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作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內涵,吸引了無數讀者。然而,關於【西遊記】的真正作者,學術界一直爭議不斷。傳統觀點認為,【西遊記】的作者是明代作家吳承恩。但隨著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吳承恩可能是冒牌貨,真正作者的身份至今仍是一個懸案。本文將從史料出發,探討【西遊記】作者的真相。

關於吳承恩是【西遊記】作者的最早記載,我們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的學者黃虞稷。在黃虞稷編纂的【千頃堂書目】中,有這樣一條記錄:「吳承恩【西遊記】。」這似乎為吳承恩是【西遊記】作者提供了最早的文獻支持。然而,仔細分析這一記載,我們發現它並沒有確鑿的證據作為支撐。

首先,在吳承恩生前,他的親朋好友及同代文人的記載中,並未提及他創作【西遊記】的事跡。吳承恩生活在明嘉靖至萬歷年間,這一時期的文人交往頻繁,文人間相互提及作品是常有之事。但令人費解的是,吳承恩的親朋好友及同代文人,如李贄、湯顯祖等,均未在他們的著作中提及吳承恩與【西遊記】的關聯。
其次,吳承恩的墓誌銘、傳記等文獻資料,也未提及他與【西遊記】的關系。吳承恩的墓誌銘由其好友朱應乾撰寫,詳細記載了吳承恩的生平事跡,包括他的科舉經歷、官職變遷等,但唯獨沒有提及【西遊記】。此外,清代學者錢謙益在【列朝詩集小傳】中為吳承恩作傳,同樣沒有提及【西遊記】。

再來看吳承恩本人的作品,【射陽先生存稿】是吳承恩傳世的詩文作品集,但其中並未展現出【西遊記】那樣的高超技藝和獨特風格。這不禁讓人懷疑,吳承恩是否真的具備創作【西遊記】的能力。
此外,明代的一些文獻目錄,如【國史經籍誌】、【續文獻通考】等,雖然收錄了【西遊記】,但並未註明作者為吳承恩。直到清代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才正式將【西遊記】的作者定為吳承恩。然而,這一記載距離吳承恩生活的年代已有兩百多年,其可靠性值得商榷。
其次,如果我們深入考察吳承恩的生平經歷,會發現他的人生軌跡似乎並不符合創作【西遊記】這樣的鴻篇巨著的條件。吳承恩,字汝忠,號射陽,生於明孝宗弘治十三年(約1500年)左右,卒於明神宗萬歷十年(1582年)。他的一生,大部份時間都在科舉考試的道路上努力奮鬥。

據史料記載,吳承恩的科舉之路並不順利。他多次參加鄉試,直到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才中舉,成為一名舉人。然而,在此後的會試中,他屢試不中,直到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吳承恩才得以選為歲貢生,進入國子監讀書。這一過程耗時二十余年,足以看出他在科舉上的艱辛。
在官場上,吳承恩的成就同樣有限。他曾短暫擔任過浙江長興縣縣丞,但並未留下顯著的政績。【長興縣誌】中關於吳承恩的記載甚少,僅提及他「性敏而勤,治邑有方」,並未有更多詳細的描述。此外,吳承恩在官場上的時間較短,不久便因故辭官回家。
在文學創作方面,吳承恩的主要作品是【射陽先生存稿】,這是一部收錄了他的詩詞和散文的作品集。然而,從這部作品集中,我們很難找到與【西遊記】相匹配的高超技藝和深厚內涵。【射陽先生存稿】中的作品,大多為應酬之作,風格較為平淡,與【西遊記】中展現出的豐富想象力和深刻哲理相去甚遠。

清代學者錢謙益在【列朝詩集小傳】中提到吳承恩的作品時,也僅僅是說:「射陽先生工於詩,有【存稿】行於世。」並未對其作品給予高度評價。這與【西遊記】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形成了鮮明對比。
再者,當我們深入分析【西遊記】這部作品的內容,會發現其中蘊含了豐富的佛教、道教、儒家等多元思想,以及對明代社會現實的深刻批判。這些內容的深度和廣度,無疑要求作者具備相當的知識儲備和深厚的生活體驗。
【西遊記】中,佛教思想的體現尤為明顯。例如,唐僧師徒取經的過程,本身就是一次修行和悟道的過程。作品中對於因果報應、六道輪回、禪宗頓悟等佛教概念的運用,顯示出作者對佛教教義的深刻理解。這種理解非一日之功,而是需要長期的學習和修行。

道教元素在【西遊記】中也占據了重要地位。孫悟空的修煉成仙、豬八戒的九轉大還丹、沙僧的流沙河等,都充滿了道教色彩。特別是孫悟空的「七十二變」和「筋鬥雲」,這些神通廣大的描寫,顯然是基於道教修煉術的想象。
儒家思想在【西遊記】中同樣有所體現。唐僧作為取經團隊的領袖,他的仁愛、忠誠、堅韌不拔的品質,正是儒家所倡導的君子之風。而作品中對於君臣、師徒、朋友等關系的描寫,也反映了儒家倫理道德的影響。
除了宗教思想, 【西遊記】還對明代社會現實進行了深刻的批判。例如,對於官場的腐敗、社會的不公、人性的貪婪等,作品都有所揭露和諷刺。這種批判力度,需要作者對社會有著深刻的洞察力和敏銳的觀察力。

然而,從吳承恩的生平經歷來看,他雖然受過傳統教育,但並沒有顯示出對佛教、道教有特別深入的研究。他的詩作和散文中,也鮮見對這些宗教思想的深入探討。同時,吳承恩的生活經歷相對單一,大部份時間都在科舉和官場上奔波,這使他很難有機會深入社會各個層面,從而進行如此深刻的社會批判。
清代學者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提到【西遊記】時,也表達了對其內容深度的贊賞,但同時指出:「其書則實出於遊戲筆墨,初非有意於著作之林。」這種評價似乎與吳承恩的生平胡作品風格相吻合,而與【西遊記】的深度和廣度不太匹配。
因此,從【西遊記】本身的內容來看,吳承恩的生平經歷和作品風格,似乎難以支撐起這樣一部需要豐富知識儲備和深厚生活體驗的偉大創作。這進一步加深了我們對吳承恩是否為【西遊記】真正作者的疑問。

關於【西遊記】的真正作者,至今仍是一個懸案。雖然吳承恩被認為是傳統意義上的作者,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他可能是冒牌貨。在缺乏確鑿證據的情況下,我們無法確定【西遊記】的真正作者。然而,這並不影響【西遊記】本身的價值。作為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它將繼續流傳下去,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讀者。而對於【西遊記】作者的探究,也將成為學術界永恒的話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