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德裏達:一切形而上學的失誤都在於將死亡的要素排除出哲學視野

2024-06-16文化

求轉發 關註 點贊!

1975-1976年,德裏達在巴黎高等師範學院(École Normale Supérieure)開設的研討班以 「生死」 為主題,這一主題不僅與當時法國哲學界的 活力論(Vitalism) 思想氛圍相呼應,而且也深刻體現了德裏達自己哲學思想的核心。

法國哲學界的活力論(Vitalism),也稱為 生機論或生命力論 ,是關於生命本質的一種 唯心主義學說

活力論認為生物體與非生物體的區別就在於生物體內有一種特殊的生命「活力」。

活力論的思想淵源於古希臘的亞里斯多德,他認為 生物的形式是靈魂,即「隱德萊希」 ,它賦予有機體以行為完善性和目的性。

近代活力論的主要倡導者包括比利時的J.B.赫耳蒙特、德國的G.E.施塔爾、C.F.沃爾夫、J.布盧門巴哈和法國的M.F.X.比夏等人。

他們各自提出不同的名稱和概念來解釋生命現象,如 「生基」、「精氣」或「有感覺的靈魂」 等。

20世紀初,德國胚胎學家和哲學家H.A.E.杜裏舒提出新活力論,認為生命過程是自主的,卵作為一個和諧的、等潛能的系統,隱藏著一種能調節生物發育的精神實體,即「活力」或「隱德萊希」。

活力論作為一種唯心主義學說,在現代科學中已不再具有主流地位。

德裏達的研討班主題與法國生命哲學的傳統相聯系,這一傳統強調生命的力量、變化和流動性。

德裏達還分析了海德格爾與尼采的傳記學和生物主義觀點,海德格爾認為生命是「此在」的展開過程,而死亡則是此在的最本己的可能性,它揭示了此在存在的有限性和歷史性。

尼采則強調生命的意誌力和創造力,認為生命是一種不斷超越和創造的過程。

生死主題貫穿了德裏達本人思想的始終,「生死」這兩個詞在德裏達思想中 有長長的、復雜的換喻鏈條 ,意味著生死問題在他的哲學中有多重含義和層次。

德裏達將死亡視為一個邊界,但這一邊界本身並無界限 ,因此構成了一個困境。

他認為,死亡在傳統、宗教、語境和文化中常被視為邊界或終極限制,但死亡本身卻超越了所有的界限和分隔。

死亡的意義、重要性和所指在德裏達看來是無法決定、確定、固定的, 它溢位、破壞並超越了所有的界限、分離和限制

在德裏達的哲學中,生死與存在和缺席的概念緊密相關,他探討了生命的存在如何總是伴隨著缺席和消逝。

德裏達認為, 一切形而上學本質上都是活生生的、在場的「生命哲學」,但死亡總是一開始就潛入了生命之中,並破壞了生死之間的界限

在他看來,包括胡塞爾哲學在內的一切形而上學的失誤都在於將死亡的要素排除出了哲學的視野。

德裏達還從精神分析的角度探討了生命欲力與死亡欲力之間的關系。

他借鑒了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認為人的生命中存在兩種基本的驅動力: 生命欲力和死亡欲力

生命欲力推動人們追求生存、繁衍和幸福,而死亡欲力則促使人們面對死亡、接受有限性和尋求超越。

德裏達認為,這兩種驅動力在人的生命中相互交織、交互作用,共同構成了生命的復雜性和豐富性。

德裏達透過對生物學、傳記學與生物主義、精神分析的解構主義的視角來探討生死問題,挑戰傳統的對生死的二元對立理解。

德裏達的研討班也是對哲學本身的反思,特別是關於哲學如何思考和處理生死問題。

德裏達的「生死」主題研討班是他哲學探索的一部份,體現了他對於傳統哲學概念的解構和重新思考。

……

好了,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內容了。

如果你覺得對你有幫助的話,希望 長按點贊 ,多多 關註 、 評論 和 轉發 噢。

(圖片來自網路,若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