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原來這些耳熟能詳的成語典故出自紹興名家!

2024-05-24文化

王羲之是東晉時期著名的書法家,他曾做過右軍將軍(文職),後人又稱之為王右軍。因在33歲時,舉行了一場有42位名士參加的 「曲水流觴」雅集,以趁著酒勁寫下了「蘭亭集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後世稱他為「書聖」。

史書上,有關王羲之父子的典故、成語很多,現輯錄幾則與讀者共享:

坐客未啖

典出【晉書.王羲之傳】:「顓(zhuān)查而異之。時重牛心炙,坐客未啖,先割啖羲之,於是始知名。」

話說,王羲之小的時候,「幼納於言」。既沒有名氣,又不愛說話,但是已經顯露出英氣聰慧來。13歲那年,到周顓(當時的大官,做過荊州刺史,後來升為宰相)家做客,坐在那裏悶聲不響、不說話,但是周顓看出王羲之將來必成大器,吃飯時將第一個炙牛心送給他,而不是其他的賓客,這表明他對少年王羲之的看重,一時傳為美談。

「牛心炙」,就是烤牛心。古代沒有「烤」字。古人在烤制食品時用的是「炙」字。「膾炙人口」的「炙」就是這個意思,不過「膾炙」是把肉切細烤制,膾炙就是烤肉片,烤好後蘸醬食用。

據記載晉朝的時候,流行炙(烤)牛肉,不同的部位炙法也不同,味道自然也不同了。當時「牛心炙」是很名貴的,只有大戶人家才能吃得到,招待上賓時多用牛心炙。

【晉書.王羲之傳】中記錄的那段話,至少有三層意思:一是牛心炙是當時宴客是很重要的一道菜品;二是主人首先把牛心炙給了王羲之,表明了主人對這個13歲孩子的看重;三是主人重視,引起了客人的好奇,於是王羲之開始被人們所註意了,少年初露鋒芒。王羲之也不枉周顓的看重,日後他的書法成為「天下第一行書」。

東床快婿

「東床快婿」,又稱「東床坦腹」。指為人豁達,才能出眾的女婿。亦是「女婿」的美稱。

典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箋疏 雅量 第六:「郗太傅在京口,遣門生與王丞相書,求女婿」。丞相語郗信:「君往東廂,任意選之。」門生歸,白郗曰:「王家諸郎,亦皆可嘉,聞來覓婿,鹹自矜持。唯有一郎,在床上坦腹臥。」

說的是,東晉太尉郗鑒有個女兒,年方二八,名叫郗璇,字子房。是個美女坯子,郗鑒愛如掌上明珠。要為女擇婿,覺得丞相王導家子弟甚多,聽說個個都才貌俱佳,於是希望能在王丞相家子弟中擇婿。

一天早朝後,郗鑒把自己擇婿的想法告訴了丞相王導。王丞相說:「那好啊,我家族裏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裏挑選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誰,我都同意。」郗鑒就命管家,帶上厚禮,來到王丞相家。

王府的子弟聽說郗太尉派人來覓婿,無不卯足了勁,仔細打扮一番出來相見,唯盼雀屏中選。

郗府管家看來看去,感覺王府的青年才俊個個都很好。最後,來到東跨院的書房裏,見靠墻的床上一個袒腹仰臥的青年人,此人就是王羲之。原來他在來相府半路上,再三賞玩東漢著名書法家蔡邕的古碑後,沈迷不已,把相親的事早就忘了。當他急急忙忙來到相府,因為天氣實在太熱,就隨手脫掉外衣,袒胸露腹,仍想著蔡邕的書法結構。管家見他這般神情,驚呆了,問他話也不答理。

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對郗太尉說:「王府的年輕公子二十余人,聽說郗府覓婿,都爭先恐後,唯有東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著若無其事。」郗鑒說:「哈哈,我要選的就是他了!」郗鑒來到王府,見此人既豁達又文雅,才貌雙全,當場下了聘禮,擇為快婿。

這「東床快婿」就是大名鼎鼎的書法家,被後人稱之為「書聖」的王羲之。

入木三分

典出自唐·張懷瓘【書斷】:「晉帝時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

話說,晉成帝有一次在祭祀時,想換掉王羲之在祝板上的字,便命一群工匠把題詞刮掉,工匠們把祝板削刨了一層又一層,直到三分深,也沒能把字跡刮掉,他們都驚訝不已,拿起祝板仔細一看,都不禁大吃一驚,連聲贊嘆:「右軍的字,直是入木三分啊!」「入木三分」典故由此而來。

形容書法筆力蒼勁有力,也比喻見解深刻,議論深刻。用作褒義,稱頌別人或評論深刻的用語。後來演變為成語,用來比喻評論深刻中肯或描寫生動逼真。

但求問笛

【晉書.列傳】稱王徽之「性卓犖不羈」。被後人稱為魏晉時期浪漫文化人的代表人物。【世說新語】記述有他的不少軼聞趣事。如「雪夜訪戴」、「但求問笛」就是其中之一。

有一年,王羲之的兒子王徽之坐船去南京,船停泊在碼頭上,沒有上岸,聽說過桓伊擅長吹笛子,可是並不認識他。這時船上有人說桓伊從岸上經過,王徽之在船中,對認識桓伊的客人說,「您認識桓伊」。便請他替自己傳個話給桓伊,說:「聽說您擅長吹笛子,試為我吹一曲。」此時桓伊已是有地位的顯貴人物,但仍然十分豁達大度,也聽到過王徽之的名聲,立刻就掉頭下車,來到了岸邊,為王徽之吹了三支曲子。吹奏完畢,就上車走了,賓主雙方沒有交談一句話。

桓伊,號稱「江左第一」,有「笛聖」之稱,著名的笛曲【梅花三弄】就是根據他的笛譜改編而成的。

王徽之,字子猷,官至黃門侍郎,王羲之第五子。配賀氏妻,為光祿大夫賀循孫女。生三子:禎之、宜之、靖之。宜之過繼與弟王操之為嗣;靖之過繼與弟王獻之為嗣。長子禎之,歷任侍中,官至大司馬長史。

管中窺豹、拂袖而去

管中窺豹,即從竹管的小孔裏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塊斑紋。比喻只見到事物的一小部份,指所見不全面或略有所得。有時跟「可見一斑」連用,比喻從觀察到的部份,可以推測全貌。

典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王子敬(王獻之)數歲時,嘗看諸門生樗蒱(棋類遊戲),見有勝負,因曰:‘南風不競’門生畢輕其小兒,乃曰:‘此郎亦管中窺豹,時見一斑。’」

大意是說:王獻之,小的時候很聰明,有一次看諸門玩一種「樗蒲」的遊戲,但對樗(chū)蒲(pú)(古代的一種遊戲)卻不精通。就在一旁看他們玩時說:「你要輸了。」那個人不高興地看了他一眼說:「這個小孩就像從管子裏看豹,只看見豹身上的一塊花斑,看不到全豹。」王獻之看到他們這樣說自己,不禁大憤,說道:「遠慚荀奉倩((即荀粲,三國曹魏名士,為人清高,很有才學)),近愧劉真長(即劉惔,東晉官員,為人清高,和荀奉倩是同一類人物)。」就甩開袖子走。

成語「管中窺豹」、「拂袖而去」皆出於此。王獻之長大後,成為了與其父並稱為「二王」的東晉著名書法家。

王獻之,字子敬,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先後擔任過州主簿、秘書郎、秘書丞、長史、吳興太守等官職;後又官至中書令,是王羲之子女中官職最高的。然,英年早逝,年43歲卒。

當然,與王羲之家族有關的典故、成語還有很多,因篇幅所限,不一一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