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武大郎賣的「炊餅」竟然不是燒餅!而可能是……饅頭?

2024-04-29文化

大家都知道山東清河縣武大郎是賣餅的。但是要問武大郎賣的是什麽餅,可能許多人要犯迷糊了。

燒餅?確實,我們會經常看到賣燒餅的掛著武大郎的名號,甚至山東駐京辦裏面,都有「武大郎燒餅」這道美食,貌似取得了官方認證。

煎餅?也確實,山東作為煎餅之鄉,很有可能,甚至我們會看到許多名為「武大郎燒餅」的店,賣的餅卻是煎出來的。

圖片來源:網路

但是,網路上還有一種聽起來很八竿子打不著的說法: 武大郎賣的餅,其實可能是饅頭 。這到底怎麽回事呢?讓我們隨著【中華農耕文化精粹(食物加工卷):物開饈饌】這本書一探究竟。

餅,自漢代起,成為面粉類加工食物的統稱 。劉熙【釋名·釋飲食】對餅的解釋特別形象:「餅,並也,溲面使合並也。胡餅作之,大漫沍(hù)也,亦言以胡麻著上也。蒸餅、湯餅、蠍餅、髓餅、金餅、索餅之屬,皆隨形而名之也。」

餅,就是在谷物加工成的面粉中加水,使粉末合並在一起制成的食物 。胡餅、蒸餅、湯餅、蠍餅、髓餅、金餅、索餅等,都是根據各自加工方式及形狀而得其名的主食。

加工面食的陶俑,出自新疆吐魯番阿斯塔納墓地 201 號唐代墓葬,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藏 王憲明繪

這麽看起來,凡是水和面和一起做出來的面食,都可以叫做「餅」。【水滸傳】中描述,武大郎賣的餅是「炊餅」,炊餅到底是什麽餅呢?

【水滸傳】中,有次武松與武大郎臨別前叮囑:「假如你每日賣十扇籠炊餅,你從明日為始,只做五扇籠出去賣。」

論籠賣的話,好像離饅頭更近了一點,像是蒸出來的食物。早在漢代,就已經有蒸制的面食出現。漢代的蒸餅也是一個類的概念,指所有利用汽蒸法加工的面食,包括死面餅、發面餅、實心餅、包餡兒餅等。

電視劇【水滸傳】裏,挑著蒸屜的武大郎

漢代已經出現了發面餅。 【四民月令】提到一種「酒溲餅」,「入水則爛」,易於消化吸收。這種以酒和面制作的蒸餅,入水即爛,被普遍認為是最早的發面餅。【晉書·何曾傳】記載西晉開國元勛何曾生活奢侈,「蒸餅上不坼(chè)作十字不食」,這種蒸餅就是發面餅,類似現在的「開花饅頭」。能使面團發酵至表面裂開十字紋路,說明當時的面粉發酵技術已經比較成熟了。

遼代蒸制面食加工壁畫,出自北京市東城區趙德鈞墓。墓室東側墻壁上繪有一位廚娘正在案上揉制面團,似欲加工成面食;西側墻壁上繪有一位廚娘正端著一個饅頭、一個包子,正欲奉給主人食用。圖片出處:徐光冀主編【中國出土壁畫全集·北京江蘇卷】

宋代,為避仁宗皇帝的名諱,蒸餅改叫「炊餅」。所以,【水滸傳】中武大郎所賣的炊餅,就是蒸餅。 宋代的發面技術有了進步。據程大昌【演繁露】續集卷六的記載,制作面起餅,是在面粉中放入酵面,「令松松然也」,可知宋代已經開始用老酵面發面了。

這麽看來,武大郎賣的是饅頭的可能性是不是更大了一點?

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們可能會問,饅頭不是在三國時期就被諸葛亮發明出來了嗎?如果武大郎賣的是饅頭,為什麽不直接叫饅頭呢? 我們今天說的饅頭,和古人說的饅頭還不太一樣

遼代奉食面點壁畫(摹本),出自內蒙古巴林左旗查幹哈達蘇木阿魯召嘎查滴水壺遼墓,巴林右旗博物館藏。畫面上兩位男侍擡著大型黑紅漆食盤,上面擺放著各式面點共 9 盤,其中可以辨識的有饅頭、包子等。圖片出處:徐光冀主編【中國出土壁畫全集·內蒙古卷】

據宋代高原【事物紀原】卷九記載,饅頭是諸葛亮為改變蠻地習俗而發明的,將當地以人頭祭祀出兵的習俗改為以豬羊肉為餡兒、外裹以面的「曼頭」祭祀。所以, 饅頭從誕生之初,就是一種有餡兒的面食 ,與今日我們所說「包子」的不同之處,可能就在於包子表面有捏褶兒,而饅頭是圓滑的半球形。

實際上,央視版【水滸傳】所展示的武大郎賣的「炊餅」,也是今天我們吃的饅頭的形象。目前來說,至少我們可以確定, 武大郎賣的炊餅,是一種蒸制的面食,有可能是發面的,也可能是「死面」的 。至於具體長什麽樣子,就需要進一步考證了。

【物開饈饌】

【中華農耕文化精粹(食物加工卷):物開饈饌】

想不想復刻一下古人的食譜?春秋時期的冰箱長什麽樣?想不想知道歷史上不同階段的人們都在吃什麽?【中華農耕文化精粹(食物加工卷):物開饈饌】是中華農耕文化精粹叢書中的一卷,作者重點描述了古代食物加工的文化,可以讓讀者充分體會到中華美食文化的源遠流長,每小節之後會附上古代食譜,這些食譜易懂易操作。對喜歡美食的讀者比較友好。書中配有很多圖片,讓讀者回到各個朝代的大街小巷,體會當朝當代的煙火氣和美食文化。

策劃制作

來源丨圖書【中華農耕文化精粹(食物加工卷):物開饈饌】,科學普及出版社

作者丨付娟 中國農業博物館副研究員

策劃丨何通

責編丨何通

審校丨徐來、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