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王陽明心學的智慧】第七章決心,不逆不臆,言行一致

2024-03-23文化

不逆不臆,言行一致。王陽明說:不逆不臆而為人所欺者,尚亦不失為善,但不如能致其良知而自然先覺者之尤為賢耳。儒家思想自古強調誠信的重要性。王陽明在給弟子的回信中曾談道:不逆不臆而先覺,此孔子因當時人專以逆詐、臆不信為心,而自陷於詐與不信;又有不逆、不臆者,然不知之良知之功,而往往又為人所欺詐,故有是言。

非教人以是存心,而專欲先覺人之詐與不信也。以事存心,即是後世猜忌險薄者之事。而只此一念,已不可與人堯、舜之道矣。不臆而為人所欺者,尚亦不失為善,但不如能致其良知而自然先覺者之尤為賢耳。由此可見,不事先懷疑別人的欺詐、懷疑別人的不誠信,並以致良知的功夫而不受人所欺,是待人以誠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

而另一個方面,則是事己之誠,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履行諾言,以示誠信之心。誠實守信,既是中華民族流傳千年的傳統美德,更是做人的基本準則。

曾子是孔子的學生,有一次曾子的妻子準備去趕集,由於孩子哭鬧不已,她便答應孩子回來後宰豬給他吃。曾子的妻子從集市回來後,曾子便要捉豬來宰,妻子阻止說:我不過是跟孩子鬧著玩兒的,你怎麽還真動手了呢?曾子說:答應孩子的事是不可以說著玩兒的。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著父母學,聽父母的教導。現在你哄騙他,就是教孩子騙人啊。

於是曾子堅決把豬宰了,倘若曾子因可惜那頭豬而失信於孩子,那麽家中的豬是保住了,可孩子純潔的心靈上卻會留下不可磨滅的烙印。曾子用他的實際行動向孩子證明他是信守承諾的,也給後世之人留下了千古傳頌的佳話。近代學者梁漱溟曾說,中國文化的最大特征是"人與人相與之情厚",也就是說人和人之間感情非常深厚。這種深厚的感情唯有以互信為基礎方能長久。

世人常言說到做到真正的行動才是對諾言最好的證明。倘若只在口頭兒上誇下海口、取下諾言,卻無法以實際行動去證明,即便能夠蒙蔽一時,最終也難欺騙一世。王陽明提倡知行合一,真知就必須要行動,而真正的行動也必須要達到知的目的。所謂言必信,行必果,以實際行動對自己的諾言負責,這是先賢們留給我們的人生智慧,這不僅僅是個人道德修養問題,更關乎社會責任感。

現如今人人都希望建立一個誠信的社會,卻甚少有人能夠一生都遵循"言必信,行必果"的原則,有的甚至以謊言作為信口開河、言而無信的幌子。人類社會發展至今雖已進入高度文明的時代,無論治國安邦還是學術科研領域,都取得了比過去更為顯著的成就。然而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程度卻開始降低。

反觀歷史,古人十分看重誠信,認為"言必信,行必果"才是君子所為,"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才堪稱大丈夫之舉。張幼和範式同在太學學習,二人脾氣相投結拜為兄弟,後來兩人分別返鄉,張幼與範式約定第二年重陽時到範式家拜見他的父母,看看他的孩子。

當約定的日期快到的時候,範式把這件事告訴他母親,請他母親準備酒菜招待張幼。然而範式左等右等,直到太陽西墜,新月懸空,母親問:"你們分別已經一年了,相隔千裏,你就那麽相信他嗎?"範式回答:張幼是一個講信用的人,他一定不會違約的。"範式一直候在門外,直至深夜分時,才見一黑影隱隱飄然而至,仔細一看,來的卻是張劫的鬼魂。

原來為了養家,張幼忙於經商,不知不覺忘了二人的重陽之約,直到當日早上才回想起來。可是從張幼所在的山陽到這裏足有一千裏路,一天之內無論如何都走不到了。

為了守約,他想起古人曾說過:人不能一日千裏,而鬼魂可以。於是揮刀自刎,讓鬼魂來赴約。"請兄弟原諒我的疏忽。看在我一片誠心上,你去山陽見一見我的屍體,那我死也瞑目了。"張幼的鬼魂話音未落,便飄走了。

而範式在趕到山陽見了張幼靈柩後,自愧張幼為己而死,也揮刀自刎來報酬張幼的信義!眾人驚愕不已,後來就把二人葬在了一起。漢明帝聽說此事,非常贊賞二人之間的真誠與心意,在他們墓前建了一座廟,稱為信義祠。

為了以行動來履行一年前的承諾,張幼不惜以放棄生命為代價;範式為報酬故友的一片赤誠之心,同樣舍命相陪。雖然此事未必屬實,範二人之間的故事能夠流傳至今,備受推崇,可貴之處便在於那份"生命誠可貴,誠信價更高的為人處世之道。

生活中,我們經常需要用承諾來取信於他人,與此同時,我們更需要用實際的行動來支撐我們的承諾。沒有行動的證明,一切口頭承諾都只是空談。倘若將一時的失信於人看作無傷大雅的小錯,那麽,最終將造成一生都無法彌補的遺憾。

失信於人,不僅會侵蝕一個人的良知,更會令其失去他人的信任,生命因此變得黯淡無光。只有能夠堅持言必信、行必果的守信之人,才能夠得到他人的信任與器重,才有可能站到巨人的肩膀上,成就一番豐功偉績。他的人生,將會因此而綻放出燦爛奪目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