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鑒定者能力和資格決定書畫鑒定結果嗎?砥柱銘真偽鑒定內核第三季

2024-07-13文化

以古為師,悉心交流!敬請關註收藏「大成國學堂」!

(續上)

對於那些習慣比較隱蔽的藝術家,如董其昌書法,或者習慣變化特別大的藝術家,如王羲之書法,該如何鑒定呢?很簡單,我們關註他們的藝術水準。他們高超的藝術水準是古今罕見的,這也是他們成為大藝術家的原因。 因此,除了藝術習慣,還要關註藝術水準。我曾打過比方,跳高比賽中,只要跳過 2 米 40,這個人即使蒙面,也能被辨認出來,因為全世界有此水準的人寥寥無幾。相反,如果跳高過了 1 米 80,無論有怎樣的風格和習慣,我們都難以辨認——因為達到這個水準的人太多了。鑒定的關鍵在於理解藝術家的獨特性和高水平,而非僅僅是風格。

除了藝術風格,還需增強對藝術品水準和藝術家習慣的掌握,這三者相結合,才是中國書畫鑒定的核心概念。這個概念超越了單純的風格概念,突破了舊的「範式」,形成了新的復雜概念,更適應當前資訊高速交換、作品大量發掘的新局面。這個新的復雜概念更適用於收集、研究任何一個藝術家的全集作品,而非僅僅找出一些代表作。如果未來的學習者能接受這個概念,他們就不會因為看到與代表作風格略有差異的【砥柱銘】,就認為是贗品。

當然,對於其中藝術水準環節的判斷,需要經過嚴格的訓練才能領悟。許多質疑者認為【砥柱銘】的藝術水準不高,這與他們對書法水準的判斷能力不足有關。目前,大多數中國人仍認為自己具備書法的鑒賞和判斷能力,但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砥柱銘】中展現了黃庭堅明確的筆法素養,那種極難達到的堅實筆法,卻被質疑者完全忽視了。真正熟悉黃庭堅書法的人,看到【砥柱銘】就會知道這是真跡,因為其中的藝術水準和習慣非常明顯。現今藏於中國國家圖書館的【 宋黃庭堅青衣江題名卷 】已經是公認的國寶級真跡,不僅因為其歷代著錄完整,啟功等各位大師一致認定為真跡,也因為其筆法特征完全符合元符三年前後的黃庭堅行書習慣和筆力。雖然某種程度上說從書法造詣的角度上說,【砥柱銘】的行筆力道和自由跳蕩的極強控制感較之【 宋黃庭堅青衣江題名卷 】確實有差距,但差距的振幅並沒有大到可以否定其必為贗品的程度,依然還處在同一作者,不同時間、不同心境、不同書寫材料,甚至有沒有喝酒會產生的差異之內。

為什麽書法鑒定難度最大?

書法的藝術水準主要體現在筆法素養上,但筆法的內涵和評判,即使在資訊高度發達的今天,仍然是一個較為隱秘的知識,只在小範圍內傳播,即使在書法界,也並非廣為人知。此次,【砥柱銘】的質疑者明顯不了解這些知識,因此無法在【砥柱銘】中看到黃庭堅高難度、難以復制的特殊筆法,以及這種筆法所展示的黃庭堅的努力方向,從而導致了今天爭議局面的出現。黃庭堅的數十件作品中,【砥柱銘】的筆法毫無修飾、清晰可循,直接解釋了黃庭堅特有的「蕩槳式」筆法,展示了「藝術史新資訊」。如果一件古代作品中包含明確的藝術史「新資訊」,往往就是真跡的絕對保證,因為這就相當於跳高運動員在 2 米 40 的高度上做動作,無需懷疑那是無名之輩。

古今筆法最相似的例子,如吳琚學米芾,俞和學趙子昂,我們今天仍然可以從他們的作品中看到明顯的筆法差異。

還有人不斷指出【砥柱銘】中的筆法「瑕疵」。這個「瑕疵」該如何解釋呢?其實很簡單,筆法素養的特征是什麽?就是沒有理解的筆法特征,永遠寫不出來,可以說一處也寫不出來,因為表現特殊筆法,首先需要思想指導。反之,已經掌握的筆法特征,偶爾表現不好是有可能的,但大多數地方是可以表現出來的。打個比方,高手可能偶爾跳不過 1 米 80,但庸手永遠不可能跳過 2 米 40。筆法是書法中具有「區分人水平高低」性質的概念。

當我們綜合考慮風格、藝術水準和藝術習慣這三個因素時,【砥柱銘】的結論是非常明確的。「藝術風格」是可以模仿的,但是,由各種因素交叉形成的藝術家習慣,以及代表藝術家身份的藝術水準,是難以模仿的。

即使退一步,采用影像比較的方法,也可以清楚地看到此卷與其他真跡的一致性。如果連基本的影像對比都不懂,那就是還沒有脫離教科書的範圍,就像學數學時,只會做例題一樣。

【砥柱銘】到底是不是真跡?

關於王乃棟先生對【砥柱銘】的質疑,我們可以從他提出的「九個漏洞」中進行剖析。

第九個漏洞是說【砥柱銘】來自日本有鄰館,而有鄰館不會丟擲真跡。這種說法未免有些武斷,不能僅憑作品的來源地就判定其真偽。

第八個漏洞是對傅申研究的可靠性提出質疑。在學術研究中,任何質疑都應該有充分的證據支持,而不能無端地質疑他人的研究成果。

第七個漏洞參照了張醜的觀點,認為【砥柱銘】的品級低於【經伏波神祠卷】真跡。然而,張醜的評價並不能等同於認定【砥柱銘】就是贗品,而且這樣的評價還需要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和具體語境來理解。

第六個漏洞是對宋代印章「秋壑圖書」的真偽表示懷疑。即使印章存在問題,也不能簡單地以此判定整件作品為贗品,而且在對印章進行質疑時,應該綜合考慮所有相關的印章和證據。

第五個漏洞提到題跋有誤。然而,傅申的分析並非僅僅基於題跋,而是進行了全面的考量。因此,這種質疑似乎有歪曲事實之嫌。 在審視【砥柱銘】真偽的辯論中,我們遇到了一些論證上的漏洞,它們就像幽靈一樣徘徊在討論的邊緣,擾亂著人們的視線。讓我們對這些漏洞進行逐一分析,以澄清事實。

首先是關於「玄」字筆畫的爭議,上文已經進行了闡述,這裏不再重復。

其次,對於【砥柱銘】風格低俗的指責,這是一個非常主觀的觀點。風格的雅俗因人而異,不能僅僅以此作為判斷作品真偽的標準。應該由眾多書法家和鑒定專家共同進行評判,這樣才更為客觀公正。

第三,對於【砥柱銘】中所謂錯字的質疑,傅申已經發表了文章進行詳細駁斥,並附有圖片作為證據。而王先生的反駁在邏輯上讓人難以理解。他認為【半截碑】的集字可能導致偏旁部首的隨意組合,但這並不能說明古人就不會犯錯。這個漏洞顯然是不成立的。

最後,關於黃山谷文集與【砥柱銘】文字差異的問題,上文已經指出了其中的邏輯錯誤,這裏不再贅述。 愛因史坦曾經說過:「如果能證明相對論是錯誤的,一個教授就足夠了,不需要一百個人。」這句話同樣適用於書法鑒定。面對質疑,我們需要揭示其思想根源,共同探討,以追求真理為目標,而不是纏結於一些無關緊要的細節。

質疑者們在鑒定【砥柱銘】時所暴露的問題,除了上述的邏輯謬誤和主觀判斷外,或許還源於他們在鑒定訓練方面的不足。謝稚柳曾指出,鑒定入門的關鍵在於深入研究一位藝術家的作品,這一觀點至關重要。

一個鑒定家,如果在入門階段沒有認真、深入地研究特定的個案,就很難應對教科書之外的藝術品。因為他們沒有突破教科書的基礎知識框架,而教科書知識僅僅是藝術鑒定的起點。

由於教科書中的真跡通常被視為「完美無缺」,這些鑒定者可能會將現實中帶有「瑕疵」的作品誤判為贗品。這種現象反映出他們尚未脫離教科書的基本認知模式。

將藝術家代表作之外的作品判定為贗品,並不能說明鑒定者的「聰明」「嚴謹」或「高水平」,反而暴露了他們對藝術家作品的不熟悉。局限於教科書、名作和代表作,會導致鑒定者在面對實際作品時缺乏實戰經驗和鑒別真偽的能力。

例如,對於林散之的作品,如果僅僅根據他的數十件高水平代表作就判定他的數千件一般作品為贗品,顯然是片面的。深入了解林散之的數千件作品的主導特征,對於鑒定他的書法至關重要,而這僅靠翻閱教科書和書法集是遠遠不夠的。

(待續)

我們將【 黃庭堅砥柱銘卷 】、【 宋黃庭堅青衣江題名卷 】精確復制,作為極其重要的「法帖3.0」藏本以饗書友!請註意,「法帖3.0」出品是原汁原味、無限接近原件超精復制品,不是網上通行的嚴重調色的低精度圖片形態!

欲購專業級【 黃庭堅砥柱銘卷 】、【 宋黃庭堅青衣江題名卷 】超清復制件的書友,可點選下面商品卡,品鑒與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