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認知覺醒】的姐妹篇來了,【認知驅動】教你如何規劃好人生

2024-03-01文化

#精品長文創作季# 勵誌的書籍永遠都會受到歡迎,但隨著時代的改變,勵誌的書籍也在發生著變化。以前的勵誌書是透過講故事,來告訴你成功的道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雞湯文,現在的勵誌書則是教你方法,與其臨淵捕魚,不如退而結網。

教方法也分很多流派的,每個流派都有自己的領軍人物。比如一提起記憶方法和整理資料,就會說到盧曼。尼克拉斯·盧曼創造了卡片筆記法,教你如何寫文獻筆記和永久筆記,透過記筆記來搭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盧曼一生寫了58本書,可謂著作等身了,圍繞著他的卡片筆記法,又有各種各樣的解讀書籍,程式設計師還開發出相關的軟體。

另一個關於時間管理的流派,它的「創始人」是柳比歇夫。柳比歇夫一生出版了70多部學術著作,自創的管理時間的方法,受到了很多成功人士的追捧,他們圍繞著柳比歇夫【奇特的一生】進行了各種各樣的解讀,也開發出了類似的時間管理軟體。

提到控制情緒,就不能不提到日本的岸見一郎,他撰寫的書籍【被討厭的勇氣】,曾在日本創下連續300天登上銷售榜首的記錄,在國內也很受歡迎。

岸見一郎是一位心理學家,專門研究阿德勒心理學,被稱為情緒管理專家。

現在又出來一個流派,認知學派,領軍人物是周嶺。

周嶺出版過2本書籍【認知覺醒】和【認知驅動】。

【認知覺醒】我曾寫過書評,說讀了這本書,有醍醐灌頂的感覺,仿佛帶你做頭腦體操,從另一個角度來剖析你的思想,帶給你全新的認識。

很多讀者也是這麽反映的,說看了書收獲很大,開始覺醒,對自己有了新的認識。

如果說【認知覺醒】是觀念上的改變,那麽【認知驅動】則是教你怎麽「變現」,成長的根本原因是創造價值,做成事情。

認知覺醒,一本十歲前就該讀的書,開啟你的原動力

很多人遇到挫折的時候,喜歡看書,從書中來尋找答案。他們除了尋找答案外,也是尋找一份肯定和認同:我走在正確的道路上麽,我這樣做是對的麽?

2020年疫情期間,快遞員胡安焉在豆瓣寫了自己送快遞的故事,一下子就火了,他出版的非虛構書籍【我在北京送快遞】,長時間地占據著暢銷書榜單的前列。

成為專職作家前,胡安焉做過19份工作,他做過便利商店的店員,做過自由車店的銷售,做過物流公司的揀貨工人,做過快遞員,在做這些工作的時候,胡安焉想過自己會成名麽,並沒有,用他的話來說工作就是為了體驗生活,並滿足必要的生存需求。

所以我們只有把時間拉長,才能看到結果。

周嶺的【認知驅動】也專門用一個章節來敘述,怎樣做一個真正的長期投資者。

人生最好的模式就是長期樂觀,短期悲觀,當下愉悅。

看清機制,尋找意義,就是讓自己長期樂觀,而短期內我們需要在舒適區邊緣,繼續拓展。

這裏說的舒適區是周嶺上本書【認知覺醒】的內容,周嶺在前言裏也說這兩本書結合在一起看效果更好。

努力必然會讓人感覺到痛苦,但只要學會轉換角度,換取反饋,我們就能時時得到好處,讓自己保持愉悅。

上面這張圖裏,舒適區是我們感到最舒服的地方,因為在這裏做的事,我們都可以輕易地完成,但隨之帶來的缺點是,我們會感到簡單、枯燥、無聊。

困難區是我們感到困難的地方,在這裏我們產生焦慮、不安的情緒,當這個事情的難度遠遠超出我們的能力的時候,我們就會出現自我否定的情緒,甚至覺得人生無望。

所以我們最好的區域是在拉伸區,既有成就又有挑戰的工作,才是進步最快的區域。

有的人看似學得很快,但實際上一直待在學習的舒適區,這種練習並沒有觸及到本質,對我們成長的幫助性也不大。

胡安焉寫【我在北京送快遞】時,他的身份是個快遞員,有人就說,快遞員也能寫作,這作家挺好當的,但他們不知道,胡安焉一直都愛好文學。他說寫作和閱讀能讓他變得更開闊,它們幫他消化了一部份的經歷,又賦予他新的視角,讓他能更深刻的思考問題。

如果胡安焉一直躺在舒適區,那他在忙碌了一天的工作後,回到家也許就像大多數人一樣,刷刷視訊,刷刷電視劇,什麽都不願意想,但胡安焉一直堅持寫作,打工賺了錢,就租一間房開始寫作,沒有錢了,就繼續去打工,寫作的過程是斷斷續續的,但從來都沒有放棄過。

正因為他堅持在舒適區的邊緣努力,才會在機會來臨時,一蹶而就。

大多數的工作不能給人價值感,周嶺在【認知驅動】裏寫到,在舊時代,人們的謀生手段幾乎只能采用」交換」的形式,裁縫做衣服,小販賣燒餅,鐵匠造農具……無一不是將自己的有限體力轉化為生活資料然後參與交換,做多少,是多少。

時至今日,這規律仍舊適用。外賣小哥、貨車司機、酒店大廚、公司白領……絕大多數人都在出售自己的時間來換取有限的收入。

在周嶺看來,哪些工作是有價值的呢。他在書中寫到,比如企業家、發明家、作家、程式設計師、歌手、演員等,從事這類職業的人有機會透過雇用他人或機器的力量,對有價值的商品進行大量的復制,並銷售出去,或將自己創造的優秀作品,透過社交媒體平台(網路),無限制地復制傳播出去,從而帶來不可估量的收入。

但衡量價值的方式不應該只有收入,如果我們把眼界放寬些,就會發現實作價值的方式有很多種。

這兩天金融界的大事是巴菲特退居幕後了,他指定了伯克希爾•哈撒韋的接班人是格雷格•阿貝爾。

阿貝爾沒有畢業於常青藤學院,也沒有顯赫的家世,他是個實幹家。在伯克希爾工作期間,把一家小型公司經營成了一家大型能源公司,還成立了一家中介公司。

在伯克希爾,和阿貝爾一樣耀眼的員工有不少,但像阿貝爾那樣,把一家公司從無到有地建立起來,就很少有人做到了,正是因為阿貝爾有能做成一件事的能力,所以他得到了巴菲特的欣賞。

大多數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比如想學英語,就去看美劇,想透過看美劇,來練習英語,誰知美劇看了不少,但英語卻沒有進步。因為他們光顧著看劇,忘了看劇的目的是為了學習英語。

南韓人張同完開始也是這樣的,後來他發現,與其看很多電視劇和電影,不如專心看一部電影。

張同完的方法是這樣的,找一部自己喜歡的電影,然後跟著聽和說。首先關掉字幕看第一遍,第二遍開啟母語字幕看第二遍,確認之前沒聽懂的部份,第三遍用筆把沒聽懂的部份抄下來,反復練習,聽完馬上跟讀,最後關掉字幕,反復觀看。

用這種「死記硬背」的方法,張同完只用6個月就能開口說地道的英語了。

為了幫助更多人學習外語,張同完透過不斷摸索,自創了「100LS訓練法」。

不管是為了自己賺錢,還是為了去幫助別人,還是想專心做一件事,只要我們願意改變,就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價值。

有的人天賦異稟,能力超群,不菲什麽力氣就能做成某些事情,但這樣的人必定是少數。如果你確定不是這樣的人,那就及早承擔接納,主動降低期待,像個剛學會走路的孩子那樣,允許自己慢慢變好。

為了給大家找到屬於自己的價值,周嶺在【認知驅動】裏分成六章闡述,書裏有三個心法:價值、身份、心理;三個技法:策略、戰略、成事。

內向成長,即圍繞自身展開的成長活動,比如早起、跑步、閱讀等。

外向成長,即圍繞外界展開的成長活動,比如寫作、畫畫、編程等。 為了更好地理解,我們不妨把內向成長看作培養習慣,把外向成長看作打造技能。

在【認知驅動】的後記中,周嶺寫道你的一生要主動做成一件對他人很有用的事。這是周嶺透過寫【認知覺醒】後得到的感悟,他找到的答案是:努力成為一個對他人很有用,被他人強烈需要的人。

現代社會強調個人意識,但實作個人價值與幫助他人是不沖突的。我們盡自己的能力去幫助別人,當得到對方的正面反饋時,我們會強烈地感受到自己的價值所在。幫助別人,不需要做多麽驚天動地的事,只需要盡力,做一件對他人有用的事即可。

總有人希望自己慢慢變好,希望自己在有限範圍內變得更優秀,希望有盞指引前行的路燈,那就不妨來看看這本【認知驅動】,體驗經歷磨練,困惑,最終獲得曙光、勇氣和方向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