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歷史鉤沈·江北城事|南京泰山廟會,一個火了百余年的「良俗」

2024-05-07文化

▓ 王長才

今天(5月6日)是農歷三月二十八,延續百余年的江北泰山廟會即在此日。

泰山廟會,因於江北宣化山上的東嶽廟。這座古廟如今叫泰山寺。泰山寺始建於明洪武年間,供東嶽大帝,又奉碧霞元君,由道觀而釋道合一,現屬南京市佛教協會。

泰山寺是歷史悠久的江北古寺廟,宣化山下泰山廟會也已有百余年歷史。這起於清末地方僧眾對東嶽大帝這位「威權自在天尊」泰山廷的虔誠頂禮。尊前頂禮衍化到極致,便是從廟堂擡出碧霞元君神像巡街於浦子口城朝宗門外的東門老街——過朱家山河上的新橋,經灣頭街南入鹽鹵巷,再轉入左所巷大街(今左所大街,即俗稱東門老街),北巡至碧泉,折向曹營關,再經朝宗門外上官廳巷返入山門。神仙既出,僧眾莊嚴隨行,來自遠近百裏的吹拉弾唱百技雜耍、龍騰獅舞高蹺旱船、筋鬥羅漢漁光蚌閃一路尾隨各顯其能。待神像入定,鐘磬復鳴誦聲繞梁,滿庭紫氣香火繚繞。

上世紀五十年代起,上述神像巡街情景不再有了,香火與頂禮均收在山門內。只是遠近百裏那一眾盡顯其能的人們,止不住每年三月二十八奔江北東門泰山廟會來的腳步。這成就了五十年代以後東門泰山廟會的規模,即在東門老街鱗次櫛比商肆固有繁茂基礎上,又形成廟會期間(三月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的內線集市(從朝宗門至泰山寺)和外線集市(從泰山新村至南農大校門外)。

這時的廟會,漸漸融入商貿元素,使山門內朝拜的人們,在山門外的臨時街市任意覓得久盼的物品——五金農具、居家雜什,還有小孩子解饞的粗糙食物。於是廟會便成為了趕集,每年皆有數萬民眾從魯皖及蘇中各地趕來,或朝拜,或獻技,或商貿,或悠遊。那時的官宣也將百姓口中的東門廟會稱作「三月二十八物資交流會」。

記得我入小學後,與長我三歲的哥哥每年此際跟隨父母步行六裏路去東門廟會。一過朝宗門,就在門左側看見一間小廟,門裏端坐一尊泥胎佛像。再行兩裏,登上132級石階,就進了泰山廟大殿。正中是大佛塑像,金身灼灼,面前盡是跪拜或作揖的人。有大人告誡身邊的孩童,手可不能觸碰佛像,那樣會手上生疔。以致我以後每入寺廟,雙手總插在褲兜裏。那個年代,百姓人家的孩子雨天出門鮮有雨傘可持。就是在東門廟會上,父親為我們哥倆各買了一頂蘆葉編的小鬥笠。這樣,每在雨天赴學路上,聽雨點落在鬥蓬上的聲音,很開心。

東門泰山廟會,集祭祀、消費、娛樂於一體,內含宗教與商貿,是民俗也是文化,歷經漫長歲月,早已融入地方歷史文化和民間記憶,且影響廣泛,其積極意義不言自明。可惜這個富有廣泛影響的廟會、集市、物資交流會,在本世紀初停擺了(網上可看到與此有關的文字是2017年)。有部門說廟會「停擺」是為了不影響交通,但質疑聲指此說有「懶政」之嫌。也是,一個簡單「理由」中斷一個長達百余年的「良俗」,說起來橫豎不是個滋味。

順帶說一句,江北泰山新村和泰山街道的名稱,與五嶽獨尊的泰山無關,與泰山寺和東門廟會卻大有關系。

(2024.05.06於江北自在山房)

壹點號彩色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