基。亭內高懸慈禧禦筆「知春亭」匾。

22.四川德陽文廟禮樂亭

德陽文廟有四座禮樂亭,位於大成門與大成殿之間的中軸線兩側,呈「一」字排列。四座亭均覆黃琉璃瓦,富麗堂皇。內側的兩座為雙檐六角亭,通高11.7公尺,兩檐及周圍為擋板和槅扇窗。外側的兩座為雙檐四方六角亭,高度11.7公尺,照面有雀替。四座亭子造型各異,為全國文廟之孤例。

23.江蘇蘇州網師園「月到風來」亭

「月到風來」亭三面臨水,一面與廊相連處辟一門,由此門可進出小亭。此亭為六角攢尖頂,造型輕盈靈動,四角高高翹起,亭柱細長,亭座為碎石搭建。柱下一周設美人靠,便於觀景。

24.北京故宮建福宮惠風亭/清

惠風亭始建於清乾隆時期,位於故宮建福宮後庭院的中央,平面呈正方形,重檐四角攢尖式頂,面闊、進深各三間,上覆紫色琉璃瓦,孔雀藍琉璃瓦剪邊,下置白石須彌座台基,周以白石欄板、雲紋望柱,配色別致,秀美典雅。其中寶頂、垂脊、勾頭、滴水、垂獸、套獸和仙人走獸,均為孔雀藍色琉璃件,亭雖始建於清乾隆年間,但大部份琉璃瓦件在嘉慶時被更換過。

25.河南登封中嶽廟遙參亭

遙參亭位於中嶽廟的中軸線上,是進入「名山第一坊」(中華門)牌樓之後的第一座主要建築。遙參亭始建於清,原為四角攢尖頂式,民國三十一年(1942)改建為八角重檐攢尖頂亭,覆黃琉璃瓦,南北兩面辟方門,其余各面建直欞檻窗,外有回廊。亭下為石砌台基,南北兩面有台階,四周置白石欄桿。外檐下額枋和雀替上面透雕各種戲曲人物故事,施蘇式彩畫。

26.北京恭王府妙香亭/ 清

妙香亭位於北京恭王府內,為上圓下方的重檐雙層木結構平頂式亭,上、下層均疊澀出短檐,上檐為圓角,下檐為方角,象征「天圓地方」。下層原為般若庵,平面呈十字形,四面設槅扇門窗,屋內墻上有佛龕。上層腰檐處置平座,其上建敞亭,名妙香亭,內有天花,平面呈海棠花造型,外有木質勾闌,飾蘇式彩畫,是喝茶賞景之所。北京古亭為數眾多,但此種造型的卻獨此一處。

27.安徽滁州醉翁亭

中國四大名亭之一,始建於北宋慶歷七年(1047),位於滁州市瑯琊山,由瑯琊寺主持智仙和尚修建。北宋慶歷五年(1045),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被貶至滁州任職,智仙和尚仰其才華人品,特為其遊山而建亭以助興,歐陽修親為作記【醉翁亭記】,亭因此而得名。亭單檐歇山頂,建在石質台基上,四周有圍欄,檐角如飛鳥展翅,南北框門設有格花和浮雕花卉,亭內有八幅晚清「八仙過海」浮雕。

28.浙江杭州胡雪巖故居晴雨亭

胡雪巖故居整體布局緊湊,構思精巧。晴雨亭是一座橋亭,為了豐富水面景觀而建。遊人立於橋亭內,既能更好地欣賞四面景致,又能防止日曬雨淋。

29.北京北海團城玉甕亭/清

玉甕亭始建於清乾隆年間大規模修建團城之時。此亭專為元代大玉甕——瀆山大玉海而建,平面方形,單檐四角攢尖頂,黃琉璃瓦藍剪邊,鎏金寶頂。下半部的四根亭柱由漢白玉制成,並鐫刻題記。上半部磚砌,外表貼飾黃色琉璃。四面辟拱券,綠色琉璃鑲邊。亭內設白色蓮花石座,上供玉甕。玉甕原置於北海瓊華島廣寒殿中,明萬歷七年(1579)廣寒殿倒塌,玉甕被轉移到皇家禦用監,清代成為真武廟,清乾隆十年(1745)遷入北海公園團城內承光殿前庭院中。

30.雲南西雙版納猛海景真八角亭/清

景真八角亭建於清康熙四十年(1701),是傣族佛教建築藝術的珍品。八角亭為磚木混合結構,高15.5公尺,下部有基座,亭身為多角形的磚砌結構,內立方形木柱八根,墻面紅褐色,四面開門。亭子的頂部十分華麗,亭檐多達11層,最下檐為圓形,其上分為八個方向,建成八組十層懸山式的小屋頂群,逐層收分,頂部剎桿高1.5公尺,置相輪、覆缽、仰蓮及葫蘆寶瓶。

以上圖文來自【營造歷】2024年11月內容

感謝營造文庫編輯中心

2025年【營造歷】將於10月與大家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