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為什麽說「老子天下第一」?

2024-06-13文化

原創 申佑軍

漫談老子與【道德經】

2500年前,地球的東方,群星璀璨,百家爭鳴,真正開啟了一個高度文明的時代,後世給這一時代取了一個極富詩情畫意的名字—春秋。

時常想為什麽會有「老子天下第一」的說法,而不是說孔子、孟子、荀子或是墨子天下第一,這是極有根據的。孔子作為老子的學生把老子當作龍一般的存在,「不知其乘風雲而上天」。俗人口中言必稱「老子」,其實是倚仗老子這尊智慧的化身來當作自己的庇護神,以此提升自己的形象——高大、正義、有力量。

可見老子是當時精神界的領軍人物。在西漢初年,漢文帝、漢景帝正是運用他的那套理論,開創了中國社會的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可惜的是,一代大儒董仲舒隨後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並與漢武帝一拍即合,從此儒家思想左右中國兩千多年,眾多的綱常與條條框框將人們的日常言行舉止框住。經後世程朱之手達到了密不透風的保守程度。如果歷史可以假設,如果沒有董仲舒,今天的中國社會會是一種什麽樣的景象呢?

老子在他的【道德經】中開宗明義「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老子還是經不住喜的勸說寫下了【道德經】,可見老子的「無為」,並非無所作為而是有所為有所不為的。

老子在【道德經】中用精簡凝練的五千多個文字揭示了天地萬物的執行規律——宇宙渾然一體,運動不息而對立轉化。並以此反觀社會人生,主張貴身愛身,貴柔不爭,儉嗇謙下,見素抱樸;反對驕、奢、誇、矜。

書中有世俗的智慧、全身的謀略、治國的方針、人間的理想。指出「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憎恨統治者「損不足以奉有余」,無所不為,為所欲為。反對戰爭又指導戰爭,善戰不怒,哀兵必勝。

為人要知雄守雌,和光同塵,功成不居,為而不恃,去奢去泰。以慈愛、儉嗇、不爭為三寶,虛懷若谷,恬淡安寧,被褐懷玉,謙下收斂,貴柔戒剛,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儉嗇是為了養精蓄銳,有所不為實作最終有所為。

通篇閃爍著辯證的思想。和光同塵,若水不爭與同時期釋迦牟尼創立的佛教理論皈依(歸一)有異曲同工之妙。他的「守中理論」又成為儒家中庸的核心,也就是我們今天倡導的和諧社會的前身。他的「勇於敢者殺,勇於不敢者活」又告誡人們不可恣意妄為,要對天地心存敬畏,即對自然規律保持一份敬畏。

老子本人在唐武皇時又一次聲名顯赫,但老子的【道德經】沒有列入四書五經,說來是中國二千多年封建社會發展的損失。在中國浩如煙海的典籍當中沒有哪一部能像【道德經】那樣緊緊把握住事物發展與社會執行的脈搏,直面人類心靈深處的弱點,為人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指明一條康莊大道。

人言「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望嶽」。可以說老子的【道德經】就是書中的「黃山」,值得普天下人景仰膜拜,千百遍細心研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