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東方寶塔】盛唐印象——大雁塔與小雁塔

2023-12-19文化

大雁塔又名慈恩寺塔,始建於唐朝,為存玄奘經卷,初為五層,經歷代重建,現為一座四方形樓閣式磚塔,七層,也為西安最知名的的地標性建築之一。

▲大雁塔

小雁塔位於西安市南郊,始建於唐代,與大雁塔同為唐長安城保存至今的重要標誌,原有十五層,現存十三層,塔形秀麗,關中八景中的雁塔晨鐘即指小雁塔。

▲小雁塔

大雁塔 ,位於陜西省西安市南郊大慈恩寺,又名「慈恩寺塔」,始 建於唐高宗永徽三年 (652 年),距今已有1300余年歷史,是玄奘取經歸來,為貯藏經書、揚大國風範所建的。大雁塔在 2014 年就成功被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

小雁塔, 位於陜西省西安市南郊的薦福寺,始建於唐中宗景龍元年(707年),小雁塔在唐、宋朝時期一直叫「薦福寺塔」,後為於「慈恩寺塔」區別,便分別被稱為大雁塔和小雁塔,一直流傳至今。

雁塔的名稱,在歷史上不是從最初就有的,唐中晚期出現「雁塔」的名稱。 為什麽要叫 「雁塔」 呢?其名稱的由來眾說紛紜,較常見的說法是與釋迦牟尼割肉餵鷹救鴿的佛教故事有關,唐代人崇尚大雁,通常以雁泛指鳥類,為表達對釋迦牟尼的崇敬,故取名雁塔。

▲大雁塔對比

時過境遷,物是人非。 現存的大雁塔已不是1300多年前玄奘親自參與施工、親自搬運土石的大雁塔了。大雁塔初建時只有五層,歷時兩年建成。唐高宗覺得這座印度式樣的高塔與長安城的總體建築風格不協調,命人對大雁塔進行改建。大雁塔被增至九層,50多年後因其磚表土心、風雨侵蝕,塔身逐漸損塌。長安年間,武則天打破佛塔奇數層高的慣例,將大雁塔加高增至偶數十層;後又經過戰爭的破壞,降至七層。

▲大雁塔前玄奘塑像

萬歷三十二年(1604)對大雁塔進行了最後一次大規模加固修建,加上了60厘米的包層,就是今天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樓閣式的大雁塔,塔身七層,塔高 60 余米,塔底長約 25 米,從上至下按照比例遞減,其整體造型簡樸,氣勢磅礴,古樸莊嚴,依稀還能看見大雁塔昔日的輝煌。

▲小雁塔

小雁塔 位於西安城南門外的薦福寺內,與大雁塔東西相望,是中國早期密檐式塔的典型代表。小雁塔建於唐中宗景龍年間(707~710),原塔高15層,後塔頂被震毀,因為缺乏確切的歷史資料,不敢輕易修復塔頂,以免造成更大損害,所以如今見到的小雁塔只有13層。

同於大雁塔的是,小雁塔是為了存放高僧從印度帶回來的佛經、舍利而建;不同於大雁塔的是,小雁塔雖也經過多次修葺,但保留了最初的形態,被參天大樹所包圍,茂林修竹,清幽雅靜。

▲小雁塔環境

小雁塔最神奇之處莫過於它的 「三裂三合」 。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陜西發生六級地震,小雁塔「自頂至足中裂尺許」。時隔34年,在又一次大地震央,裂縫一夜之間又合攏了。此後,在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小雁塔因華縣大地震「塔裂為二」,嘉靖四十二年(1563)復震,「塔合無痕」;康熙辛未「塔又裂」,「辛醜復合」。一座磚塔經過數次地震(小雁塔建塔1300年間,共經歷70多次地震)而不倒塌,反而能不斷自然復合,確實是一件能勾起世人好奇心的奇事。

▲小雁塔

唐代時,因大雁塔高大雄偉,適合登高遠望,每逢九九重陽,百姓們便來此登高望遠,思親祈福。除了「重陽登高」,還有 「雁塔題名」 的習俗。考中進士的人不僅要在曲江遊園慶祝,還要登大雁塔題名以表成就。 「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 ,白居易27歲一舉中第,意氣風發,按捺不住自豪喜悅的心情作此詩。唐代正是社會繁榮、科舉盛行之時,出現許多文人名士,皆愛登雁塔、作佳句、留己名,最後竟出現「 塔院小屋四壁,皆是卿相題名」 的繁榮現象。

大雁塔和小雁塔 體現了中國千年的建築技術發展,為中國佛教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是佛塔這種古印度佛寺的建築形式隨佛教傳入中原地區,並融入華夏文化的典型物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