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甲骨文之前有文字嗎?考古新解讀:遠古時代有更原始的文字

2024-04-09文化

漢字起源問題一直備受關註。殷墟甲骨文是成熟期的文字,在甲骨文之前必定有更原始的文字,可是,會早到史前嗎?史前多如牛毛的刻符算是文字嗎?

首先,我覺得這些就是早期的文字。良渚文化的、丁公陶文應該就是有一定意義的語句了。

良渚刻符

在良渚文化的陶器、玉器、石器上都有發現。良渚刻符很多,可大致分為幾類:

1.簡單的刻符,很像是某種標記。

2.和商代甲骨文接近,甚至能從商甲骨文中找到原型。

3.介於圖畫與刻符之間,似乎可直接看作是象形字的前身。

但是,單件器物上只有一個或兩個刻符,難以解讀。

除此之外,比較重大的收獲是1974年在蘇州澄湖遺址,一口良渚時期的水井內出土了一件帶有五個刻符的貫耳壺。

貫耳壺,口徑8.8cm,通高12cm

第①個刻符很像是八角星紋。八角星紋流行於大汶口文化的彩陶上,淩家灘的玉器上也出現過,馬家浜文化也有。目前考古發現的最早的八角星紋是湖南高廟遺址的,距今8000多年,屈家嶺文化也有發現。

但是,該怎麽理解這個符號呢?可以說它可能具備一定的圖騰的內涵,但是具體解釋起來很困難。

第②個刻符「一」。

瑤山大墓出土的「豪華」玉鉞

第③個刻符很像是「鉞」的形象,並且還是一套配有瑁、鐓的樣子,這在良渚文化中能找到玉鉞原型。

第④個刻符,很像是「五」。

第五個刻符,「↑」。

爭議較大的是第四個刻符,有學者認為這是「會」,整句釋讀為「方鉞會矢」。也有學者認為這是鼓的形象。

要知道的是貫耳壺只是一種普通的水器,而這件貫耳壺只是發現於一口廢棄的井中,雖然歷史上不少重要的物件都曾沈溺於井中,比如傳國玉璽,但是這件貫耳壺上的刻符看起來很隨意,不像是記載了「方鉞會矢」之類重大事件的。

或許,其上的符號只是對這件貫耳壺本身所作的說明,比如,其所屬、編號之類的,甚至可能是最早的「物勒工名」。

1986年、1987年陸續挖出了一批有刻符的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其中一件帶有十多個刻符的黑陶罐被認定為是良渚時期的。

刻符黑陶罐,攝於良渚博物院

李學勤先生認為,這些符號應從左向右逆時針排列。並因此釋讀出了一句話:

意思是朱㫃去到石地,在石的境界網捕老虎。

不過,這件是采集品,並且,不見得一定就屬於良渚文化。發掘者也說「器物均在沙底發現,難以分清文化層次」。

另有學者也提出了「這件殘罐的器型沒有很突出的良渚特色,又是采集品,沒有直接的證據說明它就是良渚文化的遺物。其刻繪線條所表現出的藝術風格,也與良渚陶器、玉器上的刻紋藝術風格不同。」

不管這件屬不屬於良渚,至少,良渚文化的刻符數量都已經累積到了一定的程度。何況,文字是文明發展到了一定的階段才會出現的,去看待這些刻符時還需放在整個考古學文化的背景來看。良渚文化似乎已具備了這個基礎。因而,良渚文化的刻符,雖然仍是零零散散的,但意義重大。

這也是丁公龍山文化陶文的發現意義,龍山時代是一個關鍵期,這一時期出現了早期的城市文明,有了文字的需求。

不過,有學者認為丁公陶文可能與甲骨文不屬於一個系統,史前考古學文化如滿天星鬥般,或許,在史前也存在有獨立的文字。

也有學者認為,丁公陶文是當時的「俗體字」。

類似的還有龍虬莊刻符。

陶盆口沿殘片上有刻符14個

以上幾例是比較特別的發現,他們看起來像是連續的句子。

賈湖刻符

雖然只是零散的,但是,賈湖刻符與甲骨文太像了,字形像,載體均是龜甲,具有占蔔的性質,因而,被看作是中國最早的具有文字性質的契刻符號。

關於解讀:

史前的刻符,過於零散了,解讀出來的內容多只是日常「流水賬」,大部份刻符更是難以解讀的,但是,這並不影響他們本身的歷史價值,不可否定的是他們中的一些就是原始文字,比如,賈湖龜甲上的刻符、大汶口陶尊上的刻符、陶寺的刻符等等,所以,大可不必過於去苛求一定要解讀出他們本身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