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轉譯道德經不能簡單的文字擴充

2024-06-18文化

【道德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著作,影響深遠,經久不衰。正確的轉譯解讀以古文形式流傳下來的文本,是一項難度很高的工作。雖然產生於戰國時期的經文經過歷代的編撰註疏,生僻字、通假字大為減少,尤其是王弼本的出現使得道德經更加簡潔流暢,但仍然不失為晦澀難懂的文獻。作為古文,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言簡意賅。由於那個年代文字初創常用字較少,加之以竹簡為書寫材料成本較高,所以惜字如金。從而出現了兩種現象,一是多義字,有限的文字為表達更豐富的內容,不得不對已有文字賦予更多的含義。二是單音詞。能用一個字表達的不用兩個字或多個字。隨著語言的前進演化,特別是白話文的出現,把古文中許多單音節的近義詞,合成了多音節的復合詞。如聰、明,合成為聰明。互、相,合成互相等等。閱讀現代人轉譯解讀古代文獻,有一種不好的現象,即不做訓詁,也不深入研究原文的語言環境,而是按現代漢語使用頻率最高的常用詞匯對原文進行簡單的擴充。轉譯的結果不僅不能正確的表達原意,有的甚至出現謬誤。以道德經舉例:

「玄之又玄」:玄妙又玄妙;

「有無相生」:有無相互生;

「難易相成」:難易互相成就;

「不言之教」:不用言語的教化;

「為而不爭」:作為而不爭鬥;

「人法地」:人效法大地。其它三個「法」類同;

……太多了,這種簡單的文字擴充式的速食譯文不勝列舉。不僅無「營養」,而且可能有「毒」。就拿第二章幾個「相」字的例句來分析。古文中「互」和「相」是兩個詞,互表示雙向關聯關系,「相」是單向關聯關系。【傷寒論】中「肺與大腸相表裏」,說的是肺是表,大腸是裏。一個「相」字確定了表裏關系是不能顛倒的。「有無相生」,帛書版更明確,「有,無之相生」,說明有是從無而生。 四十 章「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也進一步強調了這一點。轉譯成「有無相互生」是與經文原意相悖的。「前,後之相隨」,後面跟著前面叫隨,前面對於後面的叫領。前後相互隨豈不是笑話。後面的幾個「相」同樣是關系不能顛倒的,轉譯成互相肯定是錯的。但是有的人就是睜眼說瞎話,不懂裝懂。篇幅所限不能一一辯析,大家在閱讀道德經時一定要仔細甄別,切不可囫圇吞棗。尤其是現代人寫的轉譯道德經的書籍文章,更要多動腦子,否則會帶溝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