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又稱踏青節、祭祖節,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每到清明節,不禁會讓人想起唐代詩人杜牧膾炙人口的【清明】詩。詩中雖未提喝酒,卻能看出清明與酒的不解之緣。「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北宋詩人王禹偁的這首【清明】詩,也道出了清明與酒千絲萬縷的情愫。
那麽,清明節為什麽要喝酒?清明節與酒有什麽淵源?
清明節與酒建立聯系,還得先從「寒食節」說起。
「屈子死,遂端午;子推死,遂清明。」清明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距今約2500年歷史,本來為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之一,但後來為了紀念「介子推」,慢慢與寒食節並過。
相傳,介子推是春秋時期晉文公手下的一位非常出名的忠臣。晉文公重耳早年在逃難之時,因饑餓而生命危在旦夕,一直陪同其身旁的介子推「割股充饑」,割下自己的大腿肉給重耳做了肉湯,才使得重耳沒有餓死在野外。
重耳在外漂泊多年,歷盡艱辛,中年時終於回國,被推上王位,號稱晉文公。但介子推不圖名利,辭官不言祿帶著老母親隱居山林。重耳派人上山去請介子推下山享受榮華富貴,介子推明確拒絕。這時候有個大臣給重耳出了一個餿主意,說是放火燒山,介子推必然會被逼迫下山。然而大火燒了三天三夜,介子推也沒有出來。
後來有人在一棵枯柳樹下發現已經過世的介子推母子。裝殮時發現一血書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重耳悲痛至極,為了紀念介子推,把清明節的前一天定為寒食節,並號召天下這幾天禁煙火,不準生火起竈,只吃冷食。
由於寒食節期間,冬寒未盡,連續幾天僅吃冷食,身體、腸胃容易出現不適。喝酒能讓人體增加熱量,在禁火期間喝酒就成了古代人取暖方法之一。這也彌補了此時不能生火起竈,冷食食用的不適,是清明節飲酒的一個重要原因。據晉代陸翙【鄴中記】載:「寒食三日作醴酪。」說明當時有寒食節制作飲用甜酒漿的習俗。
清明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在這一天,人們會按照地方習俗進行掃墓。
清明掃墓除整修墳墓、清除雜草外,無論家境貧富,都要備好酒,全家舉行祭祀儀式,儀式後飲酒聚食,稱之為吃清明酒。
在祭祖當天不少人心裏都是五味雜陳般的滋味,此時喝酒能麻痹人的神經使人從悲傷之情中走出來。一杯杯烈酒是對祖先的祭奠與尊重,也是對逝者的哀悼,對逝去光陰的思戀,對人生的感悟。
人們在祭祖掃墓結束,會組織親朋好友踏青遊玩,在遊玩中酒成了不可或缺的飲品。唐代詩人劉禹錫寫道:「兩岸山花似雪開,家家春酒滿銀杯。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宮外踏青來。」這首關於踏青的詩就體現了踏青中的酒。清明節祭祖踏青能使家族的親人聚集在一起,酒成了團聚增進感情的重要利器,使許久未見的親朋好友感情變得更加堅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