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一個不入流的詩人,憑借一首詩帶火一座城,千年後卻被寫進教材!

2024-07-17文化

在浩如煙海的文學寶庫中,有一位詩人,他起初或許並不被視為詩壇的璀璨明星,但卻憑借一首詩的魅力,讓一座城市煥發出別樣的底蘊光彩,歷經千年後,其詩作被鄭重地納入教材之中。

  • 這位詩人便是張繼。張繼生活在唐朝,那是一個詩歌繁榮的時代。公元 753 年,張繼中進士,進入守選期。兩年後,他參加吏部銓選,卻不幸落第。而就在此時,「安史之亂」爆發,這場動亂使社會陷入混亂,唐玄宗出逃蜀地。長安局勢動蕩不安,許多大臣未能跟隨,因無旨意也不敢擅自離去,只能堅守待命。張繼由於銓選失敗未能封官,無需駐守,遂隨眾多羈旅長安的文人士子一同前往江南躲避戰火。
  • 張繼乘著烏篷船,日夜兼程,當他抵達蘇州城時,已然是夜半分時。當時正值深秋,冷月高懸,烏鴉悲啼,此情此景令他心生感慨,於是揮筆寫下了那首千古絕唱【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張繼的一生,雖不像一些著名詩人那般輝煌,但他的詩作卻有著獨特的魅力。唐詩有著嚴格的品級劃分,張繼的詩被列入「接武」一級,算不上三流詩作。然而,正如同白居易憑借【長恨歌】留名青史一樣,張繼擁有了【楓橋夜泊】,便足以笑傲中唐詩壇,穩穩占據一席之地。

    這首詩的影響力極為深遠。千百年後,當人們遊歷姑蘇城時,當地導遊必定會介紹寒山寺,講述張繼夜泊的故事,甚至還會賣個關子,詢問「江楓漁火對愁眠」中的「江楓」所指何物。而關於這首詩,存在著諸多爭議,即使是當地人也未必能完全講清楚。

    比如詩中的「江楓」,有學者認為是指閶門外的兩座橋,即「封橋」和江村橋,因張繼此詩,「封橋」後來易名為「楓橋」。然而,這種解釋存在邏輯問題。首先,「楓橋」是因詩而改名,若「江楓」本就是橋,豈不是本末倒置。而且,時值深秋「霜滿天」,颯颯楓葉與江中漁火相互映襯,更具意境,也更符合張繼初到此地時的情境,他未必知曉這兩座橋的名字。

    此外,「寒山寺」與「夜半鐘聲」也存在疑點。據記載,寒山寺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始建於南朝梁代,有學者稱其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但寒山在詩歌方面師承王梵誌,是「白話詩人」,而拾得是塔院住持,寒山只是客人,以他的名字命名塔院的可能性不大,這或許也和「江楓」一樣,是後人的附會,以映襯【楓橋夜泊】這首詩。另外,「霜滿天」與「寒山寺」對仗,寒山泛指群山更為合理。北宋大文豪歐陽修曾批評張繼:詩人為了追求好句,以至於道理不通,如「夜半鐘聲到客船」,哪有三更半夜打鐘的道理?不過,歐陽修這次確實判斷有誤,經當地人考證,蘇州寺廟確有夜半敲鐘的習俗,宋人孫覿的詩「白首重來一夢中,青山不改舊時容。烏啼月落橋邊寺,攲枕猶聞半夜鐘」便是佐證,而詩中「烏啼」所指並非烏鴉啼叫,而是寒山寺以西的「烏啼山」,這又成了一個疑點。

    張繼的另一首詩【閶門即事】也是他流寓蘇州時所作:「耕夫召募逐樓船,春草青青萬頃田。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閶門位於蘇州城西,古代是迎送之地,通往虎丘方向。

    可以說,張繼的【楓橋夜泊】對蘇州城的影響不容小覷。雖說「一首詩帶火一座城」的說法或許有些誇張,畢竟蘇州本就是歷史悠久的古城,但不可否認的是,若無此詩,蘇州的文化底蘊或許會稍顯暗淡。

    張繼以其獨特的筆觸和敏銳的情感捕捉,將蘇州城的某個瞬間定格在詩中,使其成為了永恒的文化符號。他的詩作不僅讓人們對蘇州城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感受,也為這座城市增添了濃厚的人文氣息和浪漫色彩。這位在當時看似不入流的詩人,憑借著這一首詩,在文學的長河中留下了自己的足跡,讓後人在品味詩歌的同時,也對那個特定的歷史時期和城市風貌產生了無盡的遐想與向往。

    歲月流轉,人事變遷,然而張繼的詩歌卻如同一座不朽的豐碑,永遠屹立在文學的殿堂裏,持續散發著迷人的魅力,啟迪著一代又一代的讀者去探尋詩歌的奧秘,感受歷史的韻味和城市的文化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