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5月1日開放,何鏡堂院士解析理念

2024-04-26文化

由廣東美術館、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廣東文學館組成的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將於5月1日起免費向公眾開放。

藝術中心以「文化巨輪、時光拱廊、鵝潭寫意、雲山藝境」為設計理念,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何鏡堂領銜、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院與廣東省建築設計院合作設計完成,獲中國建築鋼結構行業工程品質最高榮譽——中國鋼結構金獎。

何鏡堂

日前,中國工程院院士何鏡堂在白鵝潭大舞台接受采訪,講述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的設計理念和建築特色。

對話

記者:請分享一下您在設計方面的理念。

何鏡堂:首先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最大的特點就是展現了「老城區新活力」的精神,延伸了老城市的文化基因。在這裏建立現代風格建築,是時代的要求,也是我們事業興旺發達的表現。這代表廣東不但要建設成為經濟大省,也要建設成為文化強省,是嶺南文化走向大灣區、走向全世界,走向文化高地的一個重要創舉。

第二個方面,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也非常註重與周邊環境、氣候的和諧共融,保持水清岸綠的自然環境,突出人文灣區的精神風貌。作為一個濱水建築,我們整體建築體量很大,為了保證城市與江溝通融合,我們在中間做了一個巨型廊橋,將三個場館有機結合起來,整條廊橋也寓意著嶺南文化千年以來文化特性的變遷,場館則寓意嶺南文化作為文化巨輪揚帆起航,推向全世界。

第三個方面,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不僅是一個展覽場館,也是我們市民平常活動的「城市客廳」。在空間設計方面,我們將橫貫在建築與珠江間的一條馬路移到後面,讓建築和珠江融合在一起,同時在此處設計了下沈廣場和舞台,保障市民的活動空間。我們也結合周邊景觀,把碼頭改造成多層次的、高低錯落的立體觀賞交流空間,不管是閉館還是開館,都不影響市民休閑活動散步:人們可以從海上坐船看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從下面的綠地廣場仰視建築,或者在建築裏向外看珠江……從不同層面看,都是風景,都是意境。

此外,我們也非常註重晚上的燈光,場館亮燈的時候是呈現一條文化巨輪漸漸揚帆起航之姿的,代表我們的嶺南文化不斷發揚光大。

在建築材料方面,受氣候影響,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在選材上對采光、通風、隔熱、防潮有一定要求,主要采用的是玻璃與陶瓷,不僅能讓整體建築呈現通透感,也能兼顧擋光的功能。

記者:這個建築的外立面其實像一個藝術的藝字,您是怎麽能夠讓這樣一個藝術的藝字融入到我們建築的外立面?

何鏡堂:建築要講究藝術性,也要講究實用性。在藝術處理上,這種大型的文化建築一定要大氣開放,而高低錯落是嶺南環境氣候帶來的特定藝術,結合濱水的環境,三個場館大小不一、位置有別,整體看過去就像文化巨輪揚帆起航。藝術也要跟它的實用功能結合,一個好的作品就是以人民為中心,處處考慮人的需求:有的需要天光,有些需要封閉等。我們也希望建築不論是從水上看,從陸地看,還是從空中看,都好看。

記者:美術館、文學館、非遺館這三個館設計特色是什麽?

何鏡堂:在多年的城建工作中,我形成了簡稱為「兩觀三性」的建築設計理念,它對於這個計畫也是適用的。「兩觀」是建築在空間上的整體觀和在時間上的永續發展觀;「三性」是指建築要同時滿足地域性、文化性、時代性。這個館恰恰就是把這種地域文化、環境、氣候、濱水特點給凸顯出來,也算是我們給廣州交了一個比較好的答卷。

每個館的創作設計,都需要根據他們各自的使用功能來決定它的裝修風格。像美術館,作品的陳列就需要比較簡潔大氣,讓內部空間足夠流通,整體采用淺色墻面,突出藝術品;像非遺館,就需要比較多非遺的一些裝飾性的、傳統的東西;文學館註重的就是閱讀、研究、互動……但是最需要註意的點是它的流動性,嶺南文化很大一個特點就是比較註重舒適感,比較舒展、通融、創新。

因此,我們除了三個展館外還有公共的地方:平台、廊橋,包括我們進門的那個60公尺的架空大廳等。特別是白鵝潭大舞台,這個地方是最熱鬧的,不需要買票,大家都可以進來。我們給的是一個大空間,註重對外溝通、開放。

采寫:南都記者許曉蕾 實習生羅彥清 攝影梁煒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