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王安石夜宿東林寺,寫下一首深刻的詠松詩,頗有氣勢,值得一讀

2024-05-06文化

品經典詩詞,講歷史故事,玲子歡迎您的光臨。

前言

千裏馬常有,伯樂不常有 」,韓愈初入仕途,才不得用,作【馬說】,渴望人盡其才,以實作自己的人生理想。

二百五十年後,嘉祐三年(公元1058年),王安石作【上仁宗皇帝言事書】,闡述自己的變法理念,渴望宏圖大展。

慨然有矯世變俗之誌 」,不拘一格降人才,他變法的先決條件就是培養人才,整頓太學,唯才是舉,經世致用。

作為王安石本人,更希望仁宗皇帝能夠成為自己的伯樂,識得自己這匹千裏馬,從而君臣際遇,實作北宋的復興。

廊廟乏材應見取,世無良匠勿相侵 」,王安石的抱負和理想,在其同年所作【古松】詩中,體現的更為具體。

森森直幹百余尋,高入青冥不附林。

萬壑風生成夜響,千山月照掛秋陰。

豈因糞壤栽培力,自得乾坤造化心。

廊廟乏材應見取,世無良匠勿相侵。 ——宋 王安石【古松】

簡譯

這株繁茂的古松有八百多尺高,枝幹筆直,高聳入雲,與其他樹木迥然不同。

晚風從山谷中吹來,古松簌簌作響,山月升起來,它的影子被拉得很長很長。

古松長得這樣偉岸高大,並不是人為的刻意栽培,而賴於大自然的化育之功。

如果朝廷宗廟缺少良才,可以取用這株古松,但要有技藝精湛的工匠才可以。

賞析

嘉佑三年(1058年)二月,王安石提點江東刑獄,安臨鄱陽,同年六月,好友王令趕來與其相聚,並同遊廬山東林寺。

東林寺內有古松二株,相傳為東晉高僧慧遠親植,彼時,二松遒勁挺拔,高聳入雲,王安石和王令分別作詩吟詠二松。

兩首詩各有千秋,相比於王令【大松】的桀驁不羈,王安石的【古松】更富有理性,具有現實意義,是其自身的寫照。

森森直幹百余尋,高入青冥不附林 」,詩的首聯先聲奪人,直入主題,首句贊美它的蒼勁挺拔,次句贊其不同俗流。

森森 」是形容松樹繁茂之意,杜甫有「 錦官城外柏森森 」之句,李延年對古松也有「 直氣森森恥屈盤 」的譽美之詞。

」是古代的長度單位,一尋為八尺,此詩中形容古松長得高,「 青冥 」就是青天的高處,「 不附林 」即獨立於外。

高大挺拔,超然物外,不同凡響,這是古松給詩人的第一印象,也是詩人展現給世人的自我形象: 獨立,孤傲,高潔

王安石21歲入仕,二十多年來一直輾轉地方為官,做的都是有益於社稷民生的實事,對彼時北宋局勢也看得更為透徹。

他贊美東林寺古松之高,也是暗喻自己的高潔和清醒,不同於朝堂中那些整日碌碌無為的同僚,王安石心懷家國天下。

萬壑風生成夜響,千山月照掛秋陰 」,頷聯承首聯,繼續描寫古松的挺拔和高潔,設以廣闊的背景,更襯古松之美。

風從山谷中徐徐吹來,那高大繁茂的古松簌簌作響,在萬籟俱寂的夜晚,格外清晰,月照千山,古松灑下長長的影子。

豈因糞壤栽培力,自得乾坤造化心 」,頸聯贊譽古松一直秉持著自身的純潔無瑕,不憑借外力,全賴大自然的化育。

王安石這個人耿介剛直,多年來默默無聞地在地方任職,從不結交朝中權宦,也曾屢次拒絕仁宗皇帝召其入朝的好意。

他的學識和才能,也都是日積月累得來的,所以,此聯語意雙關,既是贊美寺中古松的高潔,也是在暗喻自己的純粹。

廊廟乏材應見取,世無良匠勿相侵 」,尾聯直抒胸臆,指出古松是棟梁之才,可堪大用,但它需要真正的工匠才行。

廊廟材 」又稱「 廊廟具」 或者 廊廟器」 原指建築朝堂宗廟的高大之材,後引伸為在國家政治上大有作為的人才。

古松可遇不可求,棟梁之才應該保護,如果需要它,一定要讓善於使用工具的工匠來砍伐和加工,那樣才會才盡其用。

朔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 。尾聯是主題的昇華,既是贊美古松才堪可用,也是向宋仁宗皇帝推薦自己,希望得到重用。

此詩借物詠懷之作,詩人透過贊美古松,來抒發自己高階的品質和遠大的誌向,一起得到朝廷的重用,實作人生理想。

後記

王安石是少有的人間清醒,在他看來,這應該是一場雙向奔赴,皇帝希望得到人才,自己能才盡其用,唯有如此,才能實作雙贏。

朝廷恰好需要,而自己正好擁有,一切都剛剛好,也就是恰逢其時,而且,還要對自己有所保護,才能放開手腳,大展宏圖之誌。

可惜,宋仁宗不是王安石的伯樂,他這匹千裏馬又蟄伏了十年之久,才遇到了真正賞識他的伯樂,即那個與他一拍即合的宋神宗。

「合於當世之變」,宋神宗沒有看錯,王安石這匹千裏馬的確是可用的大才,他推行的改革策略,推動了彼時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報與帝室掄材者,便作明堂一柱看 」,正如古松遇見了石延年一般,王安石遇見宋神宗,得以才盡其用,也算是他的平生之幸……

參考資料

【宋史 王安石傳】

往期精彩文章導讀

兩首蘊含理趣的詠物詩,千載流傳,鼓舞了無數人
白居易懷念蘇州,寫下一首最深情的夏至詩,洋溢著溫暖的人間煙火
四月清和,這些唯美的初夏古詩,你值得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