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七寶鄉魂」在閔行這裏丨乃清敘史

2024-04-23文化

張乃清,閔行區文史專家。長年研究鄉土歷史文化,著有【上海閔行文史叢書(第一輯10卷,第二輯11卷)】【人文閔行叢書4卷】和【上海閔行非遺叢書】10多卷。史海鉤沈,「今日閔行」與張乃清老師攜手推出「乃清敘史」,讓我們在一段段閔行史話中,感受江南人文的魅力——

徐家弄今貌

七寶古鎮的北大街44弄,自古稱之為徐家弄,曾是一處歷史文化名人集聚的街巷,堪稱是「七寶鄉魂」所在地。世居在徐家弄的徐氏家族五代流芳,對七寶古鎮的歷史發展影響巨大。可惜,由於沒有保留住歷史風貌,以至被今人輕視。要賡續七寶老街的歷史文脈,彰顯古鎮獨特風貌,徐家弄理當深入開發和利用,徐氏家族的歷史風采理當充分宣揚。

徐壽造橋義舉

明正德年間,七寶市鎮主要建在蒲匯塘以北區域,依托七寶教寺香火日益繁榮,鄉人盼望建一座跨塘大石橋,將塘北與塘南的街市連成一片。徐壽為人仗義,不惜耗盡家財,與好友張勛(字啟龍)一起募資建橋。經數年努力,終於正德十三年(1518)把蒲匯塘橋建成。

蒲匯塘橋舊貌

一日,徐壽妻子楊氏走到橫涇竹橋頭,眼見竹裂橋塌,有一老一少跌落河中,幸虧鄉人相救,方才脫險。徐壽為此想到,從七寶到泗涇有20余裏,途中間隔10多條河道,來去非得動用船只。於是,徐壽夫婦獨力購石募工,又在蒲匯塘北岸建造了8座石橋。

徐壽的造橋義舉卻遭到某些小人的惡意中傷。一天,有人得知巡按大人途經七寶地區,就上前攔轎誣告徐壽以造橋為名騙取錢財。巡按過於自負,將徐壽抓捕歸案。而當他一路走過那9座石橋,見橋上都刻有「徐壽同妻楊氏一力建造」字樣,方才明白真偽,連聲感嘆:「此義士也!」即令將徐壽釋放。嘉靖三年(1524)六月,滬上名士陸深(字子淵,號儼山)慕名遊七寶教寺,目睹蒲匯塘上九橋盛況,特賦【贈徐壽建橋】長詩贊嘆不已。

徐氏門風清正

徐壽家先輩勤於耕織,被鄉人推為「著姓德門」。正德八年(1513),徐壽年僅20歲即勇赴京城,替父親伸冤,終以清白得釋。始悟人生如舟必遇風浪,於是「始理家事,英資大度,並濟馳張,以清白勵操行,以勤約聚生計,以明決酬世紛,以敏謹給官府,以公平寬大撫鄉閭,以沈退縝密備外務,視微如大,持坦如嶇」。他嫉惡如仇,且「善喻(開導)人」,做到「親交(親戚舊交)有過勿絕也,必規而道之。臧獲(對奴婢的賤稱)有罪勿棄也,必誠而訓之」。認為開導人家而人家卻不聽從,必定是自身不端正,不足以使人信服;言語不誠實,不能夠使人感動。

長子徐泮(字文卿)自幼被管教得寡言內向,學業初成,不想遠行,甘於清貧,漸成為虔誠的佛教徒。他雖無功名,卻心底清凈,也有非凡之舉。次子徐沛(字澤卿,號方壺)未投身仕途,獨自在家讀古書,亦涉獵【內經】,用以診疾,解救病人。他家與蔣家的菜圃相鄰。蔣家因瑣事與人家結怨,結果鬧到縣衙訴訟。為了打官司,蔣家將菜圃轉讓給徐家。徐沛按市值接收,幫他們應急。數年之後,則以「計租所入已足相當」,將菜圃全部歸還蔣家。

徐三重畫像

嘉靖二十二年(1543),徐沛生下兒子徐三重。徐壽年已50多歲,在家宅寶善堂延請儒士,設帳授學,以課子孫。徐三重倍加勤讀,參加童子試,名列榜首。年未弱冠,成為縣學庠生。隆慶元年(1567)參加鄉試考中舉人。徐壽眼見孫兒中舉,心滿意足地撒手人世。

萬歷五年(1577),徐三重赴京城考中進士,任刑部江西清吏司主事。他清醒地認識到,自己有幸步入仕途,「當以國事為家事,民心為己心。不得但蠟榮名,茍圖身利。」他辦事公正,審案中發現有一豪門作惡殺人後,以家奴抵償而脫罪。決意嚴查深究,法辦真兇。誰料,宰相竭力阻止。徐三重抱不平,但無法抗令,深為遺憾。幸有刑部尚書嚴清(字公直)賞識其「獨持平恕」,辦事周詳審慎,便讓他掌管秘密要案。

徐三重敬重嚴清的「公廉恤民」,追隨其反對宰相「得盜即斬」的極刑政策。三年後,因身染疾病,主動申請退職回鄉養病。

徐沛顯而不貴

因兒子在京當官,徐沛獲得封贈顯貴。雖說只是虛職,但在鄉間足以令人刮目相看。然而,他依然布袍角巾,一切如舊。知縣多次延請他參加慶典活動。徐沛始終不願出席,也不去拜訪通融。有人不解,問徐沛:「你這樣做,人家不會懷疑你過於自傲嗎?」徐沛笑笑答道:「我只是一個鄉間野老,理當如此麽。」他認為:「為人日多暇,其生平當無過人者;為人日無暇,其生平當無過人者。」「士貧以當貴,儉以當富,或未達。曰:士處今之俗,而免於侵脧恥辱者,其貴乎。不然,其貧乎。而免於窘迫求貸者,其富乎,不然,其儉乎。」

一天,有朋友上門說:「你家富貴了,多好啊!能不能幫我家也富貴起來?」徐沛以為他開玩笑,便說:「你何必這樣求我,我家有什麽富貴呀?」朋友不罷休,請教富貴訣竅。徐沛坦然相告:「我看你家飯蔬不錯,裘布不缺,飽暖無憂。飽暖之外,為什麽非要披錦列鼎?我的生活不如你安逸,內心不如你悠閑,而你還想要富貴,那不是多余了嗎?我看,還是反求你幫幫我吧。」朋友頓覺失言,急忙點頭稱是。

徐三重守望家園

萬歷十年(1582),嚴清擔任吏部尚書,京城風氣改善。而剛步入不惑之年的徐三重考慮再三,決定以盡孝為重,不再赴京述職,決意堅持先輩敦厚之德。

徐三重在七寶鎮上又守望了38年。用心復興徐氏義塾,重修興聖橋關帝廟。萬歷十三年(1585),又籌資修建七寶教寺,新建教寺山門。在家中潛心鉆研人心世道。稍有閑暇則「理藥囊,列茶鼎」,不過問他人世失得升。經過多年積累,搜集整理古人「輕世遺榮」的故事,編成【蘭芳錄】二卷;長期關註歷代官方施政得失和理政要害,編成【采芹錄】四卷。畢生勤於筆耕,著作合計有20多種46卷,其中有4種被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成為傳世名篇。

徐三重治家嚴整,認為氣節正直,品德清廉,是為人處世的根本。他以孝行善待年邁雙親,以睦鄰仁德垂範於世。日常身無鮮衣,床無重褥,食無美味,飲無醇醪,暑無扇,冬無爐,出無輿,張無蓋。居室懸掛「八語自識」為座右銘:室無美姬,堂無俊仆,案無戲具,門無雜賓;宅取安人,田取給食,書取明道,器取適用。

徐三重立下【家訓】:子弟智愚賢不肖雖有天命,然父兄須教以讀書,皆不可令廢棄。縱癡蠢頑悍,若少知理義,亦不敢肆然為非至不可理論也。蒙養不端,待習慣成性,始思補救,晚矣。端蒙養,是家庭第一關系事。士大夫教誡子弟,是第一要緊事。子弟不成人,富貴適以益其惡,子弟能自立,貧賤益以固其節。

徐三重誡勉子弟,不得隨意借其名義行事。即使子弟應試赴考,也不會去疏通關系。一次,松江知府派人到徐家,說是請教其兒子的仕途安排。徐三重當即回絕:「無使(不能)兒曹(晚輩)有幸途於進者。」有人為其弟書寫推薦信,徐三重聞之怒形於色,立即追索信函,當場毀之。

徐三重結合本地傳統風俗,整理出一整套居家行為規範,輯成【家則野誌】。此書富有地方特色,針對性極強,被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流傳甚廣。

徐禎稷薪火相傳

徐三重之子徐禎稷(1575~1645),字叔開,號厚源。萬歷二十八年(1600)中舉,次年中進士,出任夔州知守。徐三重特意撰寫【政要二十四條】作為戒訓:

端身範(自身行為的規範)以示表儀,

勵廉隅(比喻人的行為、品性端方不茍)以保名檢。

重倫常(宗法社會的倫理道德)以彰教化,

篤恩義(恩情道義)以厚風俗。

精聽理(聽他人講理)以通冤抑,

詢利弊以救疾苦。

慎刑獄以恤元元(撫慰平民),

輕賦斂(征收賦稅)以寬民力。

重農桑(泛指農業生產)以阜民生,

訓文行(指文章與德行)以興士學。

矜孤獨以惠困窮,

簡詞訟(訴訟)以安生理。

禁浮薄(輕薄,不樸實)以挽薄俗,

尚儉素(儉省樸素)以節財用。

謹薄書(輕視)以核吏奸,

慎文移(公文)以通上下。

致誠敬以重祀典,

豫蓄積以備災荒。

訪耆德(年高德劭、素孚眾望者)以示意向,

懲奸橫以伸善良。

守法度以維風紀,

習武備以防事變。

明出納(支出收入)以遠嫌疑,

體人情以布慈恕。

徐禎稷視之為言行準則,認真踐行。萬歷四十三年(1615)六月,任四川按察司副使,為官清廉,主持正義,蜀人以「如雪肝腸羊叔子」稱頌。他即以「叔開」為號,加勉自警。在四川任職12年,百姓稱贊其施政如清風宜人,雅稱其為「徐公風」。

天啟元年(1621),徐三重因病去世。不久,徐禎稷不滿朝政黑暗,以病為由,辭官返鄉隱居,以名德重於江南,享年70歲。他講究家訓教育,日常積累了大量訓言,晚年將治家心得匯輯成【恥言】二卷,開篇即稱:「恥言者,家居談說偶識之簡者也。言之未克行焉。庸無恥乎?存以備自省。亦以示後人。猶冀有能釋予恥者。」

徐禎稷【恥言】書影

作者:張乃清

編輯:方佳璐

初審:陳怡婷

復審:石思嘉

終審:劉墾博

轉載請註明來自今日閔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