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令人拍案叫絕的「高考」作文,考官看了都驚奇不已,意境絕美無比

2024-06-06文化

又是一年高考將至,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如今,學子們在考場上往往急得抓耳撓腮,而古人在考場上也不輕松,而且,古人古人在考場上還得為寫一首好詩絞盡腦汁,這首詩就是考場上應試的那首詩。如果考生能將這首詩寫好,或許他的命運便能從此發生改變!

科舉制始於隋朝,在唐代發展日趨完備。隋朝和唐初的時候科舉考試當中最難的進士科只考策文,自唐高宗時期開始,進士科當中又增加了詩賦的內容。到了唐玄宗時期,雜文中考詩賦就成了客製。

在唐代,進士科是科舉考試當中的常科之一,像進士這樣的常設科目還有明經、明法等五十多種。各個科目的考試內容都不相同,錄取標準也不一樣,進士科卻是其中熱度最高的。

進士科受追捧,但是難度指數卻和其他科目不在一個層次上。進士科的考試內容最難,每次也只錄取一二十人。

既然競爭如此激烈,考生們又為何放著陽光大道不走,非要擠破頭去過獨木橋呢?

因為考中了進士科,就好比拿到了名牌大學文憑,而明經或者其他科目,錄取標準低,招生規模大,文憑的含金量就差遠了。

在唐代,擁有進士文憑通常意味著前途一片坦蕩,而大部份拿著明經文憑的人們,只能在不起眼的小崗位上奮鬥終身。

既然進士科在唐代如此吃香,而這門科目的考試又需要考詩歌,那麽,一首好詩自然就成為了唐代學子們開啟富貴之門的「敲門磚」!

然而,理想總是美好的,現實卻是很殘酷的。

每個人都想在考場上一鳴驚人,但受制於主題和環境,所以在決定前程的科舉考場上產生佳作的情況並不多。

不過,凡事也有例外,有的大神們也可以在考場上寫出「神作」。

唐玄宗天寶十年(751),被後世譽為「大歷十才子之冠」的錢起,參加了當年的進士科考試。

那屆考試的詩題是「湘靈鼓瑟」。「湘靈鼓瑟」出自屈原的【遠遊】,講的是舜帝南巡駕崩,其妻娥皇悲傷至極,也死於湘江之濱的故事。

錢起揮筆寫就了【省試湘靈鼓瑟】,全詩如下:

善鼓雲和瑟,常聞帝子靈。

馮夷空自舞,楚客不堪聽。

苦調淒金石,清音入杳冥。

蒼梧來怨慕,白芷動芳馨。

流水傳瀟浦,悲風過洞庭。

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這份答卷交上來以後,當時的主考官李暐(wěi)讀了又讀,愛不釋手,尤其是對結尾一聯「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更是「擊節吟味久之」,以為絕唱,說:「此必有神助之耳!」

其絕妙之處就在於,這兩句描寫曲終人散之後只有一川江水、幾峰青山的場景,畫面極其省凈明麗,給讀者留下了思索回味的廣闊空間,堪稱千古「絕唱」。

此詩一出震驚詩壇,錢起最終一舉高中,而且憑借著這首詩奠定了自己在大歷年間詩壇的地位。

當然,錢起的這句詩不僅僅妙在尾聯。

詩歌開頭兩句緊扣題目,概括題旨,點出曾聽說湘水女神擅長鼓瑟的傳說。

中間八句詩人張開想象的翅膀,任思緒在湘水兩岸、蒼梧之野、洞庭湖上往復盤旋,把讀者帶入一個神奇虛幻的音樂世界。

最後兩句突然轉折,使樂曲在高潮中戛然而止,寫出湘靈鼓瑟後的空靈妙境,以景結情,有余音裊裊之感。

縱觀全詩,「湘靈」與「鼓瑟」二者相伴而行,如影隨身,渾然一體。

詩中並未講述故事,也未正面描寫鼓瑟的狀態,但是透過氣氛的渲染烘托,使湘靈傳說的淒美色彩與瑟聲的悠揚韻味滲透在全詩的字裏行間,讀之惻然感人。

一首限題限韻的省試詩能寫到這個水平,可謂是空前絕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