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這是美食圈越來越小眾的一種職業

2024-05-22文化

想做美食相關的職業,有哪些選擇?

廚師、甜品師?美食博主、美食媒體編輯、攝影……其實,飲食相關的行業裏, 還有好多小眾又神奇的職業,在做一些你意想不到的事

我們與大家介紹過 食物造型師 咖啡尋豆師 、食品研發、出沒於網紅店門口的 美食黃牛 ,還有在寺廟裏做研究的飲食人類學家,今天的主角是美食書出版責任編輯。

提起美食類書籍,大家多少都聽聞過汪曾祺、梁實秋、蔡瀾......美食愛好者們也可能知曉陳曉卿、扶霞·鄧洛普,他們談食論肴的作品。

然而,各式印刷精美的 引進菜譜、美食指南,卻鮮少有人問津。 豆瓣2023讀書榜單有18個單元,180本書,但 美食類書籍在其中沒有一個單獨的分類 ,也 沒有一本與美食相關的書出現在榜單中。

畢竟,今天想了解某地的某種食物與菜譜做法,掏出搜尋引擎一搜,關鍵詞多列幾個,不就什麽都出來了嗎?

但作為研究食物的重要指南,它們從不是可有可無的存在。

這些食譜,能夠從印刷廠與海外書店,被轉譯成我們的語言,出現在你我手上,多虧了一個小眾職業, 美食書出版責任編輯 (在業內簡稱為美食編輯,後文也使用簡稱代指)。

責任編輯,有的是編輯、印刷、發行等出版專業科班出身,也有人半路出家投身其中。我們采訪到了一位資深美食圖書責任編輯 —— 小晰 ,讓她來給大家講一講,做美食圖書出版背後,都有什麽不為人知的故事?

語言、「配貨」、競價......

沒開始編輯, 就要過五關

早先出版社,或許有文字編輯和策劃編輯之分;但現在為了開源節流,幾乎所有的圖書編輯都身兼數職,也包括小晰: 從一本書的引進,直到終稿進入印刷廠,都由一人全權負責。

單從 語言基礎 一關來看,圖書編輯的門檻就不低。

小晰的代表作有【現代主義麵包】、【水果進行曲】、【咖啡必修課】、【食物風味搭配科學】,原作涉及英文、法語、日語。

這幾本書在業內也都算經典作品,餐飲從業人員,或是烘焙、咖啡愛好者,是不是多少都聽過?

回憶一下 書店裏的美食類書籍 可以說有8 0%都是外文轉譯引進的: 尤其是實用類菜譜工具書、一個食物大品類的指南、 🧀 圖鑒等等。

畢竟咖啡、烘焙、葡萄酒、各式食譜烹飪書,本就不是在中國生長出的元素。(中國也有食譜,但是無論是家庭還是專業廚師,中國烹飪知識的傳承,更講究言傳身教,師徒父子,不單單靠食譜。)

正因為海外美食書市場,確實比國內豐富很多;所以 美食編輯的工作起點 ,是時刻關註各式海外書展書訊, 在書海中尋找目標,拿下版權

在疫情前,各大出版社的編輯都會參加世界各地的書展,世界各地的出版社都會參加,展示最新出版的書籍。

看到感興趣的書,美食編輯要能夠和外國出版社溝通,了解這本書在海外的發行情況。

然而,就像愛馬仕買包需要配貨,購買海外書籍版權也需要「 配貨 」。

舉個例子:法國藍帶學院名氣大,封面帶上「藍帶」兩個字的菜譜,按照常理來說銷量就比普通美食書有保障。

那麽想要拿下熱門書的版權,你就得「配」上一部份該出版社在海外市場 銷量慘淡、堆積在倉庫吃灰的烹飪書的版權

如果有競爭對手也想買這本書,還得 參與版權競價 ;不過有的時候也看私交,所以與外方版權商維持良好人際關系也很重要。

說服出版社引進一本書並不容易。

普通美食書的版權費用從幾千到幾萬元不等;但也有像【現代主義麵包】這樣的個例。

這套書包含了 1200+份食譜, 5000多張圖片, 其中有相當一部份來自於世界最頂尖的廚師, 定價6980元 ,相當高昂......而其版權費 高達7位數,上百萬!

這套書一共有6冊,作者團隊共耗費4年時間,用掉40噸面粉,執行至少1600次大型實驗,幾乎與編撰一本辭典的工作量相當。

不算轉譯印刷費,就已經是天文數位;再加上行銷宣傳、出版社管理費、倉儲物流等等,成本不可估量。

除了價格,美食編輯至少得了解書中的內容,有時甚至需要自己轉譯一部份文字,在內容之上,例證分析這套書的閃光點。

為了引進一本美食書,小晰自行轉譯的文稿

同時,一並匯報給出版社的,還有預估成本分析(紙的價格每一天都在變化)、計算市場定價區間、利潤率等等來證明: 引進這樣一本書,讀者會買單。

在愛好者眼裏,有千萬種衡量一本書好壞的標準,但在出版社看來,一本書值得被引進和出版有且只有一個標準—— 銷量高 。(如果你是負責人,不在乎銷量,完全可以根據個人喜好來買書。)

這本書曾入圍詹姆士彼爾德美食書大獎,被【紐約時報】評為2019春夏最佳讀物

要是攻克了種種難關將版權拿到手了,編輯還要用自身積累的人脈, 尋找合適這本書的轉譯。

美食書的轉譯和其他類目不同,語言學出身的專業轉譯不一定具備相當的食物知識,大多專業廚師又沒有過硬的外語能力;

近兩年,越來越多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因為對美食的熱愛,進入食物相關行業,所以滿足要求的美食書譯者數量稍稍增多,但大多都是兼職。

在轉譯階段,美食編輯需要把控轉譯的轉譯品質:

若轉譯認真負責,則歲月靜好;但要是轉譯拖稿、胡亂轉譯,那編輯需要親自進行大篇幅的 重新轉譯和修改

美食書的轉譯薪資在千字50-100元,極少數能夠拿到150元(轉譯市場友情價千字200元);若按千字100元來計算,轉譯一本100萬字的美食書,稅前才10萬元......而且結算周期特別長,快的話可能也有2-3年。

開始編輯工作:

事無巨細,樣樣躬行

譯稿拿到手,真正符合外行人想象中的編輯工作終於可以開始。

一本300多頁的書,正常排版速度在一星期左右;因為體量大,復雜,小晰負責的【現代主義麵包】,光排版就排了有3個多月。(這裏的復雜用出版專業術語來說,就是層級多,有各種大標題小標題、斜體粗體......)

排版結束進入編輯,大到修改整體轉譯文風,比如一套書的風格不需要過於華麗的辭藻,客觀清晰才更適合。

因為國內的美食書出版經費有限,審稿幾乎全靠編輯本人。在一定程度上,原作和譯者決定了一本書的上限,而編輯審稿的細致和專業程度則給這本書兜住了下限。

比如一次小晰在審稿過程中發現譯者把pain au seigle譯成法式純黑麥麵包,但是如果是純黑麥的,應該用de,而不是用au,而且文中提到了黑麥含量是小於65%,所以刪除了「純」字,譯為法式黑麥麵包。一字毫厘之差,意思就差之千裏了。

不過即便盡量避免,也會有出現錯誤的時候。小晰有本甜品書出版以後,有個讀者找到她,求問書裏提到的 中國咖啡醬 是什麽?

她查了原書,法語寫的是「pâte de café chinoisée 」,「chinois」在大多數語境都是「中國的」,但在這裏其實指網篩,所以應該是「過濾後的咖啡醬。」

在那之後,小晰便更加謹慎,稍有拿不準的地方就會發給餐飲和烘焙行業工作的朋友求教。

還有些烹飪書因為資訊過於前沿, 包含大量作者創造的詞 ,不僅根本不存在於中文語境中,即便是原書的母語使用者也不一定能明白。

這時,就需要譯者與編輯更深入地討論學習,給書中涉及到的專有名詞找出一個相對最正確的譯法。

比如說Patent flour如果直譯的話,是【專利面粉】,但是在中文烘焙領域,我們並沒有這樣的說法,討論之後便按照我們的語言習慣轉譯為了【特級面粉】。

當然也不是所有編輯工作都這麽費腦筋,更多的時候是枯燥機械的。

比如統一Potato,在這本書裏應該叫馬鈴薯、馬鈴薯還是洋芋? 得統一說法

沒法透過Ctrl +F替換,萬一出現錯別字就有可能檢索不到。

只能夠在原文中搜尋「potato」,「potatoes」,然後再定位到譯稿中,哪怕出現了900次,1000次,也得挨個細查改正。

等到了印刷階段,編輯有更多的事情需要操心。

比如要和外方出版社 隔著太平洋反復拉鋸 ,調整印刷測試彩樣。

外方不懂中文,但會請人校稿,逐頁檢查排版,追求每個段落大小譯文和原版內容面積一致。

光扉頁封面就改了10次,編輯老師瞬間變身乙方小職員。

【現代主義麵包】為了更突出圖片的質感,還采用了圖片單獨過油工藝,每一頁都要編輯親自檢查色差和位置契合度。

所有所有的細節,在最終印刷前,都是編輯去一遍一遍的確認和修改。

小晰說:「連續幾個月,我每天都要加班到淩晨2點,眼睛都要看瞎了。」

吃力不賺錢

沒人想做美食書

由於紙媒沒落,整個出版業的薪資都不高。一個擁有中級責編證的圖書編輯,到手基本薪資在8k-1w元左右。

但你可能不會想到, 美食編輯整體待遇在出版業處於最底端。

出版社內部,在小晰入職之前,整個編輯部有十來個編輯裏,沒有一個人想做美食書。

原因很簡單, 不賺錢

小晰說:「業內認為編輯的職業生涯高光,就是 做出一本暢銷書 ;事實上,99%美食書只能印幾千冊,從類目上來說,就不太可能成為出版業內定義的暢銷書。」

然而美食書光 印刷成本 ,就比普通社科類、小說高出不少。

「字兒書」的印刷成本可能一本就幾塊錢,定價40元或者50元銷售,因為印量大,利潤空間相對大一些。但不少美食書,內部都是全彩的,別說油墨,光紙張費用就已經翻倍了。

一本書定價也許是100-200元,但其 印刷成本就要占50-80元。

累加各種成本後,一本美食書的利潤空間被壓縮得很小。假設一本書初次印刷了2000冊,賣到一半的時候可能才能夠剛剛覆蓋印刷和版權成本,這時還沒有計入人工、房租等等開支。

一本美食書周期再短,也要一兩年,賣得不錯的情況下編輯績效也不過一兩千。

利潤空間小→出版社不賺錢不盈利→不願意引入美食書→編輯老師更拿不到出版績效,收入在同行中墊底。

為什麽台灣、香港出版社的中文譯本品質會比大陸出版社的更好?

很大一部份原因是,美食書不是國內出版社的主要方向,出版社會把費用花在重點書的制作以及宣傳上,另外,出版社能給出的審校費也比較低,很難找到專業的審校。

而台灣美食書市場整體更景氣,銷量高,有經費去請外審來審稿,良性迴圈,轉譯人才也更成熟。

台灣的美食書平均售價比國內的要高

【現代主義麵包】從引進到發行一共花了5年時間裏,便是只按照一年250個工作日,每天為這套書工作2小時的情況算,250*5*2,小晰老師在這套書上投入 最少2500個小時

盡管這套書的工作量很大,但因為一些不可抗力延遲了原本計劃的出版時間。按照出版社對編輯考核的規定,即圖書沒有按時入庫,所以小晰 沒有拿到一分錢的績效獎金。

小晰老師還分享了一個有趣的「鄙視鏈」:拋開編輯對內容的好惡不說,美食書編輯老師們最討厭引進的是日文美食書。

從讀者角度來看,相比於歐美,日本的飲食習慣離我們更近,應該是更受讀者歡迎的。

但日文書的引進會透過版權代理,傭金高,並且日本人生怕你學不會這道菜,做個水果三明治都要從如何每一種水果的切法開始......事無巨細。

這在讀者看來很貼心,但對編輯而言,密密麻麻、大大小小不一致的字會增加不少工作量。日語的說話習慣和其他語言也不太一樣,當中文補齊主語後,排版就會變得很長,需要反復修改。

日本的閱讀習慣是右翻書,改成國內的左翻書版式,也需要挨個調換圖片和順序。

引進一本日文美食書, 背後的精力和引進一本歐美美食書是一樣甚至更多的。 但日文書少有精裝,多是平裝,開本比歐美的書也小,字小還密,所以頁數相對也少,定價就會低一些。

39.9元vs均價100+元的歐美食譜書

薪資微薄、沒地位

為什麽還要堅持出版美食書呢?

做圖文書有趣的地方就在於傳播資訊的其實並不止內容本身。不談設計,光紙張就會帶給讀者不一樣的體驗,這樣的體驗不止於視覺,是pdf電子版墨水屏無法替代的。

銅版紙觸感光滑,字典紙紙張,墨水和光、水分發生反應形成的氣味閉著眼睛只聞便能讓人回到讀書時代。

更別提專門制作的封面設計,比如這本寫桃子的書封就用心設計出桃子毛毛茸茸的手感,閱讀時不經意的摩挲就會讓人很開心。

前面提過,因為讀者更願意購買引進的美食書,所以中文原創美食書的存在越來越弱。

原創美食書的制作流程和引進書不同:有作者寫好了稿子主動找出版社發表,或者編輯有了一個他們認為可行的美食書選題,基於自己人脈或者社交平台再去找作者寫出來。

兩種方式背後,美食編輯的參與程度有很大的不同:前者編輯可能只是修改潤色,而 後者則相當於半個作者了。

原創作者把稿子交上來後,責編會先對文字進行加工、修改;一般在沒有圖文的情況下,字稿會先走社裏的審校程式,等基本定稿了再上版。

這個篩選是非常嚴格的,圖書出版的周期比公眾號文章要更長,但 當下有沒有熱度 仍然是一個很重要的標準。

市面上同類書多不多,銷量好不好,作者的內容和其他同類書有什麽差異化,菜譜新還是舊,一本書的受眾都有哪些,受眾特別窄就不會考慮。

能夠填補市場空缺的書會更有機會脫穎而出, 你看,減脂菜譜就是原創美食書的紅海。

不過世事難料,砸手裏的情況也有,比如關於日本料理,海魚的書遇上排放核汙水, 基本就等於判了死刑

和引進的美食書不同,因為經費緊張,中文美食類的書不會太要求版式設計的美感,紙張和後期排版都較為普通。

這樣省去了像引進書,三番五次跟外方出版社溝通的過程,也省去了排版的麻煩。

換個思路,因為原版書不賺錢,出版社不願意出,那麽市面上能夠出版的原創中文美食書,沒有進口書的光環,出版社對內容要求也高很多;所以不考慮美感,大多文字內容品質都還不錯。

從出版社離職的小晰一邊在招聘平台求職,另一邊也在和一些原創作者、烘焙行業的朋友溝通,尋求合作。或許出版行業看衰的 中文原創美食書 能夠有一線生機?

無論是國內原創,還是海外引進,每一本美食書出書前都是痛苦的,短則1年,長則要5年;每本書的制作過程中,小晰都會遇到各種對書對自己的冷眼與不理解。

但她說: 「我永遠愛做美食書編輯,包括那些淚崩的時刻。」

從一名會計到美食書編輯,從安穩平淡到每天都充滿不確定性,小晰選擇了一條不那麽容易走的路。但對美食的熱愛、對美食書的熱愛帶給她很多很多。

為什麽如此熱愛?為什麽能夠堅持?其實同為美食和文字工作者,我認為根本無需討論太多,畢竟文字和美食本身的美好不是就已經足夠?

最後小晰說,在任何一個類目,盜版書對正規出版的打擊都是很大的。但美食類書籍是很特殊的一類書,更加從中受到傷害。比如料理類和烘焙類的書,我們需要及時從國外的美食書上學習文化、技術、配方,出版社不惜高成本引進國外的優質好書,這樣的內容是可以促進行業發展的。但是如果盜版猖獗,正版書賣不出去,那後果只有一個:原本在夾縫中求生存的美食出版就會消失。

讀者想看中文版的正版書成為奢望,要麽是貴價買外版書,要麽是買盜版pdf啃生肉。買盜版pdf的讀者,多想一下你的這種無版權意識的行為會帶來一連串的蝴蝶效應。 呼籲大家:哪怕不買正版,至少不要助紂為虐,這樣行業才會良性發展,要不然只能惡性迴圈,走入死局。

文 - 大仙 編輯 - 夏桁

圖- 小晰老師、部份來自網路

感謝小晰老師接受采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