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書籍設計的美學演變

2024-04-24文化

「書的裝幀,於讀書心情大有關系。精美的裝幀,能象征書的內容,使人未開卷時先已準備讀書的心情與態度,猶如歌劇開幕前的序曲,可以整頓觀者的感情,使之適合於劇的情調……善於裝幀者,亦能將書的內容精神轉譯為形狀與色彩,使讀者發生美感,而增加讀者的興味。」

—豐子愷

書籍設計是一門藝術,是將內容、版式、裝幀等元素有機結合的整體的視覺傳達過程。優秀的書籍設計不僅可以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還可以為讀者創造想象和審美空間,無形中提高人們的藝術審美。

那麽,中國現代書籍設計的發展脈絡有何特征?當下,怎樣的書籍設計會被認為是美的,有什麽樣的評判標準?在影像與文字、結構與造型、材質與色彩等方面,書籍設計有何講究?近日,第三屆嘉德國際藝術圖書展舉辦,其「藏書文化特展」呈現了兩大書籍裝幀設計展:「從田野、院落到書房——寧成春、趙廣超、朱贏椿、魯明靜書籍設計四人展」和「民國書衣100品」,它們以中國近現代書籍裝幀歷史變遷為主線、圍繞「書衣」這一主題,展出中國現代文學館藏民國知名書籍裝幀設計師、出版家、畫家所參與設計的100種書籍,引領讀者沈浸式體驗從民國到現代的書籍裝幀美學。

歷史新紀元:

中國現代書籍裝幀藝術初步形成

1897年商務印書館在上海成立,中國現代出版業從這裏開始。書籍設計附著於出版,裝幀的概念隨之興起。「裝幀」一詞來自日本,在上世紀30年代由豐子愷引進中國,在中國意指封面設計。現代意義上的書籍裝幀與新文學的誕生和發展密不可分。由魯迅、陶元慶、錢君匋等前輩開創的現代書籍裝幀藝術,奠定了中國現代書籍設計藝術的基礎。彼時,一批年輕的藝術家滿懷熱忱投入到這一新興設計門類中,大膽嘗試繪畫、裝飾圖案、書法、篆刻、攝影及現代抽象藝術等表現手法,使新文學的裝幀設計精品叠出、異彩紛呈,不僅為新文化的內容服務,本身也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一個重要部份,具有現代的革新意義。

魯迅在中國現代書籍裝幀藝術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視。除了著書、轉譯,他非常重視書籍的裝幀,強調書籍裝幀是獨立的一門藝術,他在給青年畫家陶元慶的信中寫道:「璇卿兄如作書面,不妨毫不切題,自行揮灑也。」他親自參與並設計自己書籍的整個裝幀過程:從圖書的封面、扉頁、標題、格式,到書籍的廣告頁。同時,他還帶動了一批青年書畫家如陶元慶、孫福熙、錢君匋、陳之佛等,一起為書籍裝幀及出版做出了巨大貢獻。

上海魯迅紀念館副館長、研究員李浩在【天物·思想·美化:魯迅與書籍裝幀藝術】一文中提到,魯迅一生設計的書籍封面形式可分為以書名題寫為主體、用插畫作封面裝飾和以手繪圖案為主體三種裝幀形式。從這三種書籍裝幀形式,我們可以一窺當時主要的書籍裝幀風格。

魯迅的第一本小說集【吶喊】大家並不陌生,封面上部黑底框反白題寫「吶喊」兩字,效果似白文漢印,深紅的底色深沈有力,整體效果正如魯迅自己所說的「不在沈默中爆發,就在沈默中滅亡」,極具藝術感染力。這一類既是書名題寫,也是中國傳統的裝幀樣式,這類設計大都用白底紅字或黑字成就,但字型的形狀也充滿著變化。

用中外不同插畫在封面上作裝飾,跟手寫的書名靈活地變化組合,不僅增加了書籍封面的趣味性和藝術性,還為中國讀者了解外國繪畫、文學藝術提供了視窗。如在【近代美術史潮論】中,魯迅采用了米勒的【播種】作為封面。

據中國現代文學館常務副館長王軍介紹,魯迅特別註意運用民族形式,他認為中國古代的青銅器和畫像石,都有極其優秀的圖案紋樣和人物描寫,提倡把這種傳統運用到封面設計中,以體現我們的民族風格。這一藝術思想在魯迅手繪的書籍封面圖案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如在其負責轉譯和設計的外國童話書【桃色的雲】的封面上,一組紅色的具有濃重漢畫像風格的飛人、飛鳥雲紋連續圖案明顯借助於漢畫像中關於仙境的描繪,令人浮想聯翩,也與此書的內在精神相符合。

「那時的周作人、豐子愷、徐誌摩、胡適等作家、文學家、畫家、詩人也都客串書籍設計師,他們或題寫書名、或親自尋找畫面裝飾書衣,有時一顆紅色名章便可使書面生動起來。作家們的設計風格具有強烈的書卷氣息,得益於他們深厚的文化修養。」王軍說。

觀念的轉變:

由裝幀到書籍設計

改革開放以來,依托於現代出版業的發展,中國的書籍裝幀在傳統的書皮包裝基礎上,開始註意書籍封面的工藝性,有了一定的設計意識和審美追求。中國出版協會書籍設計藝術工作委員會將這一設計觀念的轉變稱為「由裝幀到書籍設計」。

一方面,出版行業秩序不斷完善,研究理論不斷加強。始於1959年的全國書籍裝幀藝術展覽是業內規模較大的評比賽事,至今已舉辦十屆,推動了書籍設計業發展,也給書籍設計師帶來了設計能量、創作活力和動力。2009年,第七屆「全國書籍裝幀藝術展覽」更名為「全國書籍設計藝術展」,便是從裝幀到書籍設計這一觀念轉變最直接的證據。

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年輕設計師透過自主創業,以個人或工作室等多元形式參與市場競爭。他們對書籍設計充滿熱情,不斷探索和創新,推出多款新穎作品。這些作品不僅受到讀者喜愛,還在國際上獲得認可。年輕設計師的加入,為書籍設計行業帶來活力,促進了行業的創新和藝術發展。

書籍設計除了關註書籍的整體視覺和觸覺體驗、技術與創新的融合、讀者體驗等,還需要有成本控制、市場行銷、永續發展等方面的考量。如何在有限的書籍空間創作出無限的美學,這既考驗設計師的設計功力,也對美術出版單位提出了要求。

走市場路線的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在成本控制方面,采取行銷先行、以定價倒推成本的方式。據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總編輯邱孟瑜介紹,每一本書在選題階段首先想好行銷方案,描繪讀者畫像,倒推這一人群的購買力以及傾向的書籍內容和形式,由此判斷一本書的設計成本。「如果我們選擇出版以價格親民的藝術專業類圖書為主,那麽在書籍設計上,也不會選擇復雜的工藝和高價的材料。」邱孟瑜說。

值得一提的是,出版社的美編團隊和社外設計力量的融合有效提升了書籍設計的整體意識和水平。在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總編輯方立松看來,社內設計師和社外設計師的合作越來越緊密,這不是簡單的僱用關系而是新型合作關系,是未來的趨勢。「我們社每個部門可以報兩三種書參加權威書籍評選活動,也會把這當作一種培養編輯書籍設計意識的方式。這類書雖然成本很高,但是編輯走精品設計書這條路是有必要的。」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美術分社也是如此,透過整合社內外設計力量形成優勢互補。該社總編輯張明表示:「書的精品制作和成本控制關系很密切,為了達到好的品質,很大程度上需要增加成本投入,但是成本控制又是出版社非常重要的一環,為了增強競爭力,肯定是在保證品質的前提下盡可能壓低成本,吸引讀者購買。」

走向國際:

中國書籍設計「一路向美」

提到書籍設計藝術,德國圖書藝術基金會主辦的「世界最美的書」評選活動是繞不開的話題,這一全球性書籍設計年度評選活動創立於1963年,致力於從專業設計角度評審圖書的獨特魅力。2003年,中國開始舉辦「中國最美的書」評選,與德國萊比錫的「世界最美的書」評選掛鉤,2004年中國本土出版、設計的圖書首次參加「世界最美的書」評選並獲獎。

「我們打造的‘中國最美的書’評選與‘世界最美的書’評選掛鉤,讓中國出版設計有了一個與國外交流的機會。國際上新的設計理念、印刷工藝、材料工藝湧入中國,中國的書籍設計迎來了跨越式的發展。」在前不久閉幕的「2003—2023最美的書20年回顧展」上,「中國最美的書」評委會副主任祝君波感慨萬千。

「設計與書籍內容要統一,封面與內文、插圖要完美結合,設計與印刷工藝、材料工藝三者融合,視覺、觸覺(手感)與翻閱的節奏感統一,有個性、有創新」,曾任「世界最美的書」評選主辦單位德國圖書藝術基金會主席的烏塔·施奈德這樣闡釋評選標準,在他看來,「中國最美的書」走向德國萊比錫的過程,不只是中國設計師走向世界,也是一種文化的輸出和傳播,點燃人們收集、閱讀紙書的熱情,「關於書籍設計的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成為書籍之美的無形標準。」

同樣曾擔任「世界最美的書」評委的斯特芬尼·舍萊斯也表示,在做評委的過程中,她發現與德國書籍設計關註的方向不同,中國書籍設計師非常擅長使用材料,在一本書中采用不同的材料,呈現不同的質感,制作精美,具有非常好的藝術表現力。

在上個月公布的2024年「世界最美的書」評審結果中,中國設計師尹琳琳憑【千古霓裳:漢服穿著文化】獲得2024年「世界最美的書」榮譽獎。本書運用了非常現代的材料和工藝,卻隱隱透出古樸典雅的氣息。外封「漢」「服」兩字的意象圖形采用了燙金工藝,是設計師獨創的一種印制方式,她將其命名為「搓金」,即燙啞金、燙亮金褪色之後的「時間流逝感」。斑駁的金色與內文的豐富色彩形成強烈的色差。同時,設計師還發明了一種叫「連續M頁」的裝幀樣式,得到了「世界最美的書」評委會的肯定:「內文裝幀布折疊成竹簡的形式,貫穿始終,起到了調節閱讀節奏的作用,具有東方的神秘感。」彩色圖版部份不斷折疊的頁面也與漢服千疊百褶的特征相吻合。圖案構造、服飾排版新穎獨特,不同質地的紙張與不同質地的衣衫遙相呼應。

「這本書是針對現當代年輕人的漢服穿著熱策劃的,是當代年輕人在漢服穿著的流行風潮中對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一次學習與發展。透過一本書、一個主題,把人類長期開發中的優良美學基因繼承下來,把更多的註意力放在人類社會的內在需求和內在價值上,是創造更多樣的獨特設計產品的重要內推力。」尹琳琳說。

責編:武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