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中國34省份名稱和簡稱的由來(一)

2024-02-26文化

中國現有34個 一級行政區 ,包括23個 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為了敘述方便,這裏都稱省份。這34個省份的名稱和簡稱都有其歷史文化地理淵源,各有由來,或體現本省的歷史文化,或表征當地的地理風貌,或與其生息繁衍的民族有關等等。本文從地理方位、江河湖泊、下轄州府、皇帝相關、民族語言和其他等6個類別來盤點一下各個省份名稱和簡稱的來源。由於篇幅較大,分兩期敘述,今天先講前兩類。

秦和山東六國

一、地理方位類

1.山東 : 山東早期是一個地理區域,戰國時期,秦人稱崤山、函谷關以東的地區為「山東」,包括了除秦國以外的韓、趙、魏、齊、楚、燕六國,有「山東六國」之稱。金大定八年(1168年)置山東東路、山東西路,設山東東路統軍司,這是「山東」作為政區名稱的開始。明洪武元年(1368年),置山東行中書省,清初設定山東省,從此「山東」成為本省的專名。春秋戰國時期,山東大部份屬齊國、魯國之地,因此山東也有齊魯大地之稱,簡稱「魯」。

2.山西: 因地屬太行山以西,故名山西。春秋時期,山西大部份地區為晉國所有;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故山西又稱「三晉」。 秦漢到隋唐, 因為山西在黃河的東邊,山西一直俗稱為河東。直到元代,設山西河東道,為山西得名的開始, 明朝設山西布政司,清朝沿用山西二字,設定山西省,以「晉」為簡稱。

3.河南 : 因大部份地區位於黃河以南而稱河南。隋朝曾在河南境內設有河南郡, 唐置河南道,宋置河南路,元置河南江北行省,明代設河南布政使司,清代改河南省。 遠古時期,黃河中下遊地區河流縱橫、森林茂密、野象眾多,因此河南被形象地描述為人牽象之地,象形字「豫」 由此誕生,也是河南簡稱「豫」的由來。

元代行省

4.河北: 因位於黃河以北而得名。唐朝置河北道,北宋時期,河北南部屬河北路,後分為河北東路和河北西路,元朝河北為中央直屬的中書省,明代為北直隸布政司,清朝為直隸省,1928年改為河北省。河北簡稱「冀」,古代河北屬冀州之地,冀州在中國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曾是九州之首、天下之中。春秋戰國時期,河北境內有燕、趙兩個大國,因此也有燕趙大地之稱。

5-6.湖南、湖北: 分別以在洞庭湖南北而得名,是一對名副其實的孿生兄弟。宋初置荊湖南北兩路,簡稱湖南路、湖北路,湖南、湖北之名由此始。元代,江南部份屬湖廣行中書省,設有荊湖道宣慰司。明朝,湖北湖南屬湖廣布政司,清康熙三年,湖廣分治以洞庭湖為界,南為湖南布政司;北為湖北省布政司,是為湖南、湖北建省之始。湖北簡稱「鄂」,源於比楚國還早的鄂國,是夏商時期黃河流域一個以捕鼉(鱷魚)為生的部落建立的國家,後被迫遷至湖北境內,而在古代,鼉、鱷、鄂為通假字。湖南因境內最大河流「湘江」而簡稱「湘」,而「湘」與「相"字有關,其產生據說與紀念舜帝相關。湖南和湖北都是古代楚國的核心區域,楚文化對兩省影響深遠。但兩省都沒有使用「楚」的簡稱,一是兩省都有比「楚」更加古老的文化,二是誰用「楚」,對方都會不服。所以現代才有「荊楚文化」和「湘楚文化」之分。

荊湖南、北二路

7-8.廣東、廣西 : 「廣」字源於先秦古地名「廣信」。北宋時期,兩廣以廣信為分界,東謂廣南東路,即廣東,西謂廣南西路,即廣西。元朝,廣東路隸屬江西行省,廣西路隸屬湖廣行省。元末1363年,廣西從湖廣行省分出,設立廣西行省。1369年,廣東從江西行省分出,改廣東道為廣東行省。此後,廣東、廣西一直作為省名沿用至今。【山海經·海內南經】:「桂林八樹,在賁隅西」。因桂樹成林的景觀,秦代設立桂林郡。但這個「桂」非桂花樹,而指的是中藥之肉桂。「桂林八樹」後來演變成「八桂」,成為廣西的代稱,「桂」也成為簡稱。廣東簡稱「粵」,主要是因為這裏居住著南越部族。古代「越」通「粵」,泛指嶺南地區,東漢班固在【漢書】中將「南越」覆寫為「南粵」,從而使得「粵」字代表廣東逐漸固化。同樣,兩廣都不使用「廣」作為簡稱,一是兩省都帶「廣」字,容易混淆,二是任何一個簡稱「廣」都會引起另一個的爭議。

9.江西: 因唐玄宗設江南西道而得名,宋代設江南西路,元朝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置江西等處行中書省,為江西設省之始。明代設江西布政司,清朝改江西省,此後一直沿用江西省名。江西簡稱「贛」,因贛江由南向北縱貫全省。贛水早在先秦時期就已得名,但一直到清朝,「贛」也往往是指贛南一帶,「江」才是江西簡稱。清代官方文書中大量使用「江省」、「江境」等詞稱呼江西,而「江」作為省稱,但由於易與江蘇、黑龍江混淆,近代才以「贛」為簡稱。

南宋各路

10.陜西: 陜西之名可追溯到周代。西周王朝以"陜原"(今河南陜縣境內)為界,陜原以東曰"陜東",由召公管轄;陜原以西曰"陜西",由周公管轄。「陜西」作為行政區劃名稱始於唐代,安史之亂後,唐王朝設立了陜西節度使。宋代,陜西首次被用作地方行政單位的名稱,即陜西路。隨後,元代設定陜西行中書省,正式作為省名。陜西簡稱「陜」或「秦」,「陜」為取省名中一字,「秦」則是因為陜西曾經是秦國和秦朝的政治中心。

11.海南: 【隋書】記載「海南儋耳歸附者千余峒」後設崖州,為「海南」表述為海南省作為的最早記載。隋後改崖州為珠崖、臨振二郡 。唐朝又設瓊州(範圍為今海南),民間稱雷州為「海北」,瓊州為「海南」。歷史上,海南先後屬廣西、廣東管轄。1988年,海南從廣東分離,才獨立成省。海南簡稱「瓊」字來源唐朝時設立的瓊山縣,而瓊山縣的得名,則源於縣境有一座名叫「瓊山」的小山,山上的石頭潔白潤澤如玉,叫瓊山,位於今海口市瓊山區甲子鎮仙民村境內。

二、江河湖泊類

12.浙江: 古稱「折江」,因省內最大河流錢塘江蜿蜒曲折如「之」字而得名「折江」、「之江」。浙江,唐屬江南東道,設浙東觀察使和浙西觀察使;南宋又分兩浙東路和兩浙西路,簡稱浙東路和浙西路;元設浙東海右道和江南浙西道;明設浙江布政司,為浙江得名的開始,清置浙江省,並取省名中的「浙」作為簡稱。

13.黑龍江: 因黑龍江河流而得名,黑龍江名稱最早見於【遼史】,因江水色黑,其形若龍,故名黑龍江,取省名中的「黑」字作為簡稱。

【尼布楚條約】簽訂時的東北

14.遼寧: 取遼河流域永遠安寧之意而得名。唐代,遼河流域隸屬於河北道。到了遼、金時期,這裏被稱為東京路。元代設立了遼陽行省,明代則為遼東都司。清代末期,隨著東北地區的變化,奉天府(今沈陽)取代了盛京城(今沈陽故宮),最終在1929年由當時的國民政府命名為遼寧省,取最具代表性、且省名中有的「遼」字作為簡稱。

15.青海: 青海省的名稱來源於境內的中國最大內陸鹹水湖—青海湖。青海湖在歷史上被稱為「西海」、「仙海」或「仙海鮮水海」,青海湖及其周邊地區被稱為「青海」。到了清朝,青海湖地區被正式命名為「青海」,並設立了相應的行政機構進行管理。1929年,青海正式建省,以「青」作為簡稱。(未完待續)

說明: 本文部份圖片和內容來自於網路,若與實際情況不相符或存在侵權行為,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