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戲鄉黃梅丨裊裊鄉音黃梅調

2024-04-30文化

「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上世紀五十年代,一部戲曲電影【天仙配】受到了國內外廣大觀眾的喜愛,黃梅調從此唱遍大江南北甚至港台地區,並迅速發展成為全國五大劇種之一黃梅戲,也讓我的家鄉——地處鄂皖贛三省交界的黃梅縣聲名鵲起。

黃梅戲原名黃梅調,起源於湖北黃梅,發展壯大於安徽安慶。我家鄉依然保留著黃梅戲發展早期的黃梅調(也叫采子),人們生活中處處有它存在,男女老少都會唱幾段,日常娛樂主要形式多是唱黃梅調,連母親哄孩子睡覺哼唱的也是它,甚至出殯時親人的哭聲都是婉轉的黃梅調,它深深融進了黃梅人的骨子裏。

聽母親講,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大家在生產隊裏勞動,田間休息時經常用黃梅調對唱,唱詞都是現場編的,風趣幽默非常應景,有點像電影【劉三姐】中的對歌場景,既消除了勞作的疲勞又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

小時候,農閑時節常常看見婆婆媳婦們坐在一起納鞋底、做布鞋、織毛衣,嘴裏不時哼唱黃梅調。如果細聽就會發現不是隨便哼一兩句,至少是【打豬草】【夫妻觀燈】這樣的小戲,有的大段大段地唱【天仙配】【於老四過界嶺】中的選段,偶爾覺得不順暢,停下來問旁邊的人是否唱錯了。也有性急的,發現別人唱得不對,直接打斷別人的哼唱,指出唱腔唱詞的錯誤,激動時當場示範。

多年以前,縣城東頭古塔邊的黃梅戲劇院是城關鎮最熱鬧的地方,每逢有新排的劇目或者外地名劇團來演出,大家必定奔走相告,在沒有電子廣告的年代,演出的資訊就憑著口口相傳的方式,會在一兩天內傳遍全縣的城鎮鄉村。經濟條件稍好的人便相邀去看戲,於是劇情和主演便成為一段時間內勞動之余熱議的話題。

黃梅縣古塔邊的戲迷

如今,黃梅戲劇院已經搬離古塔異地新建,但古塔邊依然是戲迷的重要集聚點。一個人找個場子,幾個人搭個班子,著便裝也行,著戲裝更好,開啟音響或操起樂器,立馬自娛自樂唱起來。有無觀眾也不介意,只要盡興就好。

到縣城戲院看戲是難得一遇的奢侈享受,機會不多。在鄉村看土劇團演出就很多,在本村看過,在鄰村看過,到十幾裏外親戚家也看過。每逢隆重的慶典或重要的年節,經濟實力強的村子就會組織起來唱戲。看過的曲目忘了,戲的內容忘了,戲中的人物忘了,也模糊了唱念作打的細節,但黃梅調的旋律卻深深刻進我的腦海。

黃梅戲劇團下鄉演出

大學畢業後離開了家鄉,在家鄉聽地道黃梅調的機會越來越少。聽說近幾年春節後唱戲之風日漸盛行,有土劇團自己搭台唱,有縣劇團下鄉唱,也有搭好台子邀請外省的劇團來唱……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看戲的環境也很好,主辦方不收錢不拉贊助,將凳子擺得整整齊齊,演出時間和劇目提前公告,十裏八鄉的鄉親只需安心看戲,乘興喝彩。

母親說年後已經和父親一起到四五個鄉鎮看了戲,算下來看了十幾部戲。母親話裏話外都是滿足,還將她自己唱黃梅調的視訊發給我。作為土生土長的黃梅人,那熟悉的帶有泥土氣息的黃梅調是我鄉愁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