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圖書館借閱量「斷崖式」下降,需要關註哪些真問題?

2024-03-25文化

「紙質圖書借閱量近年來呈下降趨勢,目前借閱量大概是10年前的13%,這和全國高校圖書館的趨勢基本一致。」不久前,在重慶交通大學圖書館釋出的【2023圖書館年度報告】中,列舉了高校圖書館圖書借閱量「斷崖式」下降的數據。

正如這份報告所言,高校圖書館借閱量下降並非只在個別學校發生。根據湖南大學圖書館年度閱讀報告,2019年、2021年、2022年該館圖書流通量分別約為53萬冊、35萬冊、26萬冊。中山大學圖書館2019年至2022年的圖書外借總量,分別約為68萬冊、52萬冊、37萬冊。在在校生總體規模未發生顯著變化的情況下,很多大學都發生了圖書館借閱量下降的情況,這也意味著平均每個學生的紙質圖書借閱量也相應下降。

高校圖書館借閱量下降,是否就標誌著學生不愛讀書了?剛剛就任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圖書館館長的葛劍雄教授認為,這是正常現象,不必過分擔心。這位曾經擔任多年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的「老圖書館人」表示:「比如我們的理工學科和社會科學學科,大量的資源都已經是數位化、網路化,最新的數據資訊首先會透過網路資料庫更新。而且現在的數位化產品有很強的解說功能,可以提高閱讀效率。」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長聘教授王君超在接受【光明日報】采訪時也認為,伴隨高校圖書館電子資源的不斷豐富,學生可以很快獲取知識與資訊,紙質圖書借閱量自然會減少,但這並不能直接證明大學生不愛讀書了。

顯而易見,隨著圖書館電子資源的日益豐富,再加上網路資料庫成為大學生獲取學習、科研資源的主流渠道,大學生用於電子閱讀的時間、頻率都在上升。但是,值得追問的是,電子閱讀是否能夠取代傳統紙質閱讀的功能?換言之,大學生是否真的透過電子媒介開展「讀書」這項活動?

發表在的一篇評論認為:「如何引導大學生使用好圖書館資源,培養深度閱讀的能力和興趣,提升專業學習和學術科研能力,是比關註圖書借閱量下降更值得深思的。」盡管數位化閱讀不等於「膚淺」閱讀,但無論是主動檢索,還是系統智慧推薦,都在助長著讀者形成碎片化的閱讀習慣。

首都師範大學副教授劉姍姍發表在【中國教育報】的姓名標示文章也表示:「讀屏與讀書終究不一樣。」對此,這位高校教師向圖書館提出建議:在擴大圖書種類覆蓋面的同時,提高專業匹配度,更好地滿足讀者的閱讀需求,破解圖書供需的結構性失衡問題。

一邊是大學生不愛借閱紙質書了,另一邊是高校圖書館的服務水平需要進一步提高。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館長王瓊直言:「一些圖書館在環境條件與管理環節上存在不足和欠缺。比如,空間擁擠、環境嘈雜、硬體保障不足、藏書體系不完整、館藏結構不合理、紙質圖書更新不及時、推介宣傳方式不夠靈活以及館員的業務能力和服務態度有待改善等,均可能對學生的閱讀活動產生影響,進而影響到圖書的借閱流通。」

一些高校的圖書館也在以實際行動作出改變,比如,以讀者為中心,提供「你選書我買單」的服務。讀者可以線上上自主選擇所需圖書,采購費用均由圖書館承擔,圖書采購到館後第一時間通知讀者前來借閱。

面對閱讀方式、閱讀氛圍的變化,圖書館如何轉變職能,更好地發揮高校文獻資訊資源中心的作用,也成為不少學者、觀察者關切的問題。比如,北師大圖書館館長建議:透過文獻資源整合、空間流程再造,構建智慧學習空間,為學生提供沈浸式深度學習體驗,實作學習範式重塑。

「各個院系、各個部門都沒有比圖書館更適合作為大家聚合的地方,在這裏大家可以碰撞出很有價值的新東西。」葛劍雄也提出了高校圖書館的「共同空間」功能。

就當下來說,不少高校的圖書館也充當著學生自習、備考的重要空間。在湖南大學圖書館工作的黃筱玲就觀察到,在圖書館學習的學生中,大約一半是為了準備考試。「館內有一個‘約定俗成’的自習室,每天一早六點半開門,晚上十點半關門,座位常常供不應求。」

由此可見,如何為大學生創造享受閱讀、沈浸式閱讀的氛圍,推動他們以更加從容的心態「泡圖書館」,進而建立起兼具系統性和個人化的個人知識體系,也是圖書館借閱量「斷崖式」下降背後應該考慮的問題。