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每日一字——奉

2024-04-07文化

奉 fèng

奉【fèng】,會意字。甲骨文的字形像雙手捧著禾苗或麥穗奉獻給祖先神靈,是為祈求豐收。金文的字形,像兩手恭敬地捧著物品。應是「捧」的本字。

但這個字最早出現於西周的【散氏盤】中時,是「封」的通假字。

秦篆的字形則把上面改為「豐」,在下面又添加了一只手,成從從手的會意字。

1 說 文 解 字

" 【說文解字·部】 奉:承也。從手從廾,豐聲。

段玉裁註:「手部」曰:承,奉也、受也。從手又,雙引也。"「奉」是「奏」的後起字(詳見「奏」)[點選轉跳] 。在【說文解字】中,「奉」和「承」這兩個字是互為轉註。但是在語意上,「奉」是給予,「承」是承受。

文獻選讀

【詩經·大雅·棫樸】: 「左右奉璋,奉璋峨峨。」這裏的「奉」就是捧著的意思。君王的左右都捧著玉圭、玉璋,容儀盛大壯觀。

偽古文 【尚書·大禹謨】: 「肆以爾眾士,奉辭伐罪。」這裏的「奉」是遵奉的意思。大禹在誓師大會上說,我帶領你們,遵奉天帝的命令,去討伐九苗族。

【周易·乾卦·文言傳】 「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他能夠準確地掌握天時,及時的指導民眾播種。即使是先於天時,也能不違天時;即使是後於天時,也能順應天時。天都尚且不違背他,何況是人呢?

老子【道德經·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邪?」這裏的「奉」是供奉的意思。天道執行的法則,是減損多余的來補償不足的。而人間的法則,卻反過來是損害貧窮的人來供奉富裕的人。有誰能拿出自己有余的東西來供奉給天下人呢?只有有道的治理者可以這樣。所以聖人有所作為卻從不自恃己能,有所成就也從不居功自傲。他是不願意顯示自己的賢能吧?

【文子·符言】 「老子曰:人有順逆之氣生於心。心治則氣順,心亂則氣逆。心之治亂在於道德,得道則心治,失道則心亂。心治則交讓,心亂則交爭。讓則有德,爭則生賊。有德則氣順,賊生則氣逆。氣順則自損以奉人,氣逆則損人以自奉。二氣者可道已而制也。」

老子說,順逆兩股氣都生自於心。心態平胡則氣就順了,心緒煩亂則氣不順。心態的平胡在於修養,有修養的,心態就平胡;修養不夠,心態就煩亂。心態平胡則相互謙讓,心態煩亂則相互爭鬥。謙讓就是有道德心,爭鬥就是有賊心。有道德心,氣就順;有賊心,氣就不順。氣順是以自損來為別人,氣逆是損人來為自己。這兩股氣都是自己能控制的。

成 語 典 故

奉為圭臬

圭和臬(槷),都是測量日影用的。臬是測日影用的立桿,圭是量日影長短的標尺。以此比喻做人做事的準則。

奉令承教

遵從命令﹐接受教誨。

【戰國策.燕策二】:

「臣自以為奉令承教,可以幸無罪矣,故受命而不辭。」

戰國時,燕昭王重用大將樂毅,讓他率軍去攻占齊國的七十多座城池,將齊軍圍困五年之久。燕昭王死後,燕惠王中了齊國的反間計,改派大將騎劫代替樂毅。樂毅逃到了趙國。燕國兵敗之後,燕惠王派人去請樂毅,樂毅說他「奉令承教」,已經完成了使命,不會再回燕國了。

奉公守法

清正廉明,遵守法紀,絕不營私舞弊。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以君之貴,奉公如法則上下平,上下平則國強。

奉匜沃盥

古時候的宗廟祭祀,在進獻物品時一定要先洗手。洗手時,是一位侍者捧著匜(壺)倒水,另一位侍者捧著盤接水。洗完手之後,有侍者奉上手巾以擦幹。

【禮記·內則】:

進盥,少者奉盤,

長者奉水,請沃盥,盥卒授巾。

以「奉」作聲符的形聲字

手捧的 「捧」

棍棒的 「棒」

薪俸的 「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