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對談柳智宇:從數學巫師到平凡人生,如何在內卷社會保持心境淡定?

2024-04-10文化

寫在前面

如果在網上搜柳智宇的經歷,很多人會覺得驚訝,因為這中間轉折實在是太大了。

18歲獲得國際數學奧賽金牌,本來沿著這條路可以成為有名的數學家,要知道同期的競賽者如今已經獲得了數學最高獎——費爾茲獎,他卻放棄了數學之路,轉而去修行,讓眾人嘩然。這也就罷了,幾年之後他又入世,進入心理學領域做起了咨詢,這跨度也夠大的。

兜兜轉轉回了原點,一切都要從頭再來,後悔嗎?

他卻說

「人生每一步都算數」

聽柳智宇講自己每一階段的人生感悟,講他數學競賽的光陰,講他對傳統文化和心理學的理解,講他如何看待「出世」「入世」,身處內卷社會的中年父母,對照自己的人生和孩子養育,總會有所感悟。

周二

思維

全文共3033字,閱讀時間8分鐘

嘉賓介紹

柳智宇,18歲以滿分摘得國際數學奧賽金牌;高中畢業後被保送至北京大學;大學畢業前成功申請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全額獎學金,隨後放棄留學,有了一段出世又入世的經歷。2022年5月開始從事心理咨詢行業。

開始的時候,我並沒有期待自己一定要成為一個數學家。我初二時接觸了一些傳統文化思想,對莊子的生命境界特別仰望,特別向往人生的那種自由灑脫,數學是我領悟人生和自然規律的一種方式,而且這是大眾認可的,於是學了數學。大學之後,我開始覺得數學有一點繁瑣和抽象,太脫離日常生活,再加上身體原因,就轉向了另一條人生道路的探索。當然,最終並沒有沿著那條路走下去,而是選擇了心理學領域。以下就是我在每個階段的經歷和感悟。

談數學

1.如何發現自己對數學的喜愛

我在小學排十幾名,並沒有特別突出,數學也因為不細心並不是全對。對數學的喜愛是因為四年級的時候參加了類似現在的數學培優班,

慢慢在老師引領下看到了數學的美

,找到了自己的一個方向。

首先透過做這些題目,我覺得它是有意思的,其次自己能夠進步,經過幾個學期後我會發現,這部份是我能勝任的,就會有一種成就感。同時我覺得老師講的這些東西確實是真正的學問,而不光是叫我們如何參加考試,總之當時的我對數學的美很向往。

初一初二的時候我成績一般,因為粗心,語文和英語的聽寫經常出錯,自己也很挫敗。

初二數學成績好了起來,原因有二:

(1)證明題多了之後,邏輯思維能力的優勢體現出來了

(2)不斷總結適合自己的檢查技巧,避免因不細心失分

初二下學期,我的成績有明顯提升,初三他們就把我作為區中考狀元的種子選手來培養。後來就走了數學競賽的路。

2.談談奧數競賽和普通學習的關聯

我覺得競賽能走下來,很多時候還是靠個人。要看三點:

(1)順應孩子的天性。要看孩子對數學感不感興趣

(2)看孩子的學習能力如何

(3)親子關系是否良好

搞競賽孩子心理壓力大,需要家庭親子關系去承托,而不是搞得親子關系破裂。

最後我放棄了數學方向的研究,主要是不想總待在自己的世界裏,還渴望和人的連線。

也是因為這個原因,中間有一段出世又入世的經歷,直到後來接觸心理學,就進入了心理學領域。

談心理學

1.如何看待出世與入世的課題

古人有句話說得很好,就是

「以出世的心態去做入世的事情。」

這樣能把理想和現實很好的結合。

因為

真正的理想或者說出世或者說自由,主要在於以什麽心態在做什麽事

情,這只是外在的展現。其實一個人同樣可以去做那些別人正在做的事情,但重要的是懷抱著一顆善良的初心。善良也不是一種道德的評判,而是當下內心的從容淡定,內心有一種光亮和喜悅,帶著這樣的心態去面對你的生活,就是一種很自如的狀態。

2.傳統文化和心理學能否相互融合?

它們是相通的,可以套用於生活中不同的領域。

儒、佛、道包括傳統文化

,關註長遠的生命成長,平凡人怎麽向上成為聖賢,更註重個人的修行;

心理學關註當下心態的調節

,更註重在關系裏成長和治愈,強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是心理問題的來源,也是治愈的來源。

兩者各有特色,而且正好可以彼此補充,既能照顧到長遠,又能照顧到當下。

3.將追求超脫的傳統文化融入

心理學,能解決當下「要競爭、

要成功」之類內卷的矛盾嗎?

我覺得是可以的。

現在社會這麽卷的一個原因,就是大家都只關註有限的社會資源以及社會給人的那些認可,所以會爭得頭破血流。

其實莊子強調在現實生活之外要有自己的空間。你快樂與否不是別人認可的,而是你是否真的快樂。既然痛苦、快樂、幸福、悲傷都來自人的心,就說明我們的修心肯定是有價值的。所以我覺得傳統文化是現代社會一個特別好的補充,能幫我們從過於關註競爭的焦慮中解放出來,獲得心靈的平衡。

一個人有了內在的世界,才不會被外在的評價所吞噬。

很多孩子一直活在評價之中,活在自己的大腦之中,沒有真正的自我和感受,就缺少穩定的內核。

想要能夠對外在的環境不動心,是要放下這些評價去體會自己,回歸到生命的本身,察覺自己的情緒,看到自己真正的需要,然後與人建立真實的連線。這樣才能讓我們內心真正成長起來、強大起來。

我小學時就被他人評價所困擾,很焦慮。後來讀莊子,裏面講到一個古代的賢者叫宋榮子,

「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

心態就有轉變,覺得這個人很了不起。能夠知道內外的邊界,知道哪部份是屬於自己生命本身,哪部份只是別人的一種評價和想法,這樣他才能夠活得自在。

但莊子說這種境界還不是最高的,最高的是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能夠徹底地看待一切的概念體系。

這些評價也是世俗社會制造出來的概念,而這一切的概念不過是社會的建構而已,並非客觀存在的真實。

回到到生命本身,這個是更加真實的。從一切的語言概念中超越出來,能夠活成鮮活的生命本身,這一是讓我特別觸動。

這種聖人境界並非遙不可及。我們在生活中能夠看到那些制約我們的概念和評判,慢慢把它剝離,就是在邁向聖人的境界。

談家庭

回顧自己的成長經歷,媽媽給了我很多支持。我上小學時我媽也很焦慮, 慢慢地她松下來了一點,還會幫我扛起很多學校裏的壓力。如果沒有她的支持,我不會在數學道路上走那麽遠。

我經常說

父母要做孩子的防火墻,不要做高壓鍋

。如果要給父母們一些建議的話,我覺得最根本的有兩個:

一是親子關系。

不論怎樣,你要成為孩子的後盾,成為孩子腳下的土壤,要能夠共情到孩子,知道他現在想要的是什麽,然後因勢利導,啟發孩子自己內在的力量,帶著他向前走。

二是父母要能夠涵容自己和孩子的情緒

,要像一個容器一樣,孩子情緒來了,家長能收得住,放在這裏。也許不能馬上解決問題,但能夠承載住他的情緒,這就已經很不錯了。

但很多家長是非常焦慮的,追求即刻解決問題。有時候孩子跟他說一件事情,他比孩子還著急,這樣情緒會反過來影響到孩子。所以不要老是做急於解決問題的家長。如果孩子確實遇到困難,我們可以支持他,幫他想一些主意。但要知道,永遠是孩子自己在面對自己人生的挑戰。

「天才」從不是被外界成就的

「平凡」也並不是一個貶義詞

如何看待自己和孩子的人生?如何正確的自我認知,並且給到合適自己人生規劃的定位?如何不被外界評價所裹挾?……這裏面的學問很深。

如果你還是有些迷茫,那不如看看「不焦慮父母俱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