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孕育建築文化,建築文化彰顯城市特色。一個城市的優秀建築應該以其特色匯入城市文化積累和前進演化的長河。時代更叠,城市變遷,建築設計師對理想人居空間的思考能夠成就建築獨特的生命力,觸摸當下的社會情感,尋找出文化土壤的特性。
中建集團深入實施「一六六」戰略路徑,塑強設計領先優勢。集團微信 「一建鐘情」 專欄帶你感受城市地標建築之美,展示建築設計巧思,探討如何讓建築在城市的土壤裏自然生長,賦予城市更多的情感連線,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本期一起了解下西藏博物館新館的設計理念吧。
新老之間不是對立關系,而是相互依存,共同成長。優秀的老館設計給了我們如此完美的「基因」,我們需要做的是幫助它順其自然發展起來。
——劉藝
西藏博物館位於拉薩民族南路與羅布林卡路交會處,距布達拉宮僅2千米,區域位置歷史文化氛圍濃厚。建成的藏博新館是西藏唯一一座集典藏、展示、研究、教育、服務等功能為一體的國家一級現代化綜合博物館,也是目前西藏最大的文物收藏機構。
1994年,在西藏自治區成立30周年之際,中央決定為西藏援建一座現代化的博物館,以保護和傳承地域文化,並將設計任務交由中建西南院完成。博物館占地面積約5.4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約2.35萬平方米,展廳面積約1.05萬平方米。館區中軸線上依次坐落著序言廳、主展館和文物庫房。西藏博物館具有鮮明的藏族傳統建築藝術特點,同時又深刻體現了現代建築的實用特點和藝術神韻,2002年獲全國優秀工程設計獎金質獎。作為西藏有史以來第一座現代文化館舍,西藏博物館老館已成為拉薩著名的標誌性建築之一,被藏族群眾親切地譽為「我們的藏式建築」。
開館執行15年以來,老館接待能力已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社會需求。博物館改擴建設計從2013年初啟動,歷經用地更換與多輪方案推敲,最終的設計充分尊重拉薩歷史風貌核心區的規劃要求,尊重藏族同胞的意願,采用了延續老館建築語言,藏式風格濃郁的金頂方案。新館總用地約6.5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約5.8萬平方米,地上三層,地下局部一層,建築高度24公尺,其中金頂制高點36公尺。
博物廣納,與日月同輝
設計的難點在於計畫不僅僅是新建一座現代博物館,而且還需要充分考慮到與老館的呼應與互動。博物館老館本身已經成為當地文化傳承的深刻記憶中的一部份,如何能和諧傳承,實作新老建築之間的對話,新建築與傳統文化的對話,延續這文化長河的傳承並融入新的生命力量,是本計畫首要考量的問題。新老之間不是對立關系,而是相互依存,共同成長。優秀的老館設計給了我們如此完美的「基因」,我們需要做的是幫助它順其自然發展起來。
老館是20世紀90年代一次成功的現代藏式建築嘗試,地域特色給它留下濃重的一筆,它在展示燦爛的西藏文化的同時,本身也是一件展品。新館的設計,是其第二次更新,將延續博物館的傳承,也是中建西南院在傳承文化傳統、尊重地域特色的同時,對創新設計這種優秀設計傳統的傳承。老館位於用地西側,入口開設於民族南路,新館向東擴建,主入口設於北側,與拉薩圖書館隔街相望。受制於地下高水位對文物空間的限制,新館主要展廳和庫房建於地上,面積4.8萬平方米,地下室6500平方米。建築布局延續老館中軸對稱的特點,以金頂為中心,形成南北主軸線與東西次軸線的格局。
用地鄰近著名的藏式園林——羅布林卡,環境設計汲取其造園手法,盡可能保留原有場地的古樹,以樹林和步道串聯,仿如羅布林卡的延伸。新館形體取意藏傳佛教壇城的意向,在高度上逐層退收,以金頂作為整個建築的制高點。與城市中著名的布達拉宮和大昭寺金頂遙相呼應。
新館見證了西藏文化歷史長河不斷延續的過程。從內部展示的傳統文化展品,到逐漸發展的現代藏式記憶老館,再到21世紀20年代的新館,以後還會繼續發展延續下去。
歷經二十年的博物廣納與記憶留存,藏博無疑成為折射西藏精神文化厚度的一面明鏡。
金頂、紅墻、白宮、石砌墻體……色彩濃郁,用材獨特,這些是藏式民居獨有的特色元素。但作為現代化建築的藏博新館,並沒有照搬舊時形式,而是以現代的建築語言表達傳統的魅力,在延續博物館原有設計風格的基礎之上,滿足了博物館的新需求。
雪域綻放,與時代共生
由於面積和時代局限,老館沒有完全發揮利用文物與展示功能空間,大量文物只能庋藏於庫房中。而新館的設計工作則彌補了老館的局限。讓豐富的館藏文物盡可能「出場」,更要讓他們「活過來」,是西藏博物館新館設計的初衷。設計團隊對博物館功能進行了合理整合與規劃,並有針對性地進行空間布置,透過多維度的空間打造,啟用文化,讓博物館發揮更大的社會價值。
新老館之間以通高10公尺的玻璃陽光大廳相連,大廳的梯形天窗引入自然光線,又透過遮陽格柵避免了陽光直射。寬敞明亮的公共空間串聯起各種觀眾設施,如文創商店、報告廳、4D影院、特色藏餐、青少年培訓等。觀眾參觀從新館入口大廳開始,至老館陽光大廳結束,形成完整的參觀流線。讓新老建築和諧融為一體,共同講述動人的藏地文化。在閉館期間,陽光大廳和老館還可以實作單獨對外開放,更好地體現城市文化客廳的作用。
新館的核心是1200平方米的金頂大廳。一層周邊布置觀眾服務、基本陳列、臨時展廳、貴賓室等功能。二層為專題展廳,沿環廊布置。兩側小金頂下方的專題展廳,引入北向自然光線,體現拉薩作為日光之城的特色。標準展廳層高8公尺,采用16公尺的大跨度混凝土梁柱結構,以提供布展的靈活性。建築三層為非遺展示、閱覽室與咖啡廳,設有觀景平台,觀眾可以遠眺布達拉宮和羅布林卡,使其成為西藏博物館獨特的展品。
為了緩解高原參觀的疲勞感,觀眾在館內均借助自動扶梯、緩步坡道與無障礙電梯上下,沿途設定多處休息區,另外專門設有高原醫務室和吸氧室,體現人性化原則。文物庫房及文保技術用房位於新館東、南兩側,地上三層,地下一層。貨運出入口便捷、隱蔽、獨立,避免與觀眾流線產生幹擾。文保區可便於工作人員獨立出入,亦可使庫房區及陳列區之間的聯系更便捷。
「以匠心致匠心」,西藏博物館新館的建成,使其再次成為藏文化傳播與對話交流的重要中心。而在中建西南院設計團隊的代際傳承中,西藏博物館新館也將繼續見證西藏的發展,促進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讓神秘的藏地文化在傳承中生生不息、源遠流長。
設計檔案
設計單位:中建西南院
設計總負責人:劉藝
計畫地點 :西藏拉薩
設計時間 :2017年3月
建築面積 :5.8萬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