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早立秋冷颼颼,晚立秋熱死牛」有啥說法?今年秋後熱到哭?

2024-07-30文化

二十四節氣之所以經久不衰,除了其在古代對百姓生活及生產無可替代的指導作用外,其衍生出的文化內涵才是其歷久彌新的根源。在經過無數代勞動人民的觀察實踐後,二十四節氣儼然成了華夏文化的名片之一。在科技飛速發展,科技產品層出不窮的今天,二十四節氣所代表的大自然依舊讓人回味無窮。

古人有「四立者,生長收藏之始」的說法,所謂四立,指的的就是一年四季中四季開始的節氣。作為季節交換的開端,「四立」對人們的生活與生產一直都有著巨大的影響力。

在民間,節氣雖然沒有文人墨客筆下那般美輪美奐,但民間百姓那些朗朗上口的節氣俗語同樣饒富韻味,讓人過耳難忘。時至今日,依然有許多老人以此來指導生活。

尤其是在古代,人們的衣食住行與農事耕種,幾乎都與農諺密切相關。舊時的老黃歷上還時常印有順口溜,讀來朗朗上口,非常容易流傳開來。不過這些口語大多沒有依據,博人一笑尚可,以止為準則多少有些自欺欺人 了。當然,大部份諺語還是古代勞動人民實踐而來,是值得肯定的知會結晶。

「早立秋冷颼颼,晚立秋熱死牛」便是這樣一句俗語,雖然「熱死牛」過於誇張,但其強調的晚秋炎熱多少還是有一些根據的。

既然是俗語,自然不難理解。顧名思義,立秋早的話,那秋後當涼則涼了。反之,若立秋晚的話,炎熱的天氣將持續到秋後,雖然不至於「熱死牛」,但秋後該涼卻熱的反差依舊讓人直呼難受。那麽古人是如何區分這早晚呢?道理又從何而來呢?

其實古人劃分早秋和晚秋的方法也十分簡單,大部份地區是根據立秋所在的月份來定論。也有部份地區是按立秋時間的早晚來劃分。

今年立秋是七月初四的早上8點9分13秒,按時間來看的話,是早上立秋,自然也就是俗語所謂的早立秋了。如果是在下午或者晚上則屬於晚立秋。

如果按月份來看的話,七月初四則屬於晚立秋。雖然劃分方法不同結論也不一樣,但結合實際情況來看,今年當屬晚秋。因為今年末伏要到處暑後才出伏,這意味著秋後炎熱是必然趨勢。處暑後炎熱到涼爽的過度尚需時日,大抵要帶白露才會穩定下來。

秋後炎熱在民間還有一個通俗的說法叫「秋老虎」,其形容的便是秋後天氣炎熱猶如「老虎」一樣兇猛。俗語中」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處暑正當暑「就是形容秋後炎熱未消的情形。這種氣候現象非常普遍,通常都在8月9月。讓人們在忍受40天三伏後還要繼續面對酷熱,著實讓人心情煩躁。

當然,除了擾人心神的「秋老虎」外,立秋還有許多讓人樂此不疲的民俗活動。「咬秋」「貼秋膘」「摸秋」便是家喻戶曉的秋味十足的秋季習俗,「咬秋」「貼秋膘」都是食俗,因為三伏天氣炎熱,人們食欲大減,尤其是肉類讓人避之不及。這就需要一個合適的時候補回來,秋季漸漸涼爽,人們的食欲不再受炎熱阻擾,自然就是大快朵頤的不二之選。而「摸秋」則更為有趣,屆時人們來到菜園子,閉著眼睛摸摘瓜果蔬菜帶回家,摸到不同種類還有相應的說法,比如南瓜和扁豆,前者寓意多生男孩,後者寓意多生女孩。雖然這些習俗的寓意讓人忍俊不禁,但彼時人們樂趣橫生的生活風貌著實讓人神往。#圖文新星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