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斷層與疊面|長篇報導文學【和平長江】讀後

2024-05-09文化

客觀地說,在看到書稿之前,我在心裏為作者捏了一把汗。長江在每個中華兒女的眼裏和心中,都有著不可逾越的地位。長江是自然之江,也是歷史之江、人文之江,從古至今引來無數文人墨客,留下了許多華美篇章。因此,我非常迫切地想知道,徐春林寫作的長篇報導文學【和平長江】一書,對於我心目中神聖的這條江,有著什麽樣的表達。

我先看了電子版。電子版的閱讀是非常受限的,體驗感容易斷裂,不耐琢磨,不便累積,無法達到觸摸書本帶來的質感的滿足。為了更加全面仔細地了解這部作品,我又堅持讓作者寄來紙質版的書。書到手的那刻,期待油然而生。我立刻開始逐頁重讀這部長篇,必須承認,雖然可以將兩種閱讀方式連綴成一篇個人閱讀史,但不同的閱讀感受造成的閱讀效果確有差異。

關於長江這個選題,寫作是非常有難度的。從【和平長江】這部作品中可以看出,作者花了數月時間,實地行走、踏尋觀察,然後回到案頭書庫,以半田野調查、半圖書館查閱的方式來觀摩描寫了一條大江。基於作者對這條大江歷史與人文的判斷和觀察,「從大處著眼,從小處入手」,選擇了一些時間節點和一部份區域斷點,以跳躍性很大的6個篇章,以散文化的筆墨,試圖描述一條大江的歷史脈絡、嬗變簡史、沿江文化風貌以及人文、生態建設和成就,也許作者對於將闊大視野與精微細部相結合的敘事的掌控未必完全令人滿意,但作者付出的努力值得重視。畢竟,這樣的宏大選題寫作,本身就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一件事情。

盡管如此,【和平長江】中作者這種將史實與現實穿插、大人文與小人物相互結合的寫作方式,在文本的文學敘事層面較為成功地構築出了一種相互依憑的文學史觀,也表達了大自然與人類需要和平相處、文明與生態需要共生共榮的重大主題。具體來說,作者以長江的物理路徑為縱軸,采用跳躍式的觀察方法,用移步換景的文學修辭,將長長的一條大江點綴起來、串聯起來,形成一部歷史圖景與現實景象交相輝映的「拼圖」。作者對現場所見所聞的點點滴滴,一道炊煙、兩棵老樹、三五鄉人,事無巨細,一一羅列,有遠近、有濃淡、有層次,畫面豐滿豐富。

平靜無波的敘述,如果持續不斷,是會令人漸生索然之感的,於是作者精心結構篇幅,總在讀者興意盎然、正期待尋根究底時,敘述及時地曳然中斷,筆鋒一轉,重新開啟另一個片段。不斷排程起一個又一個新的話題、新的人物、新的事件。【和平長江】一書,各個篇章各自獨立,又相互勾連,拼圖式的散點透視,有效地分解、分散了寫作中對漫長大江繁復歷史、厚重內涵的壓力,而作家因此可以在局部和片段中耐心地進行精雕細琢的經營,將深刻或者遼闊置於可控制的範圍內,高提輕放,體現將古典和當代、寫實與創造相融合的能力,從而更便於實作敘事品質的堅實精致。同時也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理念以文學的形式解讀和呈現的一種方式。

作者沒有采用歷史記述通常的時間流格式,對事件、對人物的紀錄也不做流水式從出生到尾聲的全程記錄,而是呈跳躍式點狀出現,捕捉人物人生中重要的事件節點和特殊的歷史時刻,摘選經典的、精彩的、有說明性和代表性的部份片段,以多視點、多角度、多層次的表達方式,有機連綴,斷層處就以留白處置,勾勒輪廓、強調特征,從而凸顯全貌,不做無謂的勾兌,不做蛇足的增添,有效地彌補材料連貫性不足的缺憾,消減時空距離產生的陌生化影響。對於長江,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認知,【和平長江】中呈現的是徐春林眼中的長江,有斷層,有折疊面,甚至有大塊的忽略與跳躍。【和平長江】是一部創新之作,也是一本探索之書,題材本身的特殊性,以及敘事視角和作家創作的獨特性,使其對這種大江大河題材的寫作進行了內容豐富、情感真摯的文學闡釋,也提供了一種表達的可能性。

時代作品,依存於一個偉大的時代,依存於時代裏每一個人的選擇,更依賴於一個時代作家創造性的大設計,其中折射的是所寫物件在時代中呈現的多空間維度。【和平長江】不僅只是寫實的地理性概念,更是上升為一塊具有民族精神和民族力量寫照的精神屬地。

文學經典是真善美的統一體,它承載著特定時代的歷史文化記憶,表現所處時代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影像和思想文化面貌。文藝工作者要緊跟時代步伐,從時代的脈搏中感悟藝術的脈動,從時代之變、中國之進、人民之呼中提煉主題、萃取題材,展現中華歷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這也是【和平長江】所反映的精神命題。

最後說到希冀,還是老話:一部好的作品不僅是復述生活,還應該從生活中獲得提煉和總結。

2024年5月9日【中國文化報】

第3版刊發特別報道

【斷層與疊面】

責編:陳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