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歷史的塵埃——豪放詞人辛棄疾富有哲理的一首宋詞,充滿人生智慧

2024-04-10文化

原創星光

辛棄疾是南宋時期的一位偉大詞人,他的詞作充滿了愛國情感和豪放奔放的個性。他的作品不僅在當時廣為流傳,而且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南宋的歷史上出現了兩位著名的能文能武又愛國的詞人,一位是抗金名將嶽飛,他寫出了一首傳誦千古的愛國名篇【滿江紅·怒發沖冠】。一位是愛國詩人辛棄疾,他是一位著名的詞作家,也是一位能征善戰、勇冠三軍的民族英雄。

辛棄疾一生懷著滿腔熱血,力主抗金,然命運多舛,雖有一顆大展宏圖的雄心,卻沒有施展才華的舞台,壯誌難酬。

閑居鄉下的辛棄疾沒有了槍桿子就拿起了筆桿子,來抒發對民族命運的關切,抗金復國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嘆與壯士閑置的憤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自此宋朝又多了一位文學家。

【定風波·贈杜鵑花】

宋 辛棄疾

百紫千紅過了春。杜鵑聲苦不堪聞。卻解啼教春小住。風雨。空山招得海棠魂。
一似蜀宮當日女。無數。猩猩血染赭羅巾。畢竟花開誰作主。記取。大都花屬惜花人。

這首詞為慶元末年(1200)作於鉛山瓢泉居地。在百草齊芳、流香溢彩的仲春之際,勃勃生機給人帶來無限喜悅和振奮。這裏詞人濃墨重彩,給人以豐富的視覺形象。然而一個「過」字,文勢急轉直下,令人即刻醒悟:仲春過後即是暮春。

春光不會常駐,時光也不會停留,這就是大自然的規律,誰都無法抗拒。曾經是一片繁榮的景象,姹紫嫣紅,爭妍鬥麗,轉眼間春意闌珊,落紅遍地。

開頭短短幾字,落筆即掀波濤,起伏有致,充滿活力,指出了時節的更替,形成了春天來臨又離去的兩個層面,運用反襯手法展現了春天到來的喜悅和春天離去的惆悵,表達了對春光易逝、美景難再的感嘆和惋惜之情。

「杜鵑聲苦不堪聞」巧用了美麗憂傷的動人傳說,借用杜鵑的一片歸心,來表達詞人內心深處夢牽魂縈的無限情思。典故的化入,一個一啼一何苦的聽覺形象栩栩如生。聲聲啼血,至哀至悲,意象淒美感人,震憾人的心靈,悲劇氣氛得到了強烈的渲染,緊接著再用一「苦」字,把悲劇氣氛推向了高潮。這個「苦」字,並非昔人一般的傷春之苦。

辛棄疾出生於金兵統治下的淪陷區,親身經歷了外族入侵和國土分裂的痛苦。他自視甚高,自認為具有堅定的氣節,同時也對國家的前途深感憂慮,對人民的疾苦倍加關註。年輕時,他積極組織抗金隊伍,為收復失地而付出了辛勤努力。回到南方後,他撰寫了【十論】、【九議】等上書朝廷的文章,堅決主張抗金,並提出了恢復中原的戰略方案。然而,由於主和派的強力阻撓,他的抗金計劃最終未能實作。

辛棄疾,作為一位愛國詩人,深感國家的屈辱和自己的無奈。他多次被罷免職務,被中傷詆毀,不得不隱居閑住長達二十年之久。他的壯誌未能實作,功業未能完成,只能黯然飲恨度過余生。他心中充滿了對故國的思念,對家國之恨的懷念,這些情感匯聚在他的筆端,真實地表達了他內心深處的苦痛和無奈。這樣的境遇令人扼腕嘆息,令人心生悲涼之感。

【贈杜鶻花】雖為惜春感時之作,但情景交融,富含豐富的哲理,它給予我們這樣一些啟示:人生短促正如春光一樣轉眼即逝,但做一些正確的有價值的事就能充實自己有限的人生,珍惜光陰而不虛度年華就能贏得更多的時光。這樣,人生即使再短暫,也過得有意義有價值,這才是生命的真正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