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王陽明心學:「知行合一」,還有另一層意思

2024-06-26文化

修覺當下境,體悟事上圓。大家好,我是張三君。

王陽明心學說「知行合一」。

這句話還有另一層意思。

在【傳習錄】裏,王陽明和弟子討論知行合一,拿子女孝順父母的事舉例。

子女應該孝順父母,這是一個認知。

為什麽,有人沒有做到孝順父母呢?

王陽明說,知道子女孝順父母,這不是真知。所以,不能行。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然而,為什麽不是真知。再往下,王陽明還沒有詳細的說。

之所以說不是真知,是因為,心的內在作用。

用一句話概括,就是這個認知,還不是「我」。對於心來說,這個知,還沒有和我一體。

就好像,櫃子裏有一塊布料,貌似是你的藏存。但是,這塊布,還沒做成一件衣服,穿在你身上。更準確的說,這件衣服,還沒變成你的手腳,成為你的身體。

一個人知道「子女應該孝順父母」,這是一個道理,但就是做不到。因為,對這個人來說,這句話,還只是一句話,不是像手腳一樣,是這個人本身的一部份。

也就是「說法」不等於「我」。

或者說,這個知,沒有和「我」連成一體。是無根之知。

一旦,這個說法等於「我」,那麽「我」必然會按這個說法行。

一個說法,在沒有變成「我」之前,它不是真知。真知是有根之知。

所以,在現實裏,知道了那麽多道理,還是過不好生活。正是,那些道理,還沒有成為「我」。

就好比,一個人知道跑步能減肥,但是,一天都沒去跑步過。當他每天跑步,把跑步變成習慣,這個知就變成了「我」。

在現實中,和子女孝順父母不同的,必然有相反的認知存在。就相當於從一個路口,分岔出去,一個人,沒走「子女孝順父母」的路,而是,走了「子女不孝順父母」的路。在心裏,這個認知可能藏的更隱晦,比如自私,不願承擔責任,唯利是圖。

這才是這個人真正的知,也就是這才是這個人的真我。

心中一切相,一切唯心造。一個人孝順父母,這是人的本能,這是人的心決定的。人有私利私欲,也是人的本能。在現實中,在一件事上,它是心的整體作用的結果。如何考量這件事的善惡,人心也有這個良知良能。

心是活的,一個人可以從孝順父母變成不孝順父母,也可以從不孝順父母變成孝順父母。

都是心的作用。

對於這個人來說,「我」即是心,「我」即是知。「我」即是我的知行。

知行合一,是心的一個普遍規律。一個人沒有孝順父母,他知的,他行的,必然是「不孝順父母」的知。

這樣的心,在他生活裏其他事上,必然藏不住。

所以,對於孝順父母和不孝順父母的兩個人,他都是知行合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